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在作文评讲课上的尝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08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作文评讲方式,即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评讲模式,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榨文;作文评讲;活动单导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如何让学生不再“榨文”,如何提高作文评讲效率,这是老师和学生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出现“榨文”现象的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只关心自己的作文分数,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关心不够,老师似乎仅仅成了掌握生杀大权的判官;二是学生主要存在审题不清、结构不明、语言重复乏味等共性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地解决,一次又一次的作文练习成了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成绩没有提高,学生也缺少了写作的激情。老师细致的批改也只是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学生学习时间紧,缺少积累。就算老师印发一些优秀范文,甚至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范文的审题之准、结构之巧、语言之美,学生除了感叹之外,却往往会有“这些都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感受。就算效仿学习,也往往成了套作,无法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告诉式教育,其实并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去引导他们去欣赏去领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审美认知,老师说好就是好,说不好就是不好,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丧失了阅读与写作的热情。
  二、解决“榨文”问题的尝试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充分认识到作文批改和评讲的方式必须改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裁决和评判变为主动地进行自我评判或互相评判,将所谓的“生杀大权”下放,从而让课堂活跃起来。由此我设计了一种新的作文评讲方式,即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体过程是:1.课前准备:利用自习课时间,我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换批阅作文,要求从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书写、错别字等方面进行评改,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写上眉批和总评,最后打上你认为恰当的得分。
  2.学生集体再评:
  将学生个体之间互改互评的试卷收上来后,我认真翻阅,挑出几篇典型作文连同批语一起印发给全体学生,讨论哪些改得好,哪些改得不好,并讲出理由。当然这个活动单上作文的选编是有次序有目的性的。比如活动一我主要为突出审题立意,选择两篇在审题立意上完全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来评判;活动二是突出文章结构;活动三是为突出语言锤炼等等,每一块都选择不同典型例文让学生加以比较评判。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课上也能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症下药:
  针对学生出现的审题不清、结构不明、语言乏味等问题,我先后采用了一系列活动单加以针对训练。活动一为知识准备,回顾并列式分论点确立的角度和注意点。活动二则是将学生作文的提纲按照相馆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加以分类,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出不同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比如存在的问题“偏废话题、偷换概念”,“恣意妄为、逻辑混乱”,“观点不明、表达生硬”,“重复交叉,相互包容”,“ 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等等,而相应的对策则应该是“紧扣话题”、“通盘考虑”、“明确表达”、“不同角度”、“深入讲透”等等,归纳起来成了一句顺口溜,“扣得住、排得顺、表得明、分得开、讲得透”。活动三则是牛刀小试,当堂训练,让学生围绕一话题列出并列式提纲。活动四就是展示交流总结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准确把握了并列式结构,写出的文章也思路清晰许多。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作文指导活动单。比如“快速审题立意”、“善提取,巧运用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议论文有效论证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们渐渐找到写作文的窍门,热情也日渐高涨。
  三、反思与讨论
  我们应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词语去描述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作文本该就是抒发自己真性情、真思想的思想殿堂,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已的标准去张扬自己的个性。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
  另外,在活动单上所选择的范文或提纲范例,都来自班级上同学的作文,这让同学们有一种亲切感,尤其是那些被选中的同学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活动单上,内心总有一些小小的骄傲。就算是那些被作为典型错误的范例的同学,也会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相信同样的错误他们不会再犯。“最好的教育是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关键是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赞许的眼睛而已。
  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在小组活动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充满灵性、睿智的一面,也了解了学生各自在作文上的存在的问题,再和他们面谈时,也有了针对性。让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可以有话语权,才可以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其他文献
一位有德之士一直为住在城市的东区而苦恼。他举止文雅,行为中正,而东区的人们粗俗随意;他生活有规律,从不过分,但东区的人们却喜欢肆意狂放;他品质高洁,从不能容忍自己有微小的不检点,东区的人们则似乎不太注重这些,市侩气功利心重。   于是他向一位智者求助,究竟是搬迁别处,还是做其他打算。  智者听完他的叙述,静静地过了一会儿,一句话也不说,便带着他去了一个山谷。那个山谷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更有成千上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创新;初中数学;灵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4 -01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数学问
摘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有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措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的训练等  关键词: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3 -01     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设题方式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提高学生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带你读   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写的是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北方的冬夜,寒气逼人,四下里没有一点声响。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听力理解的障碍,提出了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障碍;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8 -01     一、引言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听力已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但也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不易突破的难关。因为,听力理解过程是语言知识与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英国语言学家Ma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着重介绍了物理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厌学;后进生转化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3 -01   我校地处农村,受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厌学,甚至辍学,加之物理学科说理严密,数学知识多,单位复杂等,学习难以入门。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了解和分析后进生厌学的心理成因
摘 要:  教师要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注意把握问题的深度,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给学生多维互动性的交流空间,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情境;问题;合作;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9 -01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面向学生发
情境教学是指在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了解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教学高潮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就如何运用语言情境以提高课堂效率这一问题做些探讨。    一、创设语
摘 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让学生在“自揣”、“自探”、“自习”中求得真知。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主体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0 -0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不能简单地靠“灌”、“授予”、“移植”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已心理内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问课”的内涵、意义,提出了“问课”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问课;形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19-01     所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其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