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典籍话“冬至”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书》)“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晋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冬至也是一样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是谓“冬至大过年”。
  皇帝祭天、接受百官朝贺,百姓忙祭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的记载;《东京梦华录》说“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则以“馄饨享先”。更权威正统的记载是嘉靖《江阴县志》:“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多于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有谚:“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和麻糍。《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民间......唯食馄饨而已。”《帝京岁时广记》记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在冬至吃饺子、馄饨,一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二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些说法是否靠谱,留给专家们去探究。
  听老人说,冬至日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长沙太守任上,访病施药,大堂行医。辞官回乡,适逢冬季,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竞相模仿做“矫耳”御寒防冻,是故形成“捏冻耳朵”之习俗。
  《灵枢·天年》云:“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人再怎么焦虑,也应尽可能的避免“超负荷运转”。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养性延命录》)一是养血固精,“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张仲景);二是欲不可纵,“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泰定养生主论》)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阴极则阳生,人体最易为“外邪”入侵。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黄帝内经·养生》记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不是完全不运动,而是不适合剧烈运动,如运动过大,身体大汗淋漓,毛孔张开,阳气易从皮肤外泄。所以,“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莩为灰,列之九间之中,漠然无动,寂然无声,微风不起,纤尘不形,冬至夜半,黄钟以应”。(《白虎通》)在锻炼上,以瑜伽、慢走强度适中的运动比较适合。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转染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系的分化,探讨NGF在NB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取本院住院NB患儿新鲜手术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并分离纯化,建立细胞系,作为细胞模型.通过脂质体法介导含有NGF基因的载体质粒转染NB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MTT法及有丝分裂指数测定细胞
自调 一方面自我调整,积极地调整角色,提早做好“角色退场”的心理准备。面对“角色退场”,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备有一份淡化自我的坦然与从容,精心设计此后的人生历程,及时更换自己的角色位置,为精彩的晚年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进行自适。生活中难免遇有不顺心的事,而要作出调适的,必定是自己,自己要去适应变化,适应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敢于丢掉男子汉、长者、文化人的标签,心中仅留四个字:舍得放下。  自省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满桌的美味佳肴,孩子们欢蹦乱跳,亲朋们欢声笑语。但常常看到有些儿童在大家未就座时就用脏兮兮的小手抓拿自己喜欢吃的食品,抢先大快朵颐,父母长辈也不管教,认为小孩子不懂事无需责怪;也常常看到聚餐时老人把菜肴夹给儿孙们吃,以示对晚辈的疼爱;有一次我还看到老母亲为儿子儿媳多次夹菜,而没有看到他们为老人夹一次菜,他们似乎认为这是母爱的具体体现,理所当然
期刊
49岁的刘运岭一家人租住在沧州市区城中村,靠收废品每月不过两三千元的收入生活,上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有两个儿子。当刘运岭得知一家公司每次将卖几百上千塑料瓶子所得都变成了善款后,他悄悄地抬高了瓶子的价格,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润当作善款。  读完故事,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瞬间被击中了,这不是壮举,但很感人。联想到朋友和同事做的一些“微慈善”,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有“小瓶大爱”,只要你愿意。  有一次,和朋友走在
期刊
兴趣,好似一束阳光,射进漆黑的深渊;兴趣,好似一位益友,给人无私的帮助;兴趣,好似一双无形的手,将她从黑暗中拽了出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从未想过她会喜欢她母亲给安排的补习班和特长班。她总是被迫去补习、去学特长,可在这些学习中,没有一个是她喜爱的,也没有一样是她做得最好的。虽然她知道,母亲都是为她好,可她受够了这种木偶般的生活,受够了丰衣足食却没有自由的生活。  这天,她又极不情愿地被她母
期刊
朋友送给我一幅她亲手绣的十字绣。这幅十字绣堪称艺术品,是一幅翠竹图。翠绿的竹子栩栩如生,整幅图精致而富有雅趣。我把它挂在书房的墙壁上,时不时抬头望望,觉得赏心悦目。苏东坡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有君子之风。与这样一幅图相守,好像真的与竹朝夕相对了。  这幅十字绣,是朋友在花掉很多个日日夜夜后,一针一针绣出来的。我想象着,她端坐在椅子上,轻轻挑动绣花针,静静地把美妙和灵秀一点点绣进去。
期刊
社交是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口臭常会给人们的社交生活蒙上阴影。中医认为,体质强壮、神清气爽、口舌生香是人体正常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反之,则可能是病态表现。中医认为,口臭的产生源于人体的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口臭。”  现代人患口臭的越来越多,公交车上、生意场上、社交人群中……不时可以闻到口臭。口臭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