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一般性的阅读活动相比,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还是在观点解读的深度和多元性上都有较大的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指导过程中,重视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增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价值十分有效。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比较教学理论,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比较阅读活动构建方法,解决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应用不足和不当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论研究;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1)30-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12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阅读课堂价值的提升对于助力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发展至关重要。比较教学法恰好是一种能够有效助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价值提高的课堂组织与推进方法。用好比较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将会以更开放、更系统、更灵动的姿态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比较阅读法及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引入价值
概念研究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价值分析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在正式将比较教学法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明确什么是比较教学,以及将比较教学法引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的理论研究工作才能做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一)比较阅读法
比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是一种将多种文本素材合并到一起研究的知识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构建中善用比较法,能够有效地扩大初中生的阅读思考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语文文本进行更细致、更自觉的观察与分析,对学生思维发展及文本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十分有效。这种根据文本素材中某种内在联系,将不同的文本组合到一起共同阅读、类比、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称为比较阅读法。
与一般性的语文阅读活动相比,比较阅读活动表现得更开放、更自由。因为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获取的阅读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他们更容易将自己的个性化生活体验融入对文本的类比分析中。同时,组织比较阅读课堂遵循的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课堂组织中又具备系统性特征。虽然学生们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阅读问题进行思考,但其思考所获却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而是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探究性,这对助力学生思维成长十分有利。
(二)比较阅读法的引入价值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不强、解读深度不够,系统性、生本性特征不明显等问题逐渐被语文教师所重视,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改革中的热点话题。比较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引入,为该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路径。
1.改变阅读现状,推进文本深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正式解读文本之前大都不会对文本进行细读,在教师提出阅读问题之后,学生大都只根据参考书中的结论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动脑思考,即便自主形成了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也多是浅层化、表面化的。但在比较阅读中,教师可以用具有相似性但又有不同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对比性的阅读材料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讨论深度。
2.增加观点论据,提升解读效率。阅读解析活动是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在以单篇文本为研读对象处理浅层阅读问题时,学生们很可能在解读能力不足、文学修养不足等现实性因素的限制下,产生各种解读分歧并且长期困于分歧之中无法解决,最后由教师以经验性的论断收场,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相关阅读体验。而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们却可结合其他文本为参照,从共性的、整体化的角度审视问题,不仅为学生进行深度解读增加了观点论证素材,也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解读思考效率。
3.训练学生思维,助力学生成长。比较阅读活动是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性观察、分析、对比、总结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和成长引导的过程。在经过完整的对比分析活动后,学生不论是从心思细腻度、思维灵活度,还是从材料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比较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提升的过程。
4.链接内外文本,拓宽学生视野。比较阅读是针对多篇文本的阅读。在比较阅读中,教师会在同一主题下提供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本,并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些与原文形成对比的文本可以是课内文本,也可以是课外文本。对这些文本的比较阅读过程是一个不局限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多文本分析过程。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语文阅读课堂中的知识含量,拓展了初中生的阅读视野。
二、目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比较阅读是一种较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方法,但在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却并不乐观。通过对大量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如下问题:
其一,大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指导中使用比较教学法的概率不高,他们认为初中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很难顺利进行比较阅读活动,且比较性阅读课堂把控难度大,教学任务落实困难。
其二,教师在选择比对性文本时随意性强,对于如何选择比较阅读内容存在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认为应该选择主题相同的同类文本,有的认为应该选择手法、风格相似的文本,还有的认为应该选择人物形象相似的文本。
其三,在进行比较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比较阅读活动的系统性、科学性设计,在组织各类比较阅读活动时并未提出明确的比较阅读目标,在比较阅读活动设计、方法选择上也比较粗糙。比较阅读活动的雷同性高,指导过程中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很难在多次类比阅读中获得不同的成长感悟,也很难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其四,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比较阅读活动多以课内阅读为主,很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设计比较阅读活动,比较阅读范围狭窄,没有完成对比较阅读这种较为科学的阅读方法的类比指导,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和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丰富文本选择形式,扩大比较阅读范围
在初中语文比较阅读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类型和文本相似性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文本选择。在以文本类型为核心进行比较阅读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细化文本要求,从而增加比较阅读文本之间的相似性。比如,在寻找文本《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材料时,既要看到它是一篇散文,也要看到它是一篇古代文言游记类散文。要紧扣其作为游记类文言写景散文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比较阅读材料。
在以“相似性特征”为核心筛选阅读文本时,可以从主题相似、描写对象一致、人物形象相似、文学风格相似、文章结构相似等多个方面入手,对个人掌握的文本内容进行类比筛选,以拓宽个人的比较阅读文本选择范围,降低比较阅读课堂构建难度。比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可以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为比较阅读文本。
(二)明确比较目标,选择比较方法
比较阅读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明确的比较阅读目标做指引。比较阅读材料是我们选择阅读目标的依据,不同的比较阅读活动指向的比较阅读目标不同,一般可能出现如下目标:
1.指引学生发现某个知识点。这一类型比较阅读活动目标较小,选择阅读材料也比较简短、精致,可能出现在一篇文本中,也可能存在于多篇文本之中。一篇文本中多见于前后文比较阅读,而多篇文本中则多见于同类词汇、同种方法的运用片段。比如《木兰辞》中“窗”和“户”的对比分析;《桃花源记》中“落英”和《己亥杂诗》中 “落红”的辨析。
2.指引学生发现某种文本的写作结构,帮助学生累积间接写作经验。这种比较阅读目标活动大都出现在同题材文本的阅读中,旨在通过学生展开同题材文本阅读分析,掌握更多的文本构造形式。比如,在对散文《爱莲说》和《陋室銘》两篇文本的阅读指导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本在结构上的同异之处,从而领悟写散文的不同构造方式,更明确地掌握两种观点的展示方法。
3.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某位作者,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这类目标常见于诗歌解读之中,特别是在对前后期作品存在明显风格变化的诗人的了解和学习中,比如李清照、苏轼等。这类对比突出纵向对比,重视展现不同写作背景下诗人的情感变化。
4.锻炼学生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领略不同的观点。这类目标见于对同类事物的分析,比如陆游和毛泽东的两首《卜算子·咏梅》等。
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确定的阅读指引目标不同。在处理不同的阅读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比较阅读目标记录,注意各个比较阅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提升比较阅读活动的系统性。
(三)优化活动推进方法,丰富比较阅读形式
比较阅读活动的推进形式是多样的。首先,在尊重初中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以提问法、表格提示法、小组合作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构建比较阅读课堂,从对比较阅读引导方法优化上入手,提升比较阅读质量。其次,除了可以组织课堂阅读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书中某一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在假期引读中,可以选择具有对比价值的两部著作供学生阅读。这样既能将比较阅读理念渗透至课外阅读中,也能丰富比较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好地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理念。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法是初中语文阅读改革探索中应该被重视和利用的新方法。重视并利用好比较阅读法,初中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将会获得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然.比较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7.
[2]范瑞.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J].文学教育(上),2014(12).
[3]杨卫珍.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法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9).
[4]蒋田德.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硅谷,2008(6).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论研究;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1)30-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12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阅读课堂价值的提升对于助力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发展至关重要。比较教学法恰好是一种能够有效助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价值提高的课堂组织与推进方法。用好比较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将会以更开放、更系统、更灵动的姿态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比较阅读法及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引入价值
概念研究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价值分析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在正式将比较教学法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明确什么是比较教学,以及将比较教学法引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的理论研究工作才能做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一)比较阅读法
比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是一种将多种文本素材合并到一起研究的知识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构建中善用比较法,能够有效地扩大初中生的阅读思考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语文文本进行更细致、更自觉的观察与分析,对学生思维发展及文本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十分有效。这种根据文本素材中某种内在联系,将不同的文本组合到一起共同阅读、类比、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称为比较阅读法。
与一般性的语文阅读活动相比,比较阅读活动表现得更开放、更自由。因为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获取的阅读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他们更容易将自己的个性化生活体验融入对文本的类比分析中。同时,组织比较阅读课堂遵循的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课堂组织中又具备系统性特征。虽然学生们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阅读问题进行思考,但其思考所获却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而是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探究性,这对助力学生思维成长十分有利。
(二)比较阅读法的引入价值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不强、解读深度不够,系统性、生本性特征不明显等问题逐渐被语文教师所重视,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改革中的热点话题。比较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引入,为该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路径。
1.改变阅读现状,推进文本深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正式解读文本之前大都不会对文本进行细读,在教师提出阅读问题之后,学生大都只根据参考书中的结论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动脑思考,即便自主形成了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也多是浅层化、表面化的。但在比较阅读中,教师可以用具有相似性但又有不同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对比性的阅读材料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讨论深度。
2.增加观点论据,提升解读效率。阅读解析活动是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在以单篇文本为研读对象处理浅层阅读问题时,学生们很可能在解读能力不足、文学修养不足等现实性因素的限制下,产生各种解读分歧并且长期困于分歧之中无法解决,最后由教师以经验性的论断收场,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相关阅读体验。而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们却可结合其他文本为参照,从共性的、整体化的角度审视问题,不仅为学生进行深度解读增加了观点论证素材,也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解读思考效率。
3.训练学生思维,助力学生成长。比较阅读活动是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性观察、分析、对比、总结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和成长引导的过程。在经过完整的对比分析活动后,学生不论是从心思细腻度、思维灵活度,还是从材料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比较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提升的过程。
4.链接内外文本,拓宽学生视野。比较阅读是针对多篇文本的阅读。在比较阅读中,教师会在同一主题下提供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本,并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些与原文形成对比的文本可以是课内文本,也可以是课外文本。对这些文本的比较阅读过程是一个不局限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多文本分析过程。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语文阅读课堂中的知识含量,拓展了初中生的阅读视野。
二、目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比较阅读是一种较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方法,但在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却并不乐观。通过对大量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如下问题:
其一,大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指导中使用比较教学法的概率不高,他们认为初中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很难顺利进行比较阅读活动,且比较性阅读课堂把控难度大,教学任务落实困难。
其二,教师在选择比对性文本时随意性强,对于如何选择比较阅读内容存在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认为应该选择主题相同的同类文本,有的认为应该选择手法、风格相似的文本,还有的认为应该选择人物形象相似的文本。
其三,在进行比较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比较阅读活动的系统性、科学性设计,在组织各类比较阅读活动时并未提出明确的比较阅读目标,在比较阅读活动设计、方法选择上也比较粗糙。比较阅读活动的雷同性高,指导过程中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很难在多次类比阅读中获得不同的成长感悟,也很难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其四,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比较阅读活动多以课内阅读为主,很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设计比较阅读活动,比较阅读范围狭窄,没有完成对比较阅读这种较为科学的阅读方法的类比指导,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和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丰富文本选择形式,扩大比较阅读范围
在初中语文比较阅读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类型和文本相似性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文本选择。在以文本类型为核心进行比较阅读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细化文本要求,从而增加比较阅读文本之间的相似性。比如,在寻找文本《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材料时,既要看到它是一篇散文,也要看到它是一篇古代文言游记类散文。要紧扣其作为游记类文言写景散文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比较阅读材料。
在以“相似性特征”为核心筛选阅读文本时,可以从主题相似、描写对象一致、人物形象相似、文学风格相似、文章结构相似等多个方面入手,对个人掌握的文本内容进行类比筛选,以拓宽个人的比较阅读文本选择范围,降低比较阅读课堂构建难度。比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可以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为比较阅读文本。
(二)明确比较目标,选择比较方法
比较阅读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明确的比较阅读目标做指引。比较阅读材料是我们选择阅读目标的依据,不同的比较阅读活动指向的比较阅读目标不同,一般可能出现如下目标:
1.指引学生发现某个知识点。这一类型比较阅读活动目标较小,选择阅读材料也比较简短、精致,可能出现在一篇文本中,也可能存在于多篇文本之中。一篇文本中多见于前后文比较阅读,而多篇文本中则多见于同类词汇、同种方法的运用片段。比如《木兰辞》中“窗”和“户”的对比分析;《桃花源记》中“落英”和《己亥杂诗》中 “落红”的辨析。
2.指引学生发现某种文本的写作结构,帮助学生累积间接写作经验。这种比较阅读目标活动大都出现在同题材文本的阅读中,旨在通过学生展开同题材文本阅读分析,掌握更多的文本构造形式。比如,在对散文《爱莲说》和《陋室銘》两篇文本的阅读指导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本在结构上的同异之处,从而领悟写散文的不同构造方式,更明确地掌握两种观点的展示方法。
3.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某位作者,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这类目标常见于诗歌解读之中,特别是在对前后期作品存在明显风格变化的诗人的了解和学习中,比如李清照、苏轼等。这类对比突出纵向对比,重视展现不同写作背景下诗人的情感变化。
4.锻炼学生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领略不同的观点。这类目标见于对同类事物的分析,比如陆游和毛泽东的两首《卜算子·咏梅》等。
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确定的阅读指引目标不同。在处理不同的阅读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比较阅读目标记录,注意各个比较阅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提升比较阅读活动的系统性。
(三)优化活动推进方法,丰富比较阅读形式
比较阅读活动的推进形式是多样的。首先,在尊重初中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以提问法、表格提示法、小组合作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构建比较阅读课堂,从对比较阅读引导方法优化上入手,提升比较阅读质量。其次,除了可以组织课堂阅读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书中某一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在假期引读中,可以选择具有对比价值的两部著作供学生阅读。这样既能将比较阅读理念渗透至课外阅读中,也能丰富比较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好地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理念。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法是初中语文阅读改革探索中应该被重视和利用的新方法。重视并利用好比较阅读法,初中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将会获得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然.比较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7.
[2]范瑞.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J].文学教育(上),2014(12).
[3]杨卫珍.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法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9).
[4]蒋田德.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硅谷,2008(6).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