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中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h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中应用。 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骨科开放伤及创面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常规换药,观察两组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治疗后创面愈合、感染控制及住院时费用等指标,评估疗效。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抗生素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利于创面的快速愈合,在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骨科开放伤;感染创面
  [中图分类号] R681.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2-231-02
  开放性骨科创面感染是临床骨科治疗过程中经常遇以的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引流管冲洗引流、凡士林纱布覆盖后换药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而且在引流与治疗过程中,引流区与外界呈开放或半开放状态,容易引起再次感染[1],引流过程中容易导致引流管堵塞等,导致引流不彻底,严重地影响了伤口愈合时间与愈合效果,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感染创面的恢复时间,本研究将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应用于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骨科开放伤及创面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7~56岁,平均(36.5±19.5)岁;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照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6~58岁,平均(35.5±19.5)岁;患者采用常规换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及感染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纳入患者均为感染性创面而不能清创Ⅰ期缝合的患者或新鲜开放性骨伤患者。同时排除年龄太大或太小、伴有严重并发症、营养不良及继发严重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本组36例患者均根据伤情及创面进行基本清创处理,适当扩创,将VSD(武汉维期第公司)按创面大小、形状进行修剪后植入创面上,粘贴半透明膜封闭创面,持续高负压(200~600 mm Hg)24 h持续吸引,在引流过程中对漏气、阻塞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引流时间根据患者创面大小及感染情况确定,本组36例患者中最短引流7 d,最长引流时间为40 d。再根据具体情况部分缝合或植皮、皮瓣修复。
  1.3.2?对照组?本组36例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创面处理方法同观察组,根据患者创面青况进行不同的处理,6例创面较深、较大的患者放置引流条,其余患者视感染情况1~3 d更换敷料一次,感染创面给予敏感抗生素冲洗。再根据具体情况部分缝合或植皮、皮瓣修复。治疗时间14~55 d。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Ⅱ期手术处理时间、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抗生素费用等指标。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抗生素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开放伤及创面感染患者伤后机体调节机制被打乱,免疫力及抵抗力都大幅下降,以至于发生感染的机会极大增加[2]。因
  此,对骨科开放伤的原发病应及时、科学、合理地进行处理,缩短患者的治疗及愈合时间[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复杂创面及感染处理的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该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由德国ULM大学Fleischmsnn博士首创,并由裘华德教授引入国内。大量临床研究表明,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处理各种创伤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治疗机制是通过VSD封闭创面,使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施加负压增大创面血流量,改善创腔周缘组织的血供,封闭使作为引流动力的高负压得以维持。同时,VSD封闭引流可有效地防止感染,且一次引流可保持7 d,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本研究将该方法用于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的治疗,从治疗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抗生素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利于创面的快速愈合,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VSD治疗机制主要表现在负压作用能将创面及时较彻底地引流,减轻创面和周围组织的水肿[4],保证了创面清洁,减少毒素吸收,利于消灭死腔,缩小创面。单向生物半透膜使创面处于封闭状态,保证了创面内和皮肤的水蒸汽、腐臭气体的正常透出,隔绝细菌进入,减少感染。
  [参考文献]
  [1] 杨瑞增,张文明.负压封闭引流加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感染创面[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3):289-290.
  [2] 刘卓,房国军,孙琪.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开放伤及感染创面中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8):152-153.
  [3] 郭锦丽,房碧玉,祁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116例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7):1108-1110.
  [4] 吕小星,陈绍宗,李学拥,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周组织水肿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244-1245.
  (收稿日期:2012-04-1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 结果 出院时所有患者均能扶助步器行走。髋关节屈曲均≥90°,其中屈曲近110°10例,总满意率100%。结论 应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早,患肢功能恢复快,全身并发症少,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
[摘要] 目的 探讨对髌骨骨折患者应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2月所收治的共80例髌骨发生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选用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观察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治疗组术后6个月优21例,良8例,差11例,优良
The mitochondrion is the powerhouse of a cell.As the principal subcellular organelles that mediate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production and calcium buffering,m
题记:2006年5月25日,教育部赵亚夫教授、程光泉博士以及苏州市教研室、常熟市教研室部分领导等一行十人来我校指导课改工作,笔者代表苏州市向教育部两位专家展示课改成果,作汇报
介绍基于LSILogic公司的第二代单片式数字电视信源解码器芯片SC2005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设计的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总体方案;阐述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硬件实
本文阐述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三个疑点: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概述就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而言是不完整的;②将中国近代革命概括为民主革命不完全符合逻辑推理:③近代中
目的观察消癖散结汤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6例,用消癖散结汤加三苯氧胺治疗,对照组75例,单用三苯氧胺治疗,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
[摘要] 目的 总结急性缺血性肠疾病出现肠坏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自2007~2011年18例缺血性肠坏死病例,分析辅助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肠坏死在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血象周围血白细胞异常增多、超声或CT提示有明显肠壁增厚以及腹腔积液,这说明肠坏死已经发生。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血管内有空气。结论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数量>20×109/L, 超声或CT显示肠壁增厚及腹水
目的总结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的24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22例采用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手术3d后切口疼痛、体温高与感染有关。方法观察手术3d后切口疼痛与发热体温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其中29例手术3d后切口疼痛发热趋于正常,1例患者手术3d后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