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为载体,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论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些做法。通过实例进行初步分析、总结与提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能力;用新信息的吸纳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让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重组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73-01
21世纪人类的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育形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地理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具有多维性和直观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根据自身兴趣等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减少或不直接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网络环境由学生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对教师来说,设计任务情境是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宗旨之一,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公平发展的开放的、平民化的平台,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基础等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自主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进行个性化学习训练,通过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等创新思维技能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例如: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全球气候变化”利用网络环境采取合作学习教学形式具有很多优势条件。“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主要围绕“ 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环境创设为条件。整个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学探究,阅读教材“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利用网络环境思考并完成关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变化类型、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及我国的情况、区域性和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等问题;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指导阅读教材“案例3”,分组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设计问题情境:“全球变暖对农业及其他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三阶段是综合检测,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寻找解决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提供案例,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要具体明确,使处于不同位置的合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合作,彻底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开展的局限,从而使得学习、交流、合作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从纵向发展了合作学习。
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例如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问题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系统目标,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网络通讯工具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各个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设计中,为学生演示全球年降水量、大气运动状况变化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和表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信息和完成表格,同时设计目标时考虑到整体学习者的需求,然后将其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如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子目标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子目标的确定及解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分小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总结。在教师的辅助下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通过精选和整合制作成资源库。该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4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
网络探究学习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调查、收集资料、实验、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例如 在“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以演示、交互、自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每人或每小组一台电脑,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分小组进行汇报,结果学生收集到很多相关资料,整个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诱导设疑,情景激趣。在讲述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之后,设计这个看上去异想天开,实际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主题,探讨问题的可行性。
(2)质疑启思,利用资源。利用网络设计问题情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措施有哪些局限性?”
(3)深入点拨,协作讨论。学生活动设计,“从南极运冰山到沙特阿拉伯的运输路线”;学生利用网络研究讨论回答:“如果大量将南极冰山运往热带地区已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归纳提升,发散思维。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运输的方案与带来的影响都只是推理。利用网络环境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
(5)学习反思,提升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让学生在互动式的交流反思中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定等变革,使学生学会了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自己,对知识的自然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及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恰当合理地使用网络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4] 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D].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5]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73-01
21世纪人类的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育形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地理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具有多维性和直观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根据自身兴趣等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减少或不直接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网络环境由学生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对教师来说,设计任务情境是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宗旨之一,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公平发展的开放的、平民化的平台,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基础等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自主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进行个性化学习训练,通过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等创新思维技能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例如: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全球气候变化”利用网络环境采取合作学习教学形式具有很多优势条件。“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主要围绕“ 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环境创设为条件。整个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学探究,阅读教材“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利用网络环境思考并完成关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变化类型、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及我国的情况、区域性和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等问题;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指导阅读教材“案例3”,分组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设计问题情境:“全球变暖对农业及其他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三阶段是综合检测,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寻找解决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提供案例,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要具体明确,使处于不同位置的合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合作,彻底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开展的局限,从而使得学习、交流、合作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从纵向发展了合作学习。
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例如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问题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系统目标,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网络通讯工具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各个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设计中,为学生演示全球年降水量、大气运动状况变化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和表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信息和完成表格,同时设计目标时考虑到整体学习者的需求,然后将其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如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子目标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子目标的确定及解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分小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总结。在教师的辅助下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通过精选和整合制作成资源库。该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4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
网络探究学习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调查、收集资料、实验、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例如 在“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以演示、交互、自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每人或每小组一台电脑,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分小组进行汇报,结果学生收集到很多相关资料,整个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诱导设疑,情景激趣。在讲述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之后,设计这个看上去异想天开,实际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主题,探讨问题的可行性。
(2)质疑启思,利用资源。利用网络设计问题情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措施有哪些局限性?”
(3)深入点拨,协作讨论。学生活动设计,“从南极运冰山到沙特阿拉伯的运输路线”;学生利用网络研究讨论回答:“如果大量将南极冰山运往热带地区已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归纳提升,发散思维。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运输的方案与带来的影响都只是推理。利用网络环境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
(5)学习反思,提升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让学生在互动式的交流反思中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定等变革,使学生学会了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自己,对知识的自然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及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恰当合理地使用网络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4] 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D].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5]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