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日而后成赋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root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相如是西汉文学家,他的《上林赋》《子虚赋》最为出名,我们熟悉的成语“子虚乌有”便是出自这里。
  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赋》《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猛一读,吓一跳。《上林赋》和《子虚赋》是两篇文章,加起来不过四五千字,怎么能要“几百日而后成”呢?
  其实,这里的“几百日”与我们今天讲的“几百日”不是同一回事儿。
  在文言文中,“几”可不仅仅是“几个”的意思,还有“几乎”“几案”等常用意思。比如“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清代姚鼐《登泰山记》)”“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由此可知,《西京杂记》中的“几百日而后成”就不是我们一眼看去的意思,它应做如下朗读停顿:几/百日/而后成。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几百日而后成”原来是“几乎用了一百天然后才完成”,说好的一年多,立马变成三个月左右了。
  你可能还有疑问:两篇文章四五千字,三个月左右才完成,需要那么長时间吗?告诉你,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首先,在《西京杂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扬子云曰:‘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
  这段话的大意是:枚皋(西汉辞赋家,与司马相如同时期)写文章比较快,司马相如(字长卿)写文章比较慢,都是一时名家。司马相如虽慢,但写成文章从头至尾非常华美;枚皋虽快,文章完成,常有赘句。由此可知,快未必完美。杨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评价说:“部队出征,传递信息,发表文告,宜用枚皋;祭祖拜神,朝廷之中,文辞典册,宜用相如。”故而留下了典故“马迟枚速”。
  可见,“低产”“迟滞”一直就是司马相如的创作短板。其次,司马相如的时代,提笔写字可绝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古代的字是“写”在竹简上的,最初用刀刻,后来用毛笔写,由刀刻到由毛笔写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用问,发明了毛笔以后,也不是立刻风行开来的。道理很简单,毛笔书写,随着竹简翻动,很快就会字迹模糊,而用刀刻在竹简上的,却经久耐用多了。
  所以,如果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全都用刀刻在竹简上,那么洋洋洒洒四五千字绝对是一部鸿篇巨制。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也不过区区五千余言,一部《论语》也就一万多字。即便不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用毛笔写下来也是不得了的事。你能想象一下,五千字的文章用竹简写,需要多少条竹简吗?写好的竹简该有多重吗?据史书记载:东方朔给汉武帝写奏折一次就用了五千多根竹简;汉武帝批阅公文,需要两个武士扛公文进书房,并帮他翻动。由此看来,在司马相如的时代,写文章绝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是既要脑力,又要体力,更要技术的一项艰苦劳动。
  为什么古代教育难以普及,文化难以传播?就是因为读书识字实在太不容易了。
其他文献
阿加西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次,阿加西斯出海航行,与他同船的还有一群商人,商人们携带了很多货物。其中一个商人问阿加西斯:“先生,很高兴与您同船。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带了不少货物,而且大部分都很贵重。看着您面生,您能告诉我,您带了什么货物吗?也许我们可以做交易呢!”  阿加西斯笑着答道:“我的货物可比你们的货物贵重多了!”然后,他就不说话了。好奇的商人们去寻找阿加西斯的货物,可奇怪的是,他们找遍了整
如今,人们可以使用各种修图软件给照片加滤镜,可是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古人只能用纸和笔将人像画下来,那么他们有什么美颜技巧呢?  唐朝画家阎立本曾经绘制过一套《历代帝王图》,从右至左画有从汉朝至隋朝的十三位帝王画像。他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境遇,通过个性化的描绘,以及对眼神、嘴角、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帝王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为每一位帝王加上了一层滤镜。比如,阎立本将东汉开国
摘要:听和读是英语吸收和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英语生成和表达的技能,在教学中我们对这四种技能不能顾此失彼。我们要克服“哑巴英语”和“汉式英语”的现象,必须进一步加强英语的口语教学。实践证明:配对形式是进行口语操练的好形式,它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我们可引导学生开展控制和自由性的对话,让学生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提高口语能力。  关键词:口语;配对;操练;控制性;自由性  中图分类号:G632.
丈夫去世的第二天,悲痛欲绝的弗朗索瓦丝有气无力地走出小木屋,她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21头大象神情忧伤,失魂落魄似的徘徊在门外,不时发出哀鸣,如泣如诉,似乎在呼唤逝去的亲人。一天、两天,一夜、两夜,象群不肯离去。  弗朗索瓦丝的丈夫名叫劳伦斯·安东尼,他的名号很响:国际环保主义者、象语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但他在朋友中被叫得最响的称呼是“傻子”。  安东尼于1950年出生在南非第一大城市约翰内斯
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同志曾经指出:“在教育中要继承人类的一切知识遗产,又在遗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出现了新技术革命,目前又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高潮,它的标志是在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信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宇航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全面提
摘要:分子印迹,又称分子烙印。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是仿照抗体的形成机理,就是选用能与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在交联剂的作用下,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得到固体介质;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模板分子,在聚合物的网络结构中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在尺寸大小、空间结构、结合位,点相匹配的立体孔穴。  关键词:分子印迹; 预组装法和自组装法 ; MIT的研究  分子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 网络信息资源成了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现代化的设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篇课文、一张嘴讲两天”的乏味局面。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
剛刚入职教师行业时,我被学校安排跟随一名老教师学习经验,这位教龄二十多年的马老师很厉害。工作一日复一日,在马老师传授我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也像大多数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样,发现自己原来的激情和热血似乎正在一点点地消散。  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本事过硬,文人风骨,多次获得省级荣誉,各种奖项摞在一起出本书都不为过。这样的老师会用最普通的事情,引导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又或者他会对你
在海陆空作战时,航空母舰成了军事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所谓的阻拦索,是航空母舰中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阻拦索表面看起来只是一根钢丝绳,然而其中的门道远非看上去的这么简单。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降落时,并非像在陆地上那样采取逐渐减速的方式,而是通过高速着陆在甲板上,同时舰载机的尾钩需要顺势“抓住”阻拦索,才能顺利降落。从尾钩勾住阻拦索到舰载机完全停下,整个过程一般只有2至3秒的时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及时进行激励性的反馈。从而展现出生物课堂的魅力,提高有效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下边是我在教学“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尝试有效教学的课后反思。  关键词:有效教学;效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