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艺术家,躲警察也躲“粉丝”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被评为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但从不以真面目示人
  
  5.5吨水泥能开出多高的价钱?答案是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4元人民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发生在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身上。近日,纽约凯斯勒画廊打算出售班克西2007年在加沙西岸城市伯利恒创作的两件作品。它们从原来的环境中被剥离出来,成为共5.5吨重的水泥艺术品。
  买卖还在商谈中,批评的声音就纷至沓来。班克西的“粉丝”们说,这两件作品本来属于街头,如果成为少数有钱人的玩物,就背离了涂鸦艺术的本真。而凯斯勒画廊则反驳说,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加以保护,这些艺术作品肯定会遭到破坏。争论声中,班克西本人却没有露过面,只通过代理人向外发布信息——这位“奇人”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连“班克西”都只是他的化名,人们至今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
  
  以艺术的名义恶搞
  班克西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据说他在14岁时就创作了第一幅涂鸦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里斯托尔的地下文化风生水起,涂鸦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班克西是一个绰号为“干面包”的涂鸦小组的成员。每当夜幕降临后,他们就活跃在布里斯托尔街头,用一件件涂鸦作品点缀城市,传递反叛又不失幽默的文化信息。
  在英国,涂鸦活动是违法的。刚“出道”时的班克西,手脚不够利索,经常被警察发现。18岁那年,他为了躲警察在一个垃圾车下面藏了1个多小时,却有了不小的收获——他注意到车体上喷涂的序列号,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像车厂喷涂数字那样,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模板将图像喷涂到墙壁上,这样就能快速完成。于是,他将这种创作手法固定下来,并在作品后署名“班克西”。
  班克西涂鸦的风格兼具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堪称“街头社会评论”。其主题包括了反战、反资本主义、反权威等,主角通常是老鼠、猴子、警察、士兵和儿童等。除了墙壁、汽车车身、公园长椅之外,他还多次在大象等动物身上作画。
  涂鸦本身就带有某种恶搞的成分,但班克西似乎认为这还不过瘾,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再强化一下。2003年,他乔装成退休老人来到著名的英国泰特美术馆,把自己创作的一幅抗议伊拉克战争的画粘在了一幅名作旁边,两个多小时后才被发现。他还用这种方法将自己的作品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展览”过若干天。
  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晚年持续以睡莲为主题创作,而在班克西的“恶搞”版本中,池塘里漂浮着不少垃圾,其中还有一辆超市的购物车;另一位被他“恶搞”的是美国著名画家爱德华·霍普,其传世名作《夜鹰》描写了午夜时分,几位孤独的顾客坐在餐馆中,班克西则把一个只穿着英国国旗图案内裤的足球流氓搬到了画里。
  在班克西的老家布里斯托尔,他的一件涂鸦作品《温柔的西部》观众最多。画面上一只体形巨大的泰迪熊手持一个燃烧瓶,笑眯眯地看着眼前3个拿着防暴盾牌的警察。这件作品被认为代表了班克西的性格:“他是一个喜欢喝苹果酒的懒散的嬉皮士,但他也会发火,像这头泰迪熊一样既可爱又充满叛逆。”
  
  假10英镑变成真的220英镑
  班克西的影响力甚至到了“点纸成金”的程度。2004年,他制作了一些10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面值的钞票,把真币上英国女王的头像换成了戴安娜王妃、“英格兰银行”几个字换成了“英格兰班克西”,并在诺丁山狂欢节上撒下这些假币。捡到的人如果真把这些钱花出去了,一定会很懊悔,因为后来这些假钞在网上被卖到每张220英镑。
  2006年,著名女演员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以2.5万英镑买下了一件班克西的作品原件和两件印刷品,标志着班克西吸金时代的到来。此后,他不断刷新自己作品的纪录:以名模凯特·摩丝为模特创作的、模仿安迪·沃霍尔风格的油画卖到5.04万英镑;《绿色的蒙娜丽莎》卖到5.76万英镑;2007年2月,他创作的《轰炸英格兰中部》卖到10.2万英镑;另一件作品《太空女孩和鸟》更是卖到了28.8万英镑。
  媒体很快发明了“班克西效应”一词,来形容班克西给涂鸦艺术带来的巨大推广作用。2007年,布里斯托尔一位房主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因为他家外墙上有班克西的涂鸦。在房屋交易市场上,这所房子是这样被介绍的——“一幅附带房子的壁画”。
  英国曾做过一项“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结果在18—24岁的年轻人当中,班克西位居榜首。
  
  隐身于作品背后
  虽然班克西的名号在艺术圈如日中天,但有意思的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不要说见到他的尊容了。他一直很好地保留了涂鸦者不以真面目示人的传统。每次“作案”他都乔装打扮,遮住脸庞,因此也有人称他为“游击艺术家”或“恐怖分子艺术家”。
  2004年,有人拍到了一张据称是他在牙买加参加“两种文化冲突”展览时的照片。3年后,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一条新闻称,一位路人拍下了班克西带着助手在伦敦一副脚手架前工作的场景。通过分析,有人得出结论:班克西的真名是罗宾·古宁汉姆,1973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教堂学院。2000年左右,古宁汉姆搬到伦敦哈克尼区的一个公寓里。此后不久,班克西的一些作品就出现在附近。当时古宁汉姆与一位名叫伊斯特曼的人住在一起,后者在一家唱片公司工作,经常使用班克西的绘画做唱片封面。对于这些推断,班克西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尽管在公众面前隐姓埋名,在艺术市场上,班克西却不低调。他有自己的经纪人和众多“粉丝”,其中不乏大腕。他的“粉丝”甚至出版了专门图书,像导游手册一样教读者到各地去欣赏他的涂鸦作品。
  对于艺术,班克西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市中心有个雕塑,你每天经过从不在意。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把一个铁盒子放在它头上,你就创作了一件自己的作品。”他还冷眼看待艺术品收藏热。他曾对英国《独立报》这样说:“当你去画廊参观时,不过是一个欣赏别人家橱窗的游客而已,橱窗里摆放的都是那些百万富翁的战利品。”
  除了涂鸦和油画以外,班克西还在去年“触电”,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从礼品店出门》。这是一部自嘲的影片,借以讽刺当下在拍卖市场上热得发烫的涂鸦艺术,2010年3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反响不错。2011年1月又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遗憾的是,它最终与奥斯卡失之交臂,让许多人叹息——倒不为别的,大家只想借颁奖机会一睹这位神秘大师的真容。
  编辑:王晶晶 美编:陈思璐 编审:张勉
其他文献
中日开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6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开办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当天上午,中国银行完成人民币对日元首笔直接交易。  此次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将是人民币首次与美元之外的国际主要货币进行直接交易。据日方统计,中日两国间贸易的结算大部分是以美元为媒介的间接交易,以人民币结算的部分仅占不到1%。实现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令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货币,首次得以“直面”对方。
母亲来电话时,费德兰正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你带我去姨妈家拿下收音机,晚上我要听广播。”母亲说。  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费德兰试探着说:“今天太冷了,我们改天再去吧?”“不行,就今天!”母亲语气坚定。“好吧,那我下班开车送您去。”挂上电话,费德兰无奈地摇摇头——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古怪了,居然突然要听广播!  下班后,费德兰先去接了儿子菲利普。接母亲时,她已站在大雪中等着了。  把收音机拿回家,已是
世界上最恐怖的毒物是什么?日剧《非自然死亡》中给出了答案:成分完全未知的无名之毒。若是毒性剧烈且毒发缓慢,症状隐蔽还无色无味无形,再加上难以被检测到,那真是完美的毒药。然而在国外影视剧中作为毒属性而出现的事物,大多都带着明艳的绿色。  《白雪公主》里浸苹果的毒药是绿色的,《哈利·波特》中的致命黑魔法“阿瓦达索命”发出的光也是绿色的。  这些影视剧中的绿色,光彩夺目,还给人一种邪恶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有三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究竟我们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怎么样的一个形式,演化而来,我们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从上帝到基因  在文明初期,关于这个问题,西方主要是以上帝创世纪的故事呈现,而东方则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  我们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怎么样的一个形式,演化而来,我们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冥冥之中,大家都觉得有一个超越生命
寻四只干净的空瓶子,灌秋天的清气,一瓶盛桂花香,一瓶入板栗香,一瓶存红薯香,一瓶装一只银铃子。   空瓶子收集人间色彩和岁月的花香,那些凡俗食物所带来的醇香,以及旷野窸窣的天籁之音。   ——这个时候,早桂已经开了,是一年一度微黄小花的沁脾新香。记得去年,和吾家小童,经过郊外一处地方,闻有桂香,便下车寻花。吾家小童兴奋得手舞足蹈,忙不迭地把桂花剥下,装在口袋里。我对他说,下次给你准备一只空瓶子
听音乐是否是一种清洁心灵的方式呢?让柔和的交响乐在耳边轻轻地流来流去,异国的溪流声在我的房间里叮咚作响,19世纪的人的柔和、纯净的心在20世纪末的阳光里仍旧晶莹闪亮,那种美好得令人屏住呼吸的体验很好。那天听那音乐时,我落泪了,不为别的什么,就是非常想哭一下。眼泪流过脸颊,凉凉的,带倒了脸上的汗毛,很舒服。  后来,我用整整一个下午整理一个衣柜。用旧的床单是我结婚时母亲买的,那是我的嫁妆。衣柜里还有
这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   就不说他三岁指出父亲账本的错误,不说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也不说他25岁当选院士,更不说他精通六七种语言。   只说他19岁的时候就想出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画法。在他之前的所有大数学家,包括牛顿在内,都没能想出这方法来。当然,我知道,您大概跟我一样,对这什么什么边形没什么概念。正好网上可以搜到画这个正十七边形的动画,您自个儿看一下就能感受到了。我的意思是,别说19岁了
每个人都是为自己活的。  只是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  没做到的人,当然不是不想做到,而是因为老是被别人误导,结果就很可惜地,一直没有真心地对自己。  既没有真心地认识自己,也没有真心地爱护自己。  就像每个人都想吃到真的黑松露,但如果随便地听信人言,应该就会不断吃到似乎是又似乎不是黑松露的东西,然后对黑松露感到失望。  对人生失望以后,本来想就这么混下去吧。但这样混下去会越混越不知道自己是
“俄罗斯‘塞拉Ⅱ’级核潜艇逼近佛罗里达州金斯湾潜艇基地,对那里的美国核潜艇实行反潜盯梢任务。俄罗斯恢复冷战时期的巡航,在家门口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1月6日的报道让美国人不安。更让美国人担心的是俄罗斯推出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北风之神”,它超静音,不易被发现,可凭借运载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有效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网。这是俄罗斯对美国进行反制的法宝。  即便卖克里姆林宫,也要造新潜艇  
一项调查说,91%的成年人承认他们经常挖自己的鼻孔。BBC说,我们所有人都会以某种出乎意料的频率触摸自己的脸。2015年,研究者发现连医科生都控制不了会触摸自己。可能医科生应该比其他人更能意识到这样做的风险,但是他们还是会每小时摸自己的脸不少于23次,当中包括频繁地接触眼、鼻和嘴。   美国心理学教授达赫·凯尔特纳说,有时候,摸脸是一种舒缓抚慰的机制,或者“像舞台上的幕布一样,结束一幕社交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