腓肠肌皮瓣切取的改进与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至1987年,我们将腓肠肌皮瓣的切取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开展了岛状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及内外侧头肌皮瓣移植术,用于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重建前臂伸肌及股四头肌,修复小腿远端跟腱及软组织缺损等,临床应用25例,效果良好。认为该肌皮瓣切取方便,实用性强,用途广泛。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报告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最大面积25×17cm、最小6×5 cm。7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前缘局限性坏死,但未影响最终效果。文章分析了坏死的原因,并提出皮瓣前界不宜超越小腿中、上段的前外侧肌间隙。这9例的经验表明,进入皮瓣中、下部的任何1~2支腓动脉皮支都足以维持全瓣的血供,一旦找到这样的皮支并予小心保护之后,手术即可安全进行。此外,没有必要将小隐静
期刊
期刊
本文报告了用高频双极电凝吻合小血管的实验研究。应用高频双极电凝吻合大白鼠颈动静脉120根,与用无创伤缝线吻合大白鼠颈动静脉70根作对比,分别于术后第1、3、7、14、30、45、60天取材,肉眼观察和光镜电镜检查。实验组120个吻合口,术后即时通畅率为100%,远期通畅率为98.3%,对照组70个吻合口,术后即时通畅率为100%,远期通畅率为98.6%。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
我们于1980年12月~1985年3月对11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病人进行带血管蒂的髂骨骨膜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皆获治愈,随诊2~6年(平均4年)未见股骨头坏死。为进一步了解骨膜对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实验。说明带血管蒂的骨膜移植为股骨颈骨折的愈合和股骨头的血运重建提供了新的条件。
本实验以肌腱为移植体,分别采取腱桥缝接及腱管形成法,引导周围神经再生。实验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修复1cm的神经缺损,但腱管法的结果优于腱桥缝接法。
期刊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变复杂,使髋关节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85年11月起应用滑膜切除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吻合而成的血管襻植入治疗青壮年病例22例,其中13例获得6个月至2年的随访,结果疼痛与跛行消失6例,减轻7例。髋关节活动幅度与×线片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取体重3.2—4kg新西兰成年家兔16只,用预聚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和过氧化苯甲酰塑料溶液,通过腹主动脉对兔双下肢长骨内微血管进行灌注。将骨脱钙腐蚀后取微血管铸型,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兔胫骨营养动脉一般为1支,股骨偶为2支。骨髓动脉管径180—230µm,分叉部可达400µm。骨髓内网状毛细血管和集合血窦极为丰富。各级动静脉铸型表面可见密集之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梭形或椭圆形压迹,其长轴与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