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要素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要素是指组成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和习题设计之中,有利于建构学生的语文能力。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读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安排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语文要素是教师使用教材时的坐标,必须紧扣这些语文要素来展开教学。指向语文要素的民间故事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抓手,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以《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为例,谈谈民间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如果采用大声朗读的方法,那么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不利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应该采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要带着问题去读,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牛郎織女(一)》约2200余字,面对一篇这么长的文章,我引导学生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进行快速阅读,围绕牛郎“童年—成人—成家”的过程,梳理故事的脉络。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第1~4自然段叙述牛郎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第5~8自然段叙述牛郎被赶出家门,依旧细心照看老牛;第9~21自然段叙述牛郎得到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牛郎织女(二)》约1100多字,我引导学生以“织女的活动”为主线进行快速阅读,围绕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被王母娘娘抓走—极力抗争”的过程,梳理出故事的脉络:第1~2自然段叙述牛郎织女婚后自由幸福的生活;第3~5自然段叙述王母娘娘抓走织女,划一道天河将两人隔开;第6~8自然段叙述织女在七月初七与牛郎在鹊桥相会。
  阅读较长的课文,可以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或是采用表格式的提炼方法,将长长的故事解读成简单的几个小标题,准确而又迅速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握课文整体框架。
  二、仿照课文,具体复述故事情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复述”是指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民间故事中很多地方写得比较详细、生动,可以组织学生先练习讲述这些情节,学会如何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比如课文中“牛郎与老牛相处”的情节写得比较具体,可以让学生围绕“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练习复述故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把牛郎和老牛亲密相处写具体的,接着练习复述,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抓住细节。如讲清牛郎对老牛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在冬天、夏天里的精心照顾;讲清老牛能听懂牛郎哼的曲儿、说的心里话、讲的见闻等事例;讲清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亲密与默契。引导学生体会,只有讲清这些具体的事例和丰富的细节,才能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课文中“牛郎与织女相识”也写得非常生动,可以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讲故事。教学时我板书简要的情节作为提示:老牛开口道破天机—牛郎翻山过林来到湖边见到仙女—牛郎拿走纱衣留下织女—两人相见互诉衷肠—经过长谈织女同意结婚—他们回到牛郎的草屋。要求每组学生选派一个代表讲述一部分,讲述时不仅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且把当时看到什么、说了什么、怎么做的讲具体,感受生动感人的细节。
  复述民间故事时,必须先读懂故事内容,这样才能抓住中心。复述之前,一定要厘清故事的思路,抓住关键词语作为复述的“路标”,掌握故事的段落结构,复述时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梳理情节,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地方写得很简略,适合展开联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故事中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展开联想把情节说得更具体。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再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学牛郎织女故事时,我和学生先共同讨论:课文中哪些情节适合展开想象?把内容讲具体、讲生动。在此基础上,我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如,“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他们俩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他们会说些什么?商量哪些事呢?“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她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他们俩都说了些什么?“仙女下凡的消息,老牛是怎么知道的”——关于老牛的身份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梳理出适合想象的情节后,我指导具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用不断追问的方式补充具体事例,丰富细节。如讲述“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我追问:这天牛郎在哪里放牛?联系全篇课文,最近他又受到了哥嫂的哪些虐待?他会如何向老牛倾诉?……引导学生对故事想得更多、更细。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当时的情形,讲好事情的起伏。比如“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调动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如和同学商量“秘密行动”,想象织女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时,大家可能产生的反应,想象当时众仙女的神情、动作,也可能会有胆小的仙女提出反对意见,她会说什么?其他仙女又会怎么回应?最后又会怎样?引导学生在复述时,把情节的波折,事情的起伏表现出来。
  创造性复述是以课文重点情节的具体讲述为基础,引导学生丰富故事里的细节,主要通过细致描绘人物形象、适当添加人物对话、刻画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创造性地讲故事,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组织讨论,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这些离奇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突显了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古代劳动人民勇于表现自己情感愿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课文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与现实环境不相符合的情节,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学完《牛郎织女》的故事,我组织学生交流故事中有哪些地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学生都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王母娘娘用织女织的彩锦装饰天空;神奇的牛皮可以带着牛郎上天;王母娘娘用一根玉簪就划出了一道波涛汹涌的银河;夫妻两人变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成群的喜鹊可以搭起一座鹊桥……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正地存在,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神奇的情节,才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充分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浪漫的幻想,故事充满悬念,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在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其他民间故事,找一找其中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情节,同学之间再交流交流。
  民间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各个时期鲜活的生活画面。了解了民间故事具有其独特的文本特点以后,学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前人睿智的思想、道德的准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浅显易懂,直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生活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民间故事,要落实语文要素,充分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切切实实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配乐范读、生戴头饰表演读、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读书等各种环节。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上完课后年轻教师都说:“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好棒!这节课很流畅,很有感情!”专家则点评:“课堂应有思维的碰撞,教学不是盛装表演。”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教学不是盛装表演》的文章,把文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简洁、自然、高效、务实的示范
单纯的词语是客观而僵硬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詞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意蕴,正所谓“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生字词的学习就应该置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无论是理解认知,还是积累内化,亦或者是实践运用,都需要在语境下进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契合认知规律,让词语内涵更直观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真实可感的情境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动力。因此,文本中一些与学生生活实
倾听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以视域的融合、心灵的交流为目的的对话教学中,倾听既是基础,又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对不同学段的“听”也提出了要求:低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笔者认为,倾听是一种能力,教
相较于以往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更多,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呢?  一、想象  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由此可见,想象在诗歌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想象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令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张力。  如《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古诗词以洗练的语言、典雅的意韵、悠远的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我们的情思。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诗词意韵时,要注重丰富情感,培养诗情;注重滋养性格,形成诗心;注重升华情怀,走向诗化。  一、关注诗眼,品悟诗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外在物象引发诗人的感发,情到深处才能写出最真诚的诗篇。而这种内在的感发力量,诗人总会提纲挈领地融入诗眼来表达。如《春夜喜雨
小古文,属于文言文,是古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记录与感悟。学习小古文,能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知语言的美妙、生活的志趣、思想的深邃。让学习小古文成为学生重拾童心、再忆幼时的一段美好体验。  一、玩中问,疑中生趣  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这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他们学习小古文的优势。小古文大
综观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方面应用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分别涉及留言条、启事、通知、日记、书信、介绍事物(动物、植物、物品、美食或其他)、倡议书、读后感、作品推荐和作品梗概(推荐一本少儿读物)等诸多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写人、记事、写景类的习作教学往往颇受教师重视,而应用文教学则极容易被边缘化处理,较之前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实,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生活密切
【教学意图】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但学生思维较为感性,如果直接讲解,或者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识字,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以搭建平台,创新形式,让识字教学变得富有趣味。统编本教材一改传统枯燥的编排方式,将识字内容变得富有趣味。以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为例,借助一则韵文进行识字,通过朗朗上口的韵文引导学生在场景中认识事物,认识与事物相关的汉字,给枯燥的识字教学添了韵味。  【教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编排了“资料袋”,它是语文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袋”主要是以图片型、文字型和混合型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资料袋”在学生助学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笔者就资料袋在课堂课始、课中和课后的妙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始: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对名著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的“资料袋”。在阅读教学之前,借助这些“资料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期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认知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不知如何观察,或是无话可说,或是不着边际,甚至对习作产生了恐惧和害怕心理,这是中年级学生习作的几大问题。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中年级学生的起步习作能初步抵达“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