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角色转变,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为达此目标,校本教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现实是,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华而不实,难以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究其原因,除中学教学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学校“虚假”教研外,教师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对“教研”认识偏颇
  
  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视“教研”为“科研”,认为教研一定就是做课题,要有成果报告,要著书立说;另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就是面子工程,是校长的“政绩工程”,对教师是额外负担,会影响正常教学,从而影响升学率等;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是教研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与中学教师无关,中学教师只管夹着课本上课即可。于是乎在中学出现了两种极端状况:要么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大课题,大手笔,试图搞出一鸣惊人的科研成果;要么学校虚设教研室,实际就是集中精力抓升学率,如果上级来检查教研活动,责令教师应付了事。上述这些不良的倾向已成为制约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毒瘤。
  
   问题二:不能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中都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补课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教材中的某个试验为什么总是做不成功,能否改进?”、“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困惑”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当中许多人缺少问题意识。
  
   问题三:不会把“问题”变成“课题”
  
  我们心中藏着很多问题是不是值得研究呢?我们时常不能做出选择。例如我们平常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口语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口语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等等一些问题,对于我们多数教师来说,除了感叹很少去认真钻研。
  
   问题四:急功近利无创新
  
  为了晋升职称或参与评优,我们在公开场合下努力贴近教学理念去上课、去评课、去说些与时俱进的话。当评审需发论文时,我们会东拼西凑速成教研论文。我们的教研论文没有了科研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我们的公开课是在表演和作秀。这就是我们这些不能超凡脱俗的多数教师的无奈。
  
   问题五:不能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我们都明白搞教研离不开学生、教材、课堂和学科教师伙伴,还有图书馆、互联网、学生家长、社会机构、名人专家等等,他们都是我们教研过程中可以求得帮助的对象,我们对这些教学研究的“资源”用得怎样?我们在不经意中浪费了我们拥有的资源。
  
   问题六:与同事合作意识差
  
  我们嘴里哼着“众人拾柴火焰高”,行动上却履行“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我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有教学困惑时,与“同辈”辩论怕丢面子,与“小辈”辩论怕损权威,与“长辈”辩论怕违师道尊严。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缺乏合作精神的严重性,我们将要贻误我们的下一代而成为历史的罪人。
  校本教研的“本”应为教师,“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在上述六个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各自的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始终做一名实实在在的“研究型教师”,让校本教研实实在在而又长久地搞下去。
  (作者单位 陕西神木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是教师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技能、个性的发展必须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做到:    一、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普遍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8例食管裂孔疝患者,采取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积极治疗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