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作文评讲方式,即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评讲模式,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榨文;作文评讲;活动单导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如何让学生不再“榨文”,如何提高作文评讲效率,这是老师和学生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出现“榨文”现象的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只关心自己的作文分数,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关心不够,老师似乎仅仅成了掌握生杀大权的判官;二是学生主要存在审题不清、结构不明、语言重复乏味等共性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地解决,一次又一次的作文练习成了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成绩没有提高,学生也缺少了写作的激情。老师细致的批改也只是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学生学习时间紧,缺少积累。就算老师印发一些优秀范文,甚至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范文的审题之准、结构之巧、语言之美,学生除了感叹之外,却往往会有“这些都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感受。就算效仿学习,也往往成了套作,无法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告诉式教育,其实并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去引导他们去欣赏去领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审美认知,老师说好就是好,说不好就是不好,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丧失了阅读与写作的热情。
二、解决“榨文”问题的尝试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充分认识到作文批改和评讲的方式必须改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裁决和评判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评判或互相评判,将所谓的“生杀大权”下放,从而让课堂活跃起来。由此我设计了一种新的作文评讲方式,即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体过程是:1.课前准备:利用自习课时间,我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换批阅作文,要求从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书写、错别字等方面进行评改,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写上眉批和总评,最后打上你认为恰当的得分。
2.学生集体再评:
将学生个体之间互改互评的试卷收上来后,我认真翻阅,挑出几篇典型作文连同批语一起印发给全体学生,讨论哪些改得好,哪些改得不好,并讲出理由。当然这个活动单上作文的选编是有次序有目的性的。比如活动一我主要为突出审题立意,选择两篇在审题立意上完全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来评判;活动二是突出文章结构;活动三是为突出语言锤炼等等,每一块都选择不同典型例文让学生加以比较评判。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课上也能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症下药:
针对学生出现的审题不清、结构不明、语言乏味等问题,我先后采用了一系列活动单加以针对训练。活动一为知识准备,回顾并列式分论点确立的角度和注意点。活动二则是将学生作文的提纲按照相馆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加以分类,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出不同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比如存在的问题“偏废话题、偷换概念”,“恣意妄为、逻辑混乱”,“观点不明、表达生硬”,“重复交叉,相互包容”,“ 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等等,而相应的对策则应该是“紧扣话题”、“通盘考虑”、“明确表达”、“不同角度”、“深入讲透”等等,归纳起来成了一句顺口溜,“扣得住、排得顺、表得明、分得开、讲得透”。活动三则是牛刀小试,当堂训练,让学生围绕一话题列出并列式提纲。活动四就是展示交流总结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准确把握了并列式结构,写出的文章也思路清晰许多。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作文指导活动单。比如“快速审题立意”、“善提取,巧运用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议论文有效论证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们渐渐找到写作文的窍门,热情也日渐高涨。
三、反思与讨论
我们应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词语去描述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作文本该就是抒发自己真性情、真思想的思想殿堂,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已的标准去张扬自己的个性。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
另外,在活动单上所选择的范文或提纲范例,都来自班级上同学的作文,这让同学们有一种亲切感,尤其是那些被选中的同学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活动单上,内心总有一些小小的骄傲。就算是那些被作为典型错误的范例的同学,也会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相信同样的错误他们不会再犯。“最好的教育是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关键是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赞许的眼睛而已。
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在小组活动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充满灵性、睿智的一面,也了解了学生各自在作文上的存在的问题,再和他们面谈时,也有了针对性。让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可以有话语权,才可以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榨文;作文评讲;活动单导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如何让学生不再“榨文”,如何提高作文评讲效率,这是老师和学生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出现“榨文”现象的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只关心自己的作文分数,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关心不够,老师似乎仅仅成了掌握生杀大权的判官;二是学生主要存在审题不清、结构不明、语言重复乏味等共性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地解决,一次又一次的作文练习成了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成绩没有提高,学生也缺少了写作的激情。老师细致的批改也只是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学生学习时间紧,缺少积累。就算老师印发一些优秀范文,甚至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范文的审题之准、结构之巧、语言之美,学生除了感叹之外,却往往会有“这些都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感受。就算效仿学习,也往往成了套作,无法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告诉式教育,其实并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去引导他们去欣赏去领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审美认知,老师说好就是好,说不好就是不好,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丧失了阅读与写作的热情。
二、解决“榨文”问题的尝试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充分认识到作文批改和评讲的方式必须改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裁决和评判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评判或互相评判,将所谓的“生杀大权”下放,从而让课堂活跃起来。由此我设计了一种新的作文评讲方式,即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体过程是:1.课前准备:利用自习课时间,我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换批阅作文,要求从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书写、错别字等方面进行评改,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写上眉批和总评,最后打上你认为恰当的得分。
2.学生集体再评:
将学生个体之间互改互评的试卷收上来后,我认真翻阅,挑出几篇典型作文连同批语一起印发给全体学生,讨论哪些改得好,哪些改得不好,并讲出理由。当然这个活动单上作文的选编是有次序有目的性的。比如活动一我主要为突出审题立意,选择两篇在审题立意上完全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来评判;活动二是突出文章结构;活动三是为突出语言锤炼等等,每一块都选择不同典型例文让学生加以比较评判。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课上也能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症下药:
针对学生出现的审题不清、结构不明、语言乏味等问题,我先后采用了一系列活动单加以针对训练。活动一为知识准备,回顾并列式分论点确立的角度和注意点。活动二则是将学生作文的提纲按照相馆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加以分类,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出不同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比如存在的问题“偏废话题、偷换概念”,“恣意妄为、逻辑混乱”,“观点不明、表达生硬”,“重复交叉,相互包容”,“ 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等等,而相应的对策则应该是“紧扣话题”、“通盘考虑”、“明确表达”、“不同角度”、“深入讲透”等等,归纳起来成了一句顺口溜,“扣得住、排得顺、表得明、分得开、讲得透”。活动三则是牛刀小试,当堂训练,让学生围绕一话题列出并列式提纲。活动四就是展示交流总结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准确把握了并列式结构,写出的文章也思路清晰许多。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作文指导活动单。比如“快速审题立意”、“善提取,巧运用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议论文有效论证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们渐渐找到写作文的窍门,热情也日渐高涨。
三、反思与讨论
我们应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词语去描述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作文本该就是抒发自己真性情、真思想的思想殿堂,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已的标准去张扬自己的个性。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
另外,在活动单上所选择的范文或提纲范例,都来自班级上同学的作文,这让同学们有一种亲切感,尤其是那些被选中的同学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活动单上,内心总有一些小小的骄傲。就算是那些被作为典型错误的范例的同学,也会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相信同样的错误他们不会再犯。“最好的教育是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关键是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赞许的眼睛而已。
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在小组活动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充满灵性、睿智的一面,也了解了学生各自在作文上的存在的问题,再和他们面谈时,也有了针对性。让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可以有话语权,才可以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