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断层中衔接需持续拓展与普及,长期打磨才能“手艺到家”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省市级、再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止2017年底,通过审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引入校本课程,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非遗进校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进步。
  非遗入校的拓展与普及
  在上海,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传习项目。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实践之一,通过文教结合方式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海派面塑、灯彩与上海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进入课堂,以期培养非遗“小传承人”。经过数年推行,全市基本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比如杨氏太极和形意拳等十余个项目进入华理学区各学校;嘉定外冈小学、浦东联营小学与清华中学每周有一堂由“何氏灯彩”第三代传人何伟福开设的灯彩制作课程……课堂上见闻古老传统文化遗产,似乎变得轻而易举。
  2017年12月29日,以“非遗进校园”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在华理附小举行。进行现场教学的除了面塑、剪纸、灯彩与杨氏太极的非遗传承人,还有来自梅园中学、华理附中的“学生传人”。徐汇区非遗办负责人金志红说:“通过‘小传人’现场当‘小老师’,让优良的文脉传承下去。”
  徐汇区自2008年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全区76所中小学加入这一行列,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在引入非遗课程的同时,徐汇区先后邀请“评弹”“江南丝竹”“庆阳唢呐”“宁夏口弦”“新疆弹布尔”等多个项目进校园演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非遗体验。截至去年年底,“非遗进校园”所涉及的长期传承项目达32个,参与手工体验和技艺传承的学生达3000余人,参加非遗赏析活动的学生过万名。
  “首先要让大家熟悉非遗,了解非遗。”金志红认为,“非遗进校园”能拓宽普及面,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很可能,他们就是未来的传承人。“杨氏(田传)太极拳”传承人田秉渊自2016年起在华东理工附属中学传授太极拳,他说:“几年下来,在学生中遇见了好几个好苗子。”每一堂非遗课、每一次非遗展示,虽然润物无声,却为寻找“小传承人”创造了可能性。
  在培养“小传承人”的同时,“非遗进校园”也焕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徐汇区非遗办工作人员丁辉介绍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受到足够重视之前,只依赖手艺无法糊口,不少传承人被迫改行;随着“非遗进校园”逐步铺开,传承人才有机会,重新拿起家传手艺。徐汇区级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李国庆就是其中一员。李国庆是面点师,每天与糕点打交道。他的父亲曾是沪上知名的面塑艺人,人称“面人阿三”。他继承了父亲的菏泽面塑,担心手艺失传,一直利用工作之余创作面塑,“2016年才出来活动,在华理附小等学校上课,传承非遗现在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金志红说:“社会上越重视非遗,传承人感受到自己被认可,他们也就越重视非遗传承。”
  持续推进见成果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文件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深入校园,进一步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外、进师资、进网络和进评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6年9月24日,“2016年上海市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展示”在黄浦区文化馆举办:精巧别致的扁担戏、唱腔独特的申曲沪剧、清雅流畅的江南丝竹,浦南点心三件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承得以集中展现,让人们初次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校的成果。这次活动是2016年上海市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动系列之一,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办,黄浦区教育局和文化局承办,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协办,旨在实施学生文艺平台打造与提升计划,助力本市再现“文化码头”的魅力风采。来自全市16个区的43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部分高校,以及部分上海老字号“舌尖上的非遗”项目参展,为现场100个亲子家庭及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欢乐、创意与智慧。
  活动体验由市中小学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联盟组织手工艺类基地学校及部分演艺类基地学校布置展位,部分高校非遗项目及博雅网也布置若干展位,共计16个组成非遗之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特色和亮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而是具体可见的。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精髓,集中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能够领悟前人对宇宙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感知和对世界大同的理解,将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培育厚重的家国情怀。“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人生成长和发展进步的智慧源泉和不竭动力。”贾炜强调。
  每一项非遗技艺,都经受了时间的磨砺。它的传承,最需要的是时间,最缺的也是时间。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是海派黄杨木雕的传承基地。黄杨木雕注重以凝练刀法、立体的方式创造形神兼备的作品,有“木中象牙”之誉。由于工艺精细,掌握全部的雕刻技艺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对学生的要求高。但是,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没有足够时间“吃透”这门手艺;升入毕业年级后,面临升学、就业压力,继续学习黄杨木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一位从事非遗工作的工作人员感慨,数年前,学校里曾出现过一个好苗子,喜欢黄杨木雕,也能静下心来雕刻,可是,出师前后,要有一段磨合期。受市场环境影响,短期内他无法依靠木雕糊口,只能放弃了。最后成为一名厨师。
  每一项饱受赞誉的非物質文化遗产,都有十八般武艺,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非遗进校园”推广仅是个美好的开始,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依旧任重道远。   广州:民俗丰富,传承众多
  2018年中秋节期间,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市文化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文脉颂中华”之广州饼印亲子体验课,在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广州饼印制作世家“余同号”第五代传人余兆基来到现场,亲自展示传统广式月饼主要制作工具——广州饼印的制作过程。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从未中断。除了周末非遗课堂等活动外,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走进中小学校园,非遗生命力蓬蓬勃勃。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师资、场地与资金等方面的瓶颈亟待突破。
  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广州市共有非遗项目107项。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有至少1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覆盖到幼儿园、小学、中学与职业教育等各个学段。在中学教育学段中,非遗进校园往往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如体育特色学校广州市第十七中的醒狮、太虚拳教学;美术特色学校岭南画派纪念中学的广彩课程教学。
  早在2014年10月,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就开设了舞狮、太虚拳与广绣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并设置3个专门场室。学校还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广州十七中副校长邓雪岭介绍,十七中的非遗传承课程也是一路摸索,不断学习慢慢成长起来的。2015年,学校刻录了非遗传承项目教学光盘,首先以初一、初二的学生为对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非遗传承课程。这两年,结合学校“大中文化”特色课程,开发非遗传承项目校本课程。今年,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非遗传承项目的校本选修课程,在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上,学生都能参加广绣针法的学习。
  广州市南海中学是广州最早一批粤剧传承学校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海中学为传扬粤剧文化特色做出了一系列推广工作,例如开设粤剧普及课、编写粤剧校本教材与组织粤剧兴趣班等。2012年,学校聘请粤剧艺术家倪慧英等成立粤剧特色教育专家组,定期到校教导“小红豆”。目前,南海中学初中部的学生每周都要上一节粤剧校本课程,学校还编排了“粤韵操”。
  2010年,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就把广彩资源引入到学校初、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学校成为“广州市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目前,广彩文化课程已普及至全校学生。学校也聘请了广彩传承人赵艺铭和冯瑞华为学校培训教师。岭南画派纪念中学正在绘制大型广彩作品,以展示学校广彩教学成果。
  “断层”中衔接的难点
  “非遗进校园”离不开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指导传授。但由于目前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稀少,难以长时间投身学校教学,而学校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非遗项目的内涵与技艺吃透,因而非遗项目进校园面临着师资短缺问题。部分传承人由于只专注在自己的领域,不能深入浅出地教学或展示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项目存在“断层”,各学段未能有效衔接。由于不同学段的学校培养理念不同,學生即使在上一学段对项目非常感兴趣,但升学后却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持续:广州第十七中学的舞狮项目就因队员“断层”而不得不暂停;舞狮队的前锋一般由高中生才能胜任,因初中队前锋考入其他高中,舞狮队只能暂时停止了一年。场地、资金手续问题依旧存在,各地非遗入校积累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作品,但学校的面积有限,因此腾出的展示空间只能展示一部分作品。
  非遗入校中,学生到传承人为时尚早;有专家指示,很多传统技艺,没有长期的打磨都不能谈“手艺到家”。近年来,一些“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推广做得已经很好。但从学生到成为传承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很多项目还没有人达到传承人的水平。
其他文献
去年,一个空中挂着冬阳的午后,我来到办公室批改作业。当我翻开刘美宏同学的“自由作文”本,映入眼帘的是她写给我的一篇书信体作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的内心一震:  “谢老师,过去的这半个多学期,你教会了我很多,比如写作文。在三年级时,作文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了。那时我只会抄作文。我看见一个个比我聪明能干的同学都能自己写作文,就也想自己写,可却怎么也写不出来。可自从你教我们的语文课后,我感觉一篇作文能轻而
编前语  从2018年春季开始,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专职责任督学加强督导量表的研发,用专项督导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督导,积累了大量教育督导实践经验。实践证明:专兼职督学结合、打造督学责任区,做实经常性督导、构建联席会议机制,聚焦主要矛盾、突出督导重难点、落实问题整改,用专项督导方式引领学校发展,由此构建出一整套现代学校治理与发展新体系。罗湖区通过挂牌督导总结典型案例,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督导工作新机制。
2019年3月,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0课《肥皂泡》为课例,为全市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节“五步六轮”模式研究课。这节课重点展示了甘井子区龙泉小学一个学期以来的“五步六轮”课堂模式实践成果。“五步六轮”课堂模式,是由大连教育学院小教研训中心夏德刚老师集多年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理念于一体精心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五步环节为轴,师生六轮为翼,倒“T”识字创新,“语用拓展”为要,分层作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势必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新的要求。  刘鹤副总理2020年11月2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在谈到“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时指出:“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
如何在说课过程中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特色,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外圆粗车复合循环》教学课题为例,介绍目前说课在技工院校及教学交流方面的应用,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进行构思,对说课的教学设计及应用进行阐述。  说课背景  说课作为优化课堂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技工院校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开展。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说课可以验证教师对课程及教学课题的内容掌握情况,对教
“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三分三因”教学模式,是笔者所在学校在多年中职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切合校情、学情的一种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是满足中职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并进、知识与技能并举、升学与就业并存,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复合教学要求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改善“齐步跑”“一锅煮”无差别教学带来的“低效率”“低达成度”“高流失率”的创新教学模式。  应用背
摘要:校长的专业化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质量。基于《校长专业标准》研究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现状,对于探索符合校长职业特点、符合校长专业需求、符合干部发展规律,并能够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长专业标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生核心素养以及“互联网 教育”等理念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对校长的专业化提出了
摘要:德育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本文从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学生思想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将立德树人教学要素融入到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课程中,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本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品德端正、全面发展的优秀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教师意识到绘本对幼儿前阅读的意义,幼儿所能接触到的绘本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机构研究出很多阅读方法。绘本阅读也逐渐运用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以绘本为载体,以故事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运用提问、悬念、猜测、梳理等教学手段辅助活动。绘本戏剧活动是鼓励、引导幼儿投入到绘本中,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元素,根据自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进行表演,从而感受故事人物情绪和故事情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特点,开展课堂理论教学研究,准确把握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学习;教学方法;思考  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大发展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满意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