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被评为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但从不以真面目示人
5.5吨水泥能开出多高的价钱?答案是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4元人民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发生在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身上。近日,纽约凯斯勒画廊打算出售班克西2007年在加沙西岸城市伯利恒创作的两件作品。它们从原来的环境中被剥离出来,成为共5.5吨重的水泥艺术品。
买卖还在商谈中,批评的声音就纷至沓来。班克西的“粉丝”们说,这两件作品本来属于街头,如果成为少数有钱人的玩物,就背离了涂鸦艺术的本真。而凯斯勒画廊则反驳说,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加以保护,这些艺术作品肯定会遭到破坏。争论声中,班克西本人却没有露过面,只通过代理人向外发布信息——这位“奇人”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连“班克西”都只是他的化名,人们至今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
以艺术的名义恶搞
班克西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据说他在14岁时就创作了第一幅涂鸦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里斯托尔的地下文化风生水起,涂鸦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班克西是一个绰号为“干面包”的涂鸦小组的成员。每当夜幕降临后,他们就活跃在布里斯托尔街头,用一件件涂鸦作品点缀城市,传递反叛又不失幽默的文化信息。
在英国,涂鸦活动是违法的。刚“出道”时的班克西,手脚不够利索,经常被警察发现。18岁那年,他为了躲警察在一个垃圾车下面藏了1个多小时,却有了不小的收获——他注意到车体上喷涂的序列号,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像车厂喷涂数字那样,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模板将图像喷涂到墙壁上,这样就能快速完成。于是,他将这种创作手法固定下来,并在作品后署名“班克西”。
班克西涂鸦的风格兼具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堪称“街头社会评论”。其主题包括了反战、反资本主义、反权威等,主角通常是老鼠、猴子、警察、士兵和儿童等。除了墙壁、汽车车身、公园长椅之外,他还多次在大象等动物身上作画。
涂鸦本身就带有某种恶搞的成分,但班克西似乎认为这还不过瘾,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再强化一下。2003年,他乔装成退休老人来到著名的英国泰特美术馆,把自己创作的一幅抗议伊拉克战争的画粘在了一幅名作旁边,两个多小时后才被发现。他还用这种方法将自己的作品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展览”过若干天。
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晚年持续以睡莲为主题创作,而在班克西的“恶搞”版本中,池塘里漂浮着不少垃圾,其中还有一辆超市的购物车;另一位被他“恶搞”的是美国著名画家爱德华·霍普,其传世名作《夜鹰》描写了午夜时分,几位孤独的顾客坐在餐馆中,班克西则把一个只穿着英国国旗图案内裤的足球流氓搬到了画里。
在班克西的老家布里斯托尔,他的一件涂鸦作品《温柔的西部》观众最多。画面上一只体形巨大的泰迪熊手持一个燃烧瓶,笑眯眯地看着眼前3个拿着防暴盾牌的警察。这件作品被认为代表了班克西的性格:“他是一个喜欢喝苹果酒的懒散的嬉皮士,但他也会发火,像这头泰迪熊一样既可爱又充满叛逆。”
假10英镑变成真的220英镑
班克西的影响力甚至到了“点纸成金”的程度。2004年,他制作了一些10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面值的钞票,把真币上英国女王的头像换成了戴安娜王妃、“英格兰银行”几个字换成了“英格兰班克西”,并在诺丁山狂欢节上撒下这些假币。捡到的人如果真把这些钱花出去了,一定会很懊悔,因为后来这些假钞在网上被卖到每张220英镑。
2006年,著名女演员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以2.5万英镑买下了一件班克西的作品原件和两件印刷品,标志着班克西吸金时代的到来。此后,他不断刷新自己作品的纪录:以名模凯特·摩丝为模特创作的、模仿安迪·沃霍尔风格的油画卖到5.04万英镑;《绿色的蒙娜丽莎》卖到5.76万英镑;2007年2月,他创作的《轰炸英格兰中部》卖到10.2万英镑;另一件作品《太空女孩和鸟》更是卖到了28.8万英镑。
媒体很快发明了“班克西效应”一词,来形容班克西给涂鸦艺术带来的巨大推广作用。2007年,布里斯托尔一位房主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因为他家外墙上有班克西的涂鸦。在房屋交易市场上,这所房子是这样被介绍的——“一幅附带房子的壁画”。
英国曾做过一项“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结果在18—24岁的年轻人当中,班克西位居榜首。
隐身于作品背后
虽然班克西的名号在艺术圈如日中天,但有意思的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不要说见到他的尊容了。他一直很好地保留了涂鸦者不以真面目示人的传统。每次“作案”他都乔装打扮,遮住脸庞,因此也有人称他为“游击艺术家”或“恐怖分子艺术家”。
2004年,有人拍到了一张据称是他在牙买加参加“两种文化冲突”展览时的照片。3年后,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一条新闻称,一位路人拍下了班克西带着助手在伦敦一副脚手架前工作的场景。通过分析,有人得出结论:班克西的真名是罗宾·古宁汉姆,1973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教堂学院。2000年左右,古宁汉姆搬到伦敦哈克尼区的一个公寓里。此后不久,班克西的一些作品就出现在附近。当时古宁汉姆与一位名叫伊斯特曼的人住在一起,后者在一家唱片公司工作,经常使用班克西的绘画做唱片封面。对于这些推断,班克西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尽管在公众面前隐姓埋名,在艺术市场上,班克西却不低调。他有自己的经纪人和众多“粉丝”,其中不乏大腕。他的“粉丝”甚至出版了专门图书,像导游手册一样教读者到各地去欣赏他的涂鸦作品。
对于艺术,班克西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市中心有个雕塑,你每天经过从不在意。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把一个铁盒子放在它头上,你就创作了一件自己的作品。”他还冷眼看待艺术品收藏热。他曾对英国《独立报》这样说:“当你去画廊参观时,不过是一个欣赏别人家橱窗的游客而已,橱窗里摆放的都是那些百万富翁的战利品。”
除了涂鸦和油画以外,班克西还在去年“触电”,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从礼品店出门》。这是一部自嘲的影片,借以讽刺当下在拍卖市场上热得发烫的涂鸦艺术,2010年3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反响不错。2011年1月又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遗憾的是,它最终与奥斯卡失之交臂,让许多人叹息——倒不为别的,大家只想借颁奖机会一睹这位神秘大师的真容。
编辑:王晶晶 美编:陈思璐 编审:张勉
5.5吨水泥能开出多高的价钱?答案是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4元人民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就发生在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身上。近日,纽约凯斯勒画廊打算出售班克西2007年在加沙西岸城市伯利恒创作的两件作品。它们从原来的环境中被剥离出来,成为共5.5吨重的水泥艺术品。
买卖还在商谈中,批评的声音就纷至沓来。班克西的“粉丝”们说,这两件作品本来属于街头,如果成为少数有钱人的玩物,就背离了涂鸦艺术的本真。而凯斯勒画廊则反驳说,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加以保护,这些艺术作品肯定会遭到破坏。争论声中,班克西本人却没有露过面,只通过代理人向外发布信息——这位“奇人”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连“班克西”都只是他的化名,人们至今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
以艺术的名义恶搞
班克西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据说他在14岁时就创作了第一幅涂鸦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里斯托尔的地下文化风生水起,涂鸦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班克西是一个绰号为“干面包”的涂鸦小组的成员。每当夜幕降临后,他们就活跃在布里斯托尔街头,用一件件涂鸦作品点缀城市,传递反叛又不失幽默的文化信息。
在英国,涂鸦活动是违法的。刚“出道”时的班克西,手脚不够利索,经常被警察发现。18岁那年,他为了躲警察在一个垃圾车下面藏了1个多小时,却有了不小的收获——他注意到车体上喷涂的序列号,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像车厂喷涂数字那样,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模板将图像喷涂到墙壁上,这样就能快速完成。于是,他将这种创作手法固定下来,并在作品后署名“班克西”。
班克西涂鸦的风格兼具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堪称“街头社会评论”。其主题包括了反战、反资本主义、反权威等,主角通常是老鼠、猴子、警察、士兵和儿童等。除了墙壁、汽车车身、公园长椅之外,他还多次在大象等动物身上作画。
涂鸦本身就带有某种恶搞的成分,但班克西似乎认为这还不过瘾,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再强化一下。2003年,他乔装成退休老人来到著名的英国泰特美术馆,把自己创作的一幅抗议伊拉克战争的画粘在了一幅名作旁边,两个多小时后才被发现。他还用这种方法将自己的作品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展览”过若干天。
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晚年持续以睡莲为主题创作,而在班克西的“恶搞”版本中,池塘里漂浮着不少垃圾,其中还有一辆超市的购物车;另一位被他“恶搞”的是美国著名画家爱德华·霍普,其传世名作《夜鹰》描写了午夜时分,几位孤独的顾客坐在餐馆中,班克西则把一个只穿着英国国旗图案内裤的足球流氓搬到了画里。
在班克西的老家布里斯托尔,他的一件涂鸦作品《温柔的西部》观众最多。画面上一只体形巨大的泰迪熊手持一个燃烧瓶,笑眯眯地看着眼前3个拿着防暴盾牌的警察。这件作品被认为代表了班克西的性格:“他是一个喜欢喝苹果酒的懒散的嬉皮士,但他也会发火,像这头泰迪熊一样既可爱又充满叛逆。”
假10英镑变成真的220英镑
班克西的影响力甚至到了“点纸成金”的程度。2004年,他制作了一些10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面值的钞票,把真币上英国女王的头像换成了戴安娜王妃、“英格兰银行”几个字换成了“英格兰班克西”,并在诺丁山狂欢节上撒下这些假币。捡到的人如果真把这些钱花出去了,一定会很懊悔,因为后来这些假钞在网上被卖到每张220英镑。
2006年,著名女演员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以2.5万英镑买下了一件班克西的作品原件和两件印刷品,标志着班克西吸金时代的到来。此后,他不断刷新自己作品的纪录:以名模凯特·摩丝为模特创作的、模仿安迪·沃霍尔风格的油画卖到5.04万英镑;《绿色的蒙娜丽莎》卖到5.76万英镑;2007年2月,他创作的《轰炸英格兰中部》卖到10.2万英镑;另一件作品《太空女孩和鸟》更是卖到了28.8万英镑。
媒体很快发明了“班克西效应”一词,来形容班克西给涂鸦艺术带来的巨大推广作用。2007年,布里斯托尔一位房主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因为他家外墙上有班克西的涂鸦。在房屋交易市场上,这所房子是这样被介绍的——“一幅附带房子的壁画”。
英国曾做过一项“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结果在18—24岁的年轻人当中,班克西位居榜首。
隐身于作品背后
虽然班克西的名号在艺术圈如日中天,但有意思的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不要说见到他的尊容了。他一直很好地保留了涂鸦者不以真面目示人的传统。每次“作案”他都乔装打扮,遮住脸庞,因此也有人称他为“游击艺术家”或“恐怖分子艺术家”。
2004年,有人拍到了一张据称是他在牙买加参加“两种文化冲突”展览时的照片。3年后,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一条新闻称,一位路人拍下了班克西带着助手在伦敦一副脚手架前工作的场景。通过分析,有人得出结论:班克西的真名是罗宾·古宁汉姆,1973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教堂学院。2000年左右,古宁汉姆搬到伦敦哈克尼区的一个公寓里。此后不久,班克西的一些作品就出现在附近。当时古宁汉姆与一位名叫伊斯特曼的人住在一起,后者在一家唱片公司工作,经常使用班克西的绘画做唱片封面。对于这些推断,班克西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尽管在公众面前隐姓埋名,在艺术市场上,班克西却不低调。他有自己的经纪人和众多“粉丝”,其中不乏大腕。他的“粉丝”甚至出版了专门图书,像导游手册一样教读者到各地去欣赏他的涂鸦作品。
对于艺术,班克西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市中心有个雕塑,你每天经过从不在意。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把一个铁盒子放在它头上,你就创作了一件自己的作品。”他还冷眼看待艺术品收藏热。他曾对英国《独立报》这样说:“当你去画廊参观时,不过是一个欣赏别人家橱窗的游客而已,橱窗里摆放的都是那些百万富翁的战利品。”
除了涂鸦和油画以外,班克西还在去年“触电”,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从礼品店出门》。这是一部自嘲的影片,借以讽刺当下在拍卖市场上热得发烫的涂鸦艺术,2010年3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反响不错。2011年1月又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遗憾的是,它最终与奥斯卡失之交臂,让许多人叹息——倒不为别的,大家只想借颁奖机会一睹这位神秘大师的真容。
编辑:王晶晶 美编:陈思璐 编审: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