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感恩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科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责任。本文主要略谈在初中语文课堂深入感恩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感恩教育 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 教材
  
  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外,在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感恩教育是人文素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如今学生的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正暴露了感恩教育的缺失。语文教师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导学生识恩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人文精神的精华,凝聚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对学生能起到非常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识恩。如《背影》中,遭遇一系列家庭变故又年老体衰的父亲,对二十来岁足以独立的儿子仍是关怀备至,亲自送儿子上车,临行再三嘱咐,蹒跚地爬过月台替儿子买橘子……这种感人至深的父爱充溢全文,教师怎能不引导学生在深切的感受体验中,明白父亲的恩情呢?教材中蕴含感恩教育资源的课文比比皆是,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甚至是急剧动荡的震撼,改变着学生的心灵状态和思想感情,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一切来自于父母,对父母的恩情不能熟视无睹。除了教材中的感恩内容,课外的一些经典著作中,也饱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資源,是上等的精神营养品。所以,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如柴水文先生主编的《国学小书坊》,其中的《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几部作品,里面有许多优秀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孝顺父母、知恩图报的人。
  二、在朗读延伸拓展中,引导学生知恩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百花园,对一些精品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获得体验。可以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也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形象、产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在教《父母的心》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并感知文中“父母的心”,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多大的感触。于是我调整教学手法,指导学生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呵护,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最让你感动,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到动情处,眼角湿润。于此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反复诵读。读着读着,学生的神情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中的“父母的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很多学生深有同感,纷纷发言。有些想到了雨天家中长辈为“我”送伞;有些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起早为“我”准备早餐……原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其间饱含着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大为所动,有的甚至边说边眼含泪水。可见,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沉浸在一种深沉的人身体验之中,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恩情,从人格上受到震动,在灵魂上得到净化。再如上《背影》一课时,我在课将结束时插播了阎维文的《父亲》,朴实的歌词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纷纷打开了记忆的电脑,用感恩的“鼠标”搜索着父亲的关爱,在纷纷的诉说中分享父亲的故事,感受父亲的伟大恩情。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适时的延伸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
  三、在指导写作练笔中,引导学生感恩
  我们培养学生,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因此要求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且要使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感情丰富、细腻的心灵,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留意、思考周围的一人、一物、一事,并将感受记载下来,教师不能不抓住写作指导这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我手写我心,在写作的指导课上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亲情、友情,让感恩之情通过学生的笔触缓缓流出,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如结合单元写作要求灵活开展“真情感恩”系列写作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在思考、实践中感悟体验,一方面有感而发写出真情、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报恩
  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恩图报,所以语文教师要抓住一些契机,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在学习完《父母的心》、《背影》等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给父母写感谢信,给父母洗一次脚,给母亲洗洗头,帮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做一次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添一份家庭责任感。如果把语文课堂与家庭课堂乃至社会课堂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成为知恩图报的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将会有效得多。
  当然,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梯度与深度。其实,感恩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回报父母,报“恩”还有其他的方面,如他人之恩,自然之恩,国家之恩,社会之恩等。因此不能仅局限在父母之恩上。当然可以先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回报的人,更谈不上回报社会了。我们还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必须适时适度,不能过分强调突出,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告诉我们,教学即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所以,语文教师要将感恩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于雪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浅谈.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3).
  [2]周媛,孙文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文关怀的天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
  [3]彭泽元.初中语文人文价值阶梯性建构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10,(01).
其他文献
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课堂作为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化的活动场所,是一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也是一种文化,这就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守的课堂精神和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仅是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改进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
语文是中职学校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起着基础性作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文章提出了“乐学”教学的理念,阐述了建立“乐学”课堂的方法策略。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我们提出了针对教师而言的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
摘 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加强学生课内外言语实践,提高师生语文素养,本校语文组在培训引路、课题引领、积累引法、生活引源这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言语实践 语言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语文的本质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管理模式在初次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
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中国的人口素质,而且关系到其他学科基础教育的质量。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把这些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小学素质教育的启蒙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其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成功学认为:自信,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要学好语文,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每一个学生体味语文的精彩与魅力,自信心必不可少。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创设机遇,树立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中年级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试着开展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  读,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完整的生命活动。  首先,应该让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燕子》及《古诗两首》中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同学们放眼遥望窗外的美景,回首陶醉在书中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