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夫人倒苦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17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迎来了48岁生日。然而,跨入本命年的米歇尔,在开年之初就遇到烦心事。《纽约时报》 驻华盛顿记者朱迪·坎特不久前出版了聚焦第一夫人的新书《奥巴马一家》。书中称,米歇尔与丈夫、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白宫高级幕僚关系紧张。她因为“扮演美国首位非洲裔第一夫人的破天荒角色,感到极大压力,所以焦虑、易怒,曾经感到挫折”。
  这一说法与米歇尔一贯竭力塑造的“友善”形象大相径庭,经美国主流媒体转载后,舆论一片哗然,米歇尔本人也不得不出面回应。
  
第一夫人“后宫干政”?
  坎特在写作过程中并未采访过奥巴马夫妇本人,而是听取了33位白宫工作人员的描述。书中爆料称,虽然米歇尔在公开场合一直表现得很友善,但私底下常常“后宫干政”。她多次因不满白宫团队而力促丈夫换人,性格火爆的她甚至“像女王一般”在白宫内“大发虎威”。
  坎特在书中称,米歇尔一向看重正常的家庭生活,不乐意过目前这种“聚光灯下的日子”。奥巴马当选总统之时,米歇尔曾经考虑过延后数月迁入白宫,因为她希望女儿能够在老家芝加哥读完一个学年。后来她同意和丈夫一起搬家,主要是考虑“一家人不要分开”。夫妇俩原打算“经常回芝加哥”,但尝试了几次,发现在严密保安措施下,他们连买菜、做饭都不能自己动手,乐趣全无,也就很少回去了。
  书中称,在迁入白宫之后,米歇尔还是因为备受束缚、必须履行某些义务而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的包括:出门遛狗可能面对摄影机镜头,家里的装修都得听总统顾问的意见。书里提到,米歇尔曾告诉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住在白宫就像“住在地狱里”一样。
  根据书中爆料,米歇尔与白宫前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和前新闻秘书兼总统顾问吉布斯关系很紧张。她一向认为奥巴马团队的工作思路过于狭隘、缺乏战略,但她不直接与团队成员沟通,而是向奥巴马表达不满。因此,在许多会议上,白宫工作人员会听到奥巴马说:“米歇尔觉得我们的方向不对,她觉得我们的舵没有掌好。”伊曼纽尔曾多次抱怨第一夫人的强力“干政”,他甚至私底下和团队成员说,处理和第一夫人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和她接触”。书中称,米歇尔起初并不乐意参加公共活动,甚至曾表示“每个星期只工作两天”。但是有一次,伊曼纽尔在没有征得米歇尔同意的情况下,就替她答应出席一场活动,米歇尔非常生气,作为回应,此后半年她缺席了中期选举的所有活动。2010年9月,伊曼纽尔辞职,转而参选芝加哥市市长并取得了胜利。两人的矛盾总算得到了化解。
  据披露,过去几年来,米歇尔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方面,丈夫奥巴马因经济政策屡遭民众谴责,另一方面,两个女儿也在学校遭到同学的奚落。再加上奥巴马最近忙于政事,很少陪妻女享受家庭生活。米歇尔对丈夫说,她已经受够了白宫生活,如果他还要竞选连任总统,她就带着两个女儿返回芝加哥,和他离婚。
  
“总会有人不喜欢我,我已经适应过来”
  大多数人对书中的说法感到诧异,是因为自2009年1月进入白宫以后,米歇尔造访政府部门,主持白宫宴会,出席各种活动,其典雅、时尚的形象一直受到多方好评。
  最近,奥巴马正式谋求连任,米歇尔也没闲着。1月12日,她开了一个名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实名微博,数小时内就吸引了16万多人的关注。1月26日,正当美国共和党多位候选人在佛罗里达州激烈争夺党内提名时,米歇尔造访该州,召开筹款晚会,发表演讲宣传奥巴马的政绩,用她的声望帮助奥巴马连任。有政治分析称,在目前的选战中,米歇尔是奥巴马的重要帮手。
  所以,白宫对《奥巴马一家》一书高度重视。为减少负面影响,白宫新闻发言人卡尼在例行记者会上批评此书“与事实脱节”,是为制造销量而夸大其辞的“最佳范例”。米歇尔本人则在1月10日罕见地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今日早晨”栏目主持人专访,为自己辩护。
  这次访谈像是白宫的刻意安排。米歇尔称:“我从未读过那些书,我习惯了不去探求其他人对我的印象。”她说,和伊曼纽尔“从来没发生过争吵”,“我基本上不和我丈夫的工作团队说话,也不参加他们的会议。白宫工作人员合作得很好,似乎从不需要以吵架解决问题。”
  米歇尔在电视上还说:“我非常在乎我的丈夫,我是他最大的盟友和知己。自奥巴马就职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人试图把我描绘成‘愤怒的黑人妇女’。总会有人不喜欢我,我已经适应过来。我只是希望随着时间流逝,那些人能够了解我。”她并不否认自己在第一夫人的位置上确实有个学习过程:“你一开始可能有些想法,但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因此会有些犹豫和谨慎,需要做更多的规划,学的比做的更多。”当被问到是否对第一夫人这个“位子”不满时,米歇尔回答:“我喜欢这个角色……如果我有任何焦虑,那也是为了女儿们的成长。但是我和贝拉克都是成年人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会承受。”
  
最喜欢的角色是当两个女儿的妈妈
  米歇尔在芝加哥南部土生土长,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本身是一名律师。她在1989年结识奥巴马,当时奥巴马在悉尼·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当暑期实习生,米歇尔被指派督导他,两人因此结缘。1992年10月两人结婚,并先后生了两个女儿。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米歇尔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夫人的两项纪录:第一位非洲裔第一夫人;个子最高的第一夫人——她身高接近1.8米。
  在公开场合,奥巴马夫妇总是微笑着,向公众挥手致意,展现亲切友善形象。米歇尔自称非常看重家庭生活。白宫官方网站有关第一夫人的介绍中开篇就写道:如果问米歇尔·奥巴马她最希望充当什么角色,她会毫不迟疑地说是当两个女儿的妈妈。她曾带领小学生在白宫南草坪种植蔬菜,并亲自下厨制作青菜沙拉招待孩子们。在外界看来,这位第一夫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米歇尔非常着重自己的形象、举止及衣着品位,因此经常被媒体评为衣着最佳之列。不过,米歇尔的装束也不时给她引来麻烦和负面评价。今年1月24日晚上,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讲,米歇尔身着宝石蓝套装出席。美国《人物》杂志称,这一套装是美国时装设计师芭芭拉·范可推出的2012早春度假系列,估计售价2000美元以上。这又被人抓住了把柄。媒体称,奥巴马在台上大谈普通美国人的经济困境,而第一夫人着装奢华,让人傻眼。对于这些议论,第一夫人办公室暂时不做评论。白宫显然想“冷处理”,以免成为媒体的焦点,进而影响奥巴马的选情。有分析说,米歇尔身为第一夫人,希望能够以无可挑剔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以免被批“品位差”;但穿得稍好些,又会被说成“奢华”,这也实在让她左右为难。
其他文献
近来,理论界对政治权威又展开了讨论,从中既有新的学术创见,也有老的论题复述,但不管如何,政治权威确实是政治学中的诱人的旨题。不过,假如谁问政治权威的萌芽形态怎样?政治权威的渊薮状态如何?恐怕极少有人能完整地解答。对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  有一位学者,一位美籍华人学者,他有资格,并且有份量地阐述这个学术难题,那就是张光直先生和他的《美术·神话与祭祀》。张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每个“国”,都是
几家文化单位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广告牌上,不免令人感动。由它们出面主办现代艺术展,或许会给展览增添几分学术气息。  展览组织人可谓用心良苦,但参展的艺术家们似乎并不“学术”。  一位艺术家端来一盆鸡蛋,然后蹲下来,一本正经开始孵化,身上写道:“孵蛋期间,拒绝理论。”对理论尚如此反感,何学术之有哉?  “厦门达达”人称晚来风急,其代表作品是一堆纸浆,题为《和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作者
“终于等到你!”在海南省副省长谭力被查的消息传出后,一位网友如此评论道。7月8日下午4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谭力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冀文林之后海南今年落马的第二位副省长,也是今年落马的第十五位省部级官员。  谭力以前在四川任职多年。2008年,他任绵阳市委书记时,因在汶川地震期间一脸笑容,被网友讥讽为“谭笑笑”。此后,他的口碑不断恶化,网上也时有举报他的材料。这次,谭力没能笑到最
郑朝宗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位散文高手。只可惜由于世事乖违,郑先生数十载壮年岁月竟不得不辍笔封砚,被迫缄默。幸好这几年世道终于变了,郑先生又能够尽兴挥翰,而且那支历尽劫难的笔愈加老到,愈加劲健而飞动了。最近,厦门大学出版社又选辑郑先生一九八二年以来的散文佳作,结为《海滨感旧集》出版。  《海滨感旧集》大略分为五辑:或记存殁人物,或为序跋书评,或谈学问,发议论,纪游历。这五辑之间当然不是截
春风又绿江南岸。3月7日,青少年科学锻炼素养实验项目在江苏省无锡市启动,基地落户广丰中学,一种以生理、运动、精神三大指标为内容的新型检测评估体系将取代以往的单一评估标准,通过开展科学锻炼实现对全面健康的追求。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多种因素累加影响下,体质差、易生病、体育测试不达标等现象在如今的青少年学生中屡见不鲜,青少年健康形势严峻的报道屡见报端。如何积极改换思路,迎难而上,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北京繁华的东四一带,隐着一个青砖平房的大院子——史家胡同56号,两扇朱漆大门,连顶门洞,坐南朝北。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建院。从那时起,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开始上演一出出经典的话剧。60年匆匆而过,一甲子一轮回,北京人艺这风风雨雨的60年,本身也是一出大戏。如果说这出戏的上半场是老一辈的探索,那么下半场则是年轻一代的守望。2012年4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
一  咿呀一声,桐木大门被撞开,我风滚草般窜进院子。咦,好多人,堂屋里几位女客,像在戏台上一样端坐着,笑容满面,眉眼生动。瞧这位,俊俏俏脸上红晕水银一样晃动,颤微微如同荷叶上露珠,羞涩地扯扯衣角,低眉顺眼,看眉目好生熟悉,好像在哪见过。  娘喊我过去,扯扯我的衣领子,让我喊姨和姐,说这是俺家二小子。塞了把大白兔奶糖让我出去疯,我扭头看,哥脸上表情煞是梦幻,似笑非笑,隐隐约约,蒙娜丽莎似的,印堂发亮
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历史”标准是“美学—历史”这一“最高标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哪怕是偶然性的事件也会有其前因后果,都能在时间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文学事件的产生、发展,同样也有它的复杂的原因与后果,这些事件必须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才能得以正确地解释和评价。但是,自从量子力学提出“测不准原理”之后,因果律受到了挑战。然而,任何科学原理,都有它自己的适用范围。“测不准原理”在特定的微观领域内也许
好书应该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人们内心真实的一面。《下乡养儿》就是这样一本书。  从书名就能猜到,这是教育类图书,可看了内容,它又显得很不一样:其它教育类图书,大都是成功经验的分享,老师或者家长讲述如何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学霸”。《下乡养儿》中的孩子与父母,却是恐惧上学的问题孩子和坦承失败的父母。  作者冯丽丽的家在北京东大桥,那里称得上是一处时尚繁华之地。在这种环境出生
我拐过巴黎香榭丽大街,来到静悄悄伫立一旁的大宫,纯粹是为了寻找厕所。在大宫前买门票时,以为是例行的宫殿参观,所以不顾售票小姐略微惊异的眼光,急切地买了票跨进去。事后想想,可能是这样的地方鲜见亚洲面孔吧,所以售票小姐很怀疑我是否真的想进去参观。  没想到里面是一个很时髦的法国现代艺术展。确实没有亚洲面孔,更别说中国人。但是很快,却看到被展览的中国人的形象。  大宫内的阳光显然比宫外还要耀眼,经过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