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丹参化学成份及现代药理应用

来源 :饮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丹参;药用成分;丹参酮;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60―02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药用部位取根及根茎部,以条粗、内紫黑色及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苦,入心、心包经及肝经。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功效甚广。传统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妇人明理论》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丹参具有四物汤的功效。丹参国家药典(2005年版)归纳丹参的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丹参因其肯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而被用于肝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其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等又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就近年来丹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丹参二萜醌类化合物为鼠尾草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丹参提取的化学成分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根据多年来的文献报道,脂溶性成分的有效成分为结晶性菲醌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B,以及羟基丹参酮A、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A、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二氢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多为邻苯二羟基类化合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多酚酸B镁,其他的有原儿茶酸、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E等。
  2 药理作用
  2.1 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氧化 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丹酚酸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丹参酮ⅡA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互相作用的抑制药,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脂类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从而抑制DNA加成物的生成以减少细胞毒性。另外,丹参具有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亦可用于减轻或避免病毒、乙醇和药物对肝脏造成损伤[1]。
  2.2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实验研究[2]表明,丹酚酸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也有显著抑制作用。丹参多酚酸盐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阻断血小板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黏附及其血液凝固瀑布反应;并通过降低TXB2和P-选择素水平,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血运和预防血栓形成。
  2.3 减轻缺血组织再灌注损伤 组织在缺血再灌注中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可明显抑制钾通道活动,从而对组织尤其是心肌组织和脑组织造成损伤。丹酚酸B可通过减少内皮素的释放,改善血栓素/依前列醇(TXA2/PGI2)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3]。丹参多酚酸盐还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参与的炎性反应、改善能量代谢、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及减轻钙超载等机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进行保护。动物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梗死范围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提示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另外,丹参酮ⅡA亦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SOD活力下降及MDA含量升高,并可使脑组织氧化亚氮(NO)水平显著下降[4]。
  2.4 抗肝肾损伤及肝肾间质纤维化 丹参具有良好的保护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抗脂质过氧化、阻滞钙离子内流和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等;另外,还可通过抗肝细胞变性、坏死,间接抑制肝纤维组织重吸收,从而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丹酚酸在急性和长期肝损伤过程中能够对抗D-半乳糖胶引起的大鼠肝损伤,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和羟脯氨酸水平,并抑制胶原在肝组织中沉积。
  2.5 抗心肌缺氧 缺氧使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而使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丹参酮ⅡA血清可降低缺氧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并使缺氧状态下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保持在基线水平,从而保护心肌细胞,防治心律失常[8]。另外,丹参酮具有肯定的钙拮抗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
  2.6 保护脑组织 丹酚酸可诱导脑内C-f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脑组织中NO含量和诱导型NO合酶活性,促进突触体的蛋白磷酸化,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9]。
  2.7 抗肿瘤 丹参酮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丹参酮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菲醌结构,其中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相结合,而呋喃环、醌类结构可产生自由基,从而引起DNA损伤,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3 小结
  近年来对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及广度上都有所进展,丹参中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具有广泛而复杂的药理作用,丹参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作用为主;而丹酚酸类化合物则以抗氧化、抗凝血和细胞保护作用尤为突出故丹参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吴百灵.丹参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3):361,381.
  [2]颜平,罗心平,施海明,等.丹参多酚酸治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2(2):55-59.
  [3]金树梅,赵桂峰,范英昌.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素及TXA2/PGI2系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2):127-128.
其他文献
苦瓜,又名凉瓜、癞瓜,因其味甘苦,性凉、外皮多皱而得名.
唐代名医孙思邈注重养生,寿逾百年,他把自己的养生经验写成,歌诀头几句是:“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告诫人们应重视情志调摄.祖国
【摘要】目的:评价泰勒宁片治疗中晚期癌痛的镇痛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70例中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泰勒宁组(A组)和盐酸布桂嗪片组(B组);用双盲法观察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用药7天后A组的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和85.71%;同样用药7天后B组的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29%和65.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
【摘要】目的:研究普外科围术期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取2013-2014年普外科手术病例240例,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围术期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结果:240例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共涉及抗菌药物19种,排在前三位的一次是头孢西丁、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替硝唑,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霉素类
最佳美容食物美容专家注重以下食物:1.温开水,每天8-10杯,可保持皮肤丰润光泽;2.绿色蔬菜,如苋菜、椰菜、青菜等,含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3.西瓜、蜜瓜,既补充水份又提供营养;4
【摘要】目的:对应用间苯三酚与穿琥宁注射液联合对患有急性胃肠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4例患有急性胃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胃肠炎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间苯三酚与穿琥宁注射液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胃肠炎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胃肠炎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
大多数人对油炸食品可以说是“爱吃没商量”.如果在餐馆、酒楼的餐桌上,十有八九都要点上一道或两道的油炸菜肴.尤其是那些大排档、夜市更少不了支上电炸锅,卖些鱼、肉、豆腐
【关键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奥硝唑;药物配伍禁忌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59―01  注射用奥硝唑是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无色至微黄色澄清液体,PH值3.0-4.5。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临床工作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配伍禁忌,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
【摘要】目的:观察高浓度脂多糖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脂多糖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5~3.0μg/ml)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3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的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具有高亲水性、高透氧性和缓释药控等特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某些眼病,对于伤口平整、无虹膜嵌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