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两点”,让语文课落地生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校的一位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这位老师认真阅读了《呼兰河传》,精心预设了每个教学环节,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细细品味了其中的几个教学环节,启发颇多。
  启发一:抓实基点,顺应学情教字词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三组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第一组:蜂子 蝴蝶 蜻蜓 蚂蚱 小鸟
  第二组:韭菜 倭瓜 玉米 黄瓜 谷穗
  第三组:栽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水
  学生正确读词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展示了与前两组词有关的图片。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为阅读文本扫清障碍。粗看这个环节,词语分块出现,很有条理,配以相应的动植物和昆虫图片,既检查了生字词,又让学生认识了相应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了蜂子、蝴蝶等图片,学生表现出短暂的兴奋,纷纷大声嚷着自己认识的动植物和昆虫的名字。细细揣摩这个环节,不难发现,这组词中的动植物和昆虫,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不太了解倭瓜是南瓜的别称之外,其余的动植物和昆虫都是学生认识和熟悉的,再让学生看图片,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并没有什么帮助。课堂四十分钟,需将工夫用在刀刃上。教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他们搭建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倘若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弃学情于不顾,那课堂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只能成为群众演员。
  启发二:落实“问点”,紧扣文本悟文情
  环节一: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1.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走进了园子。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园中昆虫、蔬菜、花草充满生气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二:一篇清新的叙事诗
  1.自由读课文,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哪件事最有趣。画出相关词句,用心读一读,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这是个怎样的园子?
  环节三:一抔心灵的净土
  1.“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什么态度?请画出有关句子。
  2.请你看看图上祖父的笑容,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环节四:一串凄婉的歌谣
  1.出示《呼兰河传》的简介
  运用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提高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四个教学环节,有三个运用了阅读提示,以第一个环节“一幅多彩的风土画”阅读提示为例,我发现提示的预设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多而杂,指向不明确。仔细数一数,第一个阅读要求竟有八个之多,涉及读、想、感、悟等各个方面,问题缺少层次和梯度。有的问题设置超前了,如“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才粗略地读了课文,还未真正触摸语言,怎么能一下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呢?这样的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浅尝辄止,顾此失彼。(2)修饰语过多。如“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一起走进了园子”“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等句子,使阅读提示看上去很美,宛如一首小诗,但过多的修饰语会严重干扰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使学生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使提示失去原有的作用和意义。
  教者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以“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篇清新的叙事诗、一抔心灵的净土、一串凄婉的歌谣”为小标题串起了整个教学,使教学环节看上去很精巧,结构完整。然而,细读文本便会发现,《我和祖父的园子》描写的是童年时代的“我”跟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玩耍的情景,文中质朴、欢快的语言,展示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以及祖父那深深的爱,将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整本书的评价作为这节课的脉络,如同用一顶大帽子扣在一个小脑袋上。“一串凄婉的歌谣”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所不具备的信息,将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是画蛇添足。课标指出,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落实课标精神,教者设计了较多的填充式语言训练,有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后的感悟填空,有的是表达形式上的仿写,但都没有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究其原因,是语言训练的点较多,反而形成了什么都想练,什么都没练好的局面。孩子气十足的语言,是课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让春天般新鲜的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让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景物在学生的脑海中变成一幅鲜活的画,是教师应抓住的训练点。教者应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让学生在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充分体会课文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中的一个训练点,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刘梦漪在校友录上一边浏览一边悄无声息地笑,十年来,她几乎每天都要上来,很想看看他只言片语,可惜一直没有。他偶尔浏览,惜字如金。她想,他也许过得不好,他过得不好,她就原谅他。  这些年她真的很孤单,丈夫不在时孤单,丈夫在时也孤单。没钱时孤单,有钱时也孤单。  因为,她总是做一个相同的噩梦,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她梦见他们勾肩搭背站在她面前,斜着眼嘲笑她,周围又黑又冷,全是熟悉的观众。  终于有一天,她看
[摘 要]互联网 阅读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将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学习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微课、互评等使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现场阅读则通过解决问题、方法引领等途径,使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现场学习;整本书阅读  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的融合顺应了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它突破了时间
[摘 要]习作教学中,只呈现范文结果是不够的。教师要在呈现范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本次习作知识的生产过程,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实现教评一致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发挥范文的最大作用。只有这样的范文,才是好范文。  [关键词]范文;亲历过程;产生知识;教评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06-02  日常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往
[摘 要]鉴于统编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架构模式,采用单元化整体推进的策略来展开复习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方法。教师首先可依托单元导习任务单,筛查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构建群片段阅读体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最后设置情境化阶梯式习作训练,帮助学生突破表达运用的难点。这样设计教学,能够高效推动单元复习的进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单元复习;单元主题;导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
俺们一顿就吃一个蘑菇
期刊
[摘 要]古典名著阅读是学生“慢阅读”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中期阅读的推进尤为重要,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设计者、推动者。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设计多个“阅读小站”,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设计有思维价值的话题,让学生从“阅读”到“悦读”,从“会读”到“慧读”,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亲近古典名著,习得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逐渐提升思维能力,形成阅读品质。  [关键词]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阅
[摘 要]《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内容生动,充满童趣,语言简明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利用随文识字、字理识字、溯源识字等多种方法学习生字,落实识字基础,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并进行整理,在读读演演中将故事串联起来,将文本故事和连环画结合起来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童话复述童话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将
天气转凉,一些人面对气温下降咬牙硬挺也不添加衣服,结果被“冻”出了感冒。  医学专家提醒,“秋冻”是有讲究的,身体有些部位不能被“冻”,否则会让病邪乘虚而入落下病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医科晋献春教授介绍,所谓“春捂秋冻”,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锻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季节
[摘 要]关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其实古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组古代离别诗时,教师可寻找一个切入口,找到这组离别诗的共同点,运用“景语”这个线索,把这组离别诗不露痕迹地串联起来,引领学生解景语、悟情话、得学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教学;景语;情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选编起步早,篇目多。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这样,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规律,爱上阅读文言文,自觉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语言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