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声乐教学探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现代教育背景下声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探讨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下声乐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意义和价值;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实践;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走向的思考这三个维度对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声乐;教学模式;地方工科院校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是传统声乐教学的必经过程。人文互补是传统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基于现代教育背景下声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探讨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下声乐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意义和价值;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实践;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走向的思考这三个维度对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价值和意义
  1.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领地。当下,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采集和加工处理以及播放图、文、声、像信息,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将网络与声乐课堂教学结合,体现网络的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且这些特点都完善了人及音乐方式之所不及。从教师层面有四个维度:一是网络环境下教师身份面对面授课与网络授课的“二重”转型;二是网络力量冲击下促进教师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三是网络打破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最大限度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研平台,探索教师教研的新途径;四是进行通过网络平台促进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反思,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教学知识从隐性状态提升到显性状态,促进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并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2.从学生层面有两个维度:一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由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参与的转变,充分获得以人为本的主体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生能自主利用网络、声乐教学光碟等丰富的优质资源和多媒体的演示,直观了解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精辟讲解和歌唱家的演唱等,对不同歌者的演唱方法作比较分析,并能针对自身的声乐能力选择声乐作品。积极投入作品的构成包括创作背景、人文语境的了解以及如何用声音展现等方面的探究和实践,还可通过网络的互动性展示不断增强自信。此外,网络环境对于那些有创作构思和欲望的学生,也提供了一条创作实践与展示的途径。
  在我看来,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转变师生的“教”与“学”原有线性化的、规定目标性的以及量化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素质的传统模式,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审美心理的建构和多元的审美实践。
  3.人文精神观照具有普世意义。从人文精神观照到网络与声乐教学的整合互补,是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学改革探索,其重要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新的科学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识结构,必然对原有认识结构产生作用,能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事物的现象背后发现其意义的存在,包括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态度、哲学、科学、逻辑和宇宙人生的意义的发现和观照;还包括道德良心的发现,道德理想的形成以及道德实践的进行。如《庄子》中说: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德充符》)成和即纯美,不形即不着痕迹。是说只要有德的纯美之修,则虽不露痕迹……但万物都将依附而不离去。从而丰富、深化或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促使原有的声乐教育理念和人文价值观念发生内化,实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
  4.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讲观照能培养学生感性素质。感性素质是指一种创造型思维,构成要素是体验能力的敏感性和对感性体验的良好要求,属于环境意识的内在心理要求。它具备创造艺术的根本动力,活动领域是艺术,对“美”的追求是其本质力量的终结,归结就是一种非纯功利化的生活状态和感悟能力。
  二、网络与声乐教学互补整合的实践
  1.网络教学。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集中反映在它的“抽象”与“不确定”上。所谓“抽象”,是指它的非直观性。网络课件为声乐教学直观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使它逐步变为现实,且多角度、多层面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德国著名美学家郎格說过: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艺术家,还应该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民众,使他们对艺术有真挚的爱好。在声乐教学课件设计中,笔者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歌唱家的教学录像进行整合,编辑为声乐教学的视听部分,这是运用著名的音乐家、声乐家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效应,往往他们的讲解与范唱,能够给予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声乐欣赏教学的课件设计,笔者运用一种策略让学生体验,从情绪(非倾向性)出发,逐次进入实际生活、作品背景和作品含义。
  2.运用网络指导学生歌曲演唱和创作实践。首先体现在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方面。演唱声乐作品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根据创作背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的理念。在指导学生演唱广西歌曲《黑蝴蝶》时,为使学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笔者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广西黑衣壮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等文字资料,欣赏黑衣壮民族多声部无伴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壮乡美》等歌曲。在建立对黑衣壮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后,学生对组合演唱曲目《黑蝴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二声部的和声配合、壮语歌词演唱以及舞台表演都能以良好的、积极的状态投入。学生以优美、和谐的声乐舞台综合表现获得广西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一名和教育部首届大学生展演二等奖的好成绩。
  其次,体现在指导学生的歌曲创作方面。笔者与学生潘璐共同创作表演唱作品《一起来》,创作主题展现高校新生入校军训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情境。创作前,经过多次的交流,探讨整个作品的关于音乐风格、演唱特色以及表演唱的表现形式的框架设计,最终《一起来》的综合艺术创作定位为:音乐风格融合“Swing”即摇摆爵士乐,“踢踏舞”以及“街舞”等元素,舞台表现为个唱+舞蹈+表演“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如何投入创作活动的前奏,让学生熟悉、体验、思考、感悟,自己收集素材,利用网络资源给予他提供爵士乐、苏格兰踢踏音乐、现代舞以及街舞等风格的音乐作品,并多次针对风格的融合与衔接以及结合学生的声乐能力进行构思和讨论,经过近两个月的创作工作,完成了三乐段+副歌的《一起来》声乐表演唱作品。该节目情景交融并富于哲理,释放出当代大学生鲜明、生动的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荣获2009年第九届全国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创作、表演、指导三项银奖。笔者对潘璐的创作指导是对学生个体性的有效开发。所谓个体性是指个人对意义的觉悟总是有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体验,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与生成相比,创造是主体意图的对象化,是主观目的的实现。所以,以生动性情感作为激发学生美感的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次,体现在运用网络拓展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空间和与教师的互动。即通过网络为学生上传声乐训练和自拍演唱录像,最大限度地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解决了不同声乐条件的学生在声乐学习、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走向的思考
  1.网络声乐资源的定位必须立足民族性和多元性。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
  2.基于网聚力量。为了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需要在学校声乐教育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学生。因为有怎样的定位,就会取得怎样的结果。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科学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依据和唯一目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制约,所以,在地方理工科院校中,深化人文精神目标的真谛,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舍取和使用,还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
  3.结合网络,完善声乐教学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必须以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教育、鼓舞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理想,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音乐艺术品,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人类音乐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千姿百态的音乐样式,使他们认识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而实现以多元音乐塑造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即现代文化人类学和音乐民族学主张相对主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唤起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紧迫性认识,树立起接续传统、面向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一体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全球化,引起的地球规模的生态环境危机,如气候恶化、物种灭绝等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同样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种类,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亡。为了永葆人类的音乐创造力、艺术创造力,在未来这个蔚蓝色星球上,为避免智慧生物精神世界的枯竭贫乏,当代大学生理应肩负起保护人类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重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美]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翻,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评改”之类的文章屡见不端,已是“听来已觉不新鲜”。但至目前,仍是困扰中学作文教育的一大难题。大部分老师呕心沥血,为学生批改作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眉批”、“旁批”、“总批”,可谓明察秋毫,妙笔生花;可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却是“雾里看花”,作文水平“涛声依旧”,教师辛苦付诸东流。  关键词:制订标准;评价;自改;检查    经过教学探索,我尝试了初一“作文评改六法”。  1.制订评改标准
期刊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感情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改进服务的。所以笔者在历史课堂教与学中,灵活按照新课程标准展开各项活动,切实做到了
期刊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体现六个字:有趣、有用、有效。“有效”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事半功倍。“有趣”是指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用”是指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有效;观念;习惯    小学英
期刊
摘要:主要阐述并探讨有关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的常用策略,即构建知识网络、数形转化、提供变式、借题发挥,以及问题设计的要点等。  关键词:问题驱动;探究;构建知识网络;数形转换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课程标准提倡: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带着“小问题”走进课堂,更应带着“大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本课教学,以文本为切入点,适当地予以补充拓展,既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积累,更燃起了学生课外阅读探究的浓烈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徜徉在美的情境之中。  关键词:科普数字;引领;审美    一、《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浅释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4课,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
期刊
摘要:上海教育界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他们的一大特色和他们的管理常态,每个学校几乎都在朝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眼睛观察有锐度、用脑思考有深度、用心做事有效度,是他们学校管理方面的目标与追求。力争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本文中我把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划分为:目标精细化、制度精细化、措施精细化、监管精细化四个方面。  关键词:感悟莘光;学校管理;精细化    2009年12月2日上午,受株洲
期刊
摘要:本文讲述了对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管理、保养。  关键词:教学仪器;管理;保养    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对中小学教学仪器的管理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教学仪器的配备  仪器的配备,要做好配备计划。注意以下三点:①掌握不同要求的配备标准;②摸清家底;③按需选用合适的仪器品种。  制订教学仪器采购计划还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可代用仪器”。配备目录说明中讲得很明确:“目录中‘名称’栏所列
期刊
摘要: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乐学、好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赏识;成功;秘诀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篇《欣赏,打开学困生心门的金钥匙》的文章,感触很深,也颇受启发,真正领悟到了:赏识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作者在文章中列
期刊
摘要:教学生会做事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学习,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典型案例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做事;方法;做好    现在的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已经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小家庭的过度呵护,使他们的做事能力较差。教学生会做事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学习,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典型案例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风潮正像春雨一样滋润着祖国大地。它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思想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要胜任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对处于教育前沿的班主任来说,这既是一种新的挑战和考验,也是自我发展的良好机会。  一、转变思想观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