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历史文化精粹》节选(连载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词] 福泉市 历史 文化 精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0.045
  
  21、三丰成仙二百周年 云贵官绅重建福泉山
  明万历二年(1574),福泉山道长桑林子调省道纲司任掌教纲目,福泉山由临济宗圆澄大和尚主持。张三丰仙人是倡导道儒释三教合一的高道,“和尚做道士”,圆澄大和尚很是敬业,他以供奉张仙等道教诸神为已任,每日炷香跪拜,从不怠慢。圆澄亲眼目睹万历十二年(1584)张仙显形来浴仙池洗疥疮和十八年(1590)张三丰第二次显形将其手植并枯死五年的桂树救活,史称“张仙显灵,枯桂回生”。福泉山从弘治以来百年未进行大修,楼危殿旧,堂倾亭圯。张仙两次显灵,促使住持僧圆澄发愿重修高真观。圆澄有重修之心,虽然得平越新镇道王恩民捐俸支持,却无法筹集到那么多的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二十四年(1596),时云南巡抚陈用宾上京面圣途经平越,王恩民在高真观设宴为巡抚洗尘,并秉烛观看了张仙留于观中的丹经诗诀、书法楹联及浴仙池回生桂等仙迹,陈用宾大加赞赏,当场捐俸银三百两为之倡修。因平越地瘠人贫,无法化缘到大修所需的大数目,在道守王恩民的支持下,圆澄见机缘已到,遂跪请至滇化募,得到陈用宾巡抚首肯。月余,陈用宾回云南,圆澄同往昆明。巡抚请滇省公侯伯爵、臬藩司道、府州官员捐俸,共攘重修福泉山之善举。云南通省官员,拥跃支持,各有输金。圆澄度足费用,秉明巡抚,满载而归。而平越新镇道属官员亦多少有助,资金充足,开始重修扩建福泉山。圆澄将福泉山高真观原有的建筑如玉皇阁、真武殿、三清殿、福泉楼、观音楼、吕祖亭、礼斗亭、伴仙亭、张仙祠、雷神殿、灵官殿、草亭、对奕亭、钟鼓楼及青柳池上的曲廊厂舍幽居、大门牌坊等重建更新。圆澄也没有忘记他是佛教徒,在山半增建佛院,佛院内有毗卢殿和帝君殿、禅房丈室香厨。万历二十四年(1596),临近张三丰成仙离福泉山两百周年之际,福泉山重建竣工,僧圆澄继洪武永乐、弘治嘉靖之后,明代最大一次重建扩修福泉山,其功不可没。
  万历时世居昆明的黔国公沐昌祚,是开国功臣、镇国公沐英的后代,沐英之子沐晟是太祖朱元璋的驸马都尉,被永乐皇帝任命与原平越人、隆平侯张信等四人为大修武当山总提调,张三丰弟子沈万三同沐英是儿女亲家,沾亲带故的沈万三又葬在福泉山下。诸多原因,沐昌祚经常晋京过平越,多次上福泉山朝拜张仙,认为当年悟圣张三丰离开武当山,入蜀入滇,最后是在平越福泉山上筑亭礼斗,仙成离去的。万历二十四年(1596)大修福泉山,黔国公沐昌祚二话不说,捐重金大力支持,在晋京途中,于平越小往几日,写下了著名的《礼斗亭》诗。沐公德高望重,不顾年事已高,亲自题书上石,刻成大碑,置于半山重檐碑亭中:
  礼斗当年悟圣修,高台移在古黔州。
  花开重活三秋桂,览胜还登百尺楼。
  曲水带云飞凤鸟,枕山含月卧犀牛。
  丹书欲写长生诀,说法高僧已白头。
  此碑连座高5米,宽近2米,厚0.3米,为本地大青石,碑亭四壁全用整齐的细砧青石砌成,正背两面有高约3米的圆拱石门,第一层高约6米,第二层为木结构,一二层均盖小青瓦,亭后有之字形楼梯可上二楼。《礼斗亭》诗碑是贵州最大的石刻碑,躲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和咸丰内乱,仍旧耸立在福泉山前。1935年大年初二,贺龙、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军攻占平越城,镇压了一批人,其中有贵州高等法院院长平越刘尚衡,平越行署专员兼平越县长湖北聂珖(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之父),都匀县长谭云程等,回家过年的黔军中将参谋长、平越人刘继炎跳城负伤而亡。蒋介石为此写了祭文,平越县政府建祭祠,刻祭文又寻不到大石碑,便将沐公《礼斗亭》诗碑文字磨平,刻上蒋介石的祭文,并重修碑亭。解放初碑面抹上石灰浆,碑亭前后门紧锁,人不得进,更不知其内容。“文革”中高真观被毁,后县招待所修建上山公路,将碑亭拆毁大碑打碎铺路,十分可惜。已故的我省著名文博专家、博物馆馆长陈恒安先生(曾任国民党总统府秘书)了解当时情况,并称此碑是贵州最大的石刻碑。
  22、我国最早的张三丰专著《张仙遗事》
  张三丰在福泉山成仙两百周年前三年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张仙曾两次来福泉山显形,高真观住持僧圆澄得云南巡抚陈用宾及云南通省公侯官员的支持和捐俸,又得平越分守新镇道王恩民等官绅士庶踊跃捐资,重建扩修福泉山,增建佛院,扩建张三丰仙人祠等建筑。楼台亭阁,宏伟壮观,云遮雾障,气宇非凡,吸引更多的过往官员和外地的游人慕名前来朝拜张三丰仙人,游览仙迹。
  福泉山因张仙而成为贵州道教圣地,道守王恩民十年前进京曾绕道武当,游展旗峰、遇真宫,了解张三丰在武当得道的情况,在平越,空闲时常至福泉山,翻看张仙遗留在高真观的经诗丹诀、诗词歌赋和书法等著作,并进行考证。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张三丰是在平越福泉山修真成仙是事实,让三丰仙踪道迹永存于世。王恩民捐出清俸,责成平越新镇道驻都匀司理、进士李珏总负责,平越卫学博狄烟、丁良时、高真观住持圆澄参与,共同收集整理张三丰仙人在平越的资料。一是张仙留在高真观已保存二百年的经诗丹诀、诗词歌赋;二是历朝文人墨客的题咏文章;三是福泉山高真观的建筑、碑刻、楹联等;四是近年张仙异事等,数月辑成《张仙遗事》,由王恩民作《序》,李珏作《跋》并点校,以福泉山之名刊刻发行于世。
  《张仙遗事》是全国最早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张三丰专著,认定张三丰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1)来平越,于福泉山高真观后筑亭礼斗,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四仙成离去,不知所终。平越人历来将正月十四作为张三丰成仙节来庆祝,文人墨客宴集高真观,吟诗作画,至到解放前才停止,说明福泉人对张仙的敬佩感激之情,亦认为前人所称张三丰“武当山得道,福泉山成仙”不假。《张仙遗事》比清雍正汪梦九《张三丰全书》早128年,比道光李西月《张三丰全集》早238年。汪、李二人知道三丰祖师在平越福泉山修真,却未到过平越考察仙踪,更没有见过《张仙遗事》一书,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引用《张仙遗事》的相关内容,仅引用了康熙《贵州通志》所引用康熙二年《平越府志》中“张仙遗迹”章节,《张仙遗事》显得极为珍贵。
  历代平越官绅关心张仙事迹的传承,清康熙二年(1663)知府喻全昱与住持僧寂定增加内容,将《张仙遗事》改为《张仙遗迹》重新刊刻行世。张三丰成仙三百周年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府章时化得云贵总督王继文捐银三百八十两倡修,自己亦捐清俸,更得武进士官副将的曹元肃(字良相,贵州唯一武状元曹维城之父)重金相助,官绅士庶各有所助,最大规模地重建扩修福泉山,同时章时化与住持僧照久重新审定《张仙遗迹》,增加不少内容,改成《张仙遗迹内外编》刊刻行世,内编为张仙著作及异事,外编为前后人诗文,楹联、建筑等,内容丰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平越知府长白阿林捐俸维修福泉山的同时,重新增补刊刻《张仙遗迹内外编》刊刻行世。乾隆四十二年(1773),张三丰雁门派三一学人,平越府同知冯郁又重新审定此书,他在《凡例》中对张太和公《明史方伎传》中不提张三丰到平越一事提出质疑,说张三丰在平越福泉山省志均有记载,而此地礼斗有亭,浴身有池,对弈有石,有自写真,有书法楹联,难道是古人胡编如此,殊不可解,太和公有所疏忽或有其它隐情,不可知之。冯郁的前任府同知是张太和公的第五个儿子张景宗,景宗有诗提及张仙,而袁枚在《子不语》“滚经台断狱”中有张景宗拆平越府中滚经台遭报应一事。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府爱新觉罗崇福捐俸倡修福泉山,同时与住持僧陶惺以福泉山之名第五次增补再版《张仙遗迹内外编》,两年后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平越富绅方鸿儒、房万钱捐资重修南台雷神殿和灵官殿,与住持僧传续刊刻增补内容附于书后。从康熙二年到乾隆四十九年的120年中,五次增补刊刻行世,一次增刻附页,这在张仙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贵州出版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说明世代平越人对张仙的热爱,也说明张三丰到过福泉,在福泉山修真成仙的。
  《张仙遗事》只在明末清初的古籍书目中有记载,作者为王恩民,只存书目未载内容,至今多少研究张三丰的学者都苦苦在寻求这本张三丰的第一部专著而不可得,《张仙遗迹内外编》愈显得更珍贵难得。
  
  参考文献
  万历《张仙遗事》、光绪《平越直隶州志》、现代《红军过平越》
  明清福泉山《张仙遗事》、《张仙遗迹内外编》
  
  作者简介
  王永祥,原贵州国画院副书记,兼副秘书长,二级美术师,福泉市三丰文化研究会会长。
  周津林,原贵州省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员。
  王永明,贵州省福泉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全国先进文物工作者。
其他文献
从厨房来到餐桌上,大部分的食物都要经过充分的加热——在旺盛的火里加热,在滚烫的油里加热,在白茫茫的蒸汽里加热。  这热量让食物们闻起来更香,吃起来更美味。  因为身体都暖洋洋的,所以食物们都很开心,脸上都带着笑容,排着整齐的队,等着你张开嘴巴,好早点钻进你同样暖呼呼的小肚皮。  可是,你的嘴巴根本没吃几口,就说话去了,就喝饮料去了;你的小屁股根本没坐多久,就跟小猫玩去了,就跟恐龙玩去了。  妈妈生
“燕飞偏是落花时”,是晚清词人谭献《临江仙》中的名句。  燕燕于飞,想一想,都是十分美好的事。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花落。燕子飞在落花时节,当然还是美好,但这美好中,还是多了深沉的意味,这深沉的意味用中国美学术语来说,就是沉郁。杜甫之后,历代诗评家,也都用“沉郁”之美,来评说杜甫的艺术特色。不过,在这里,我却想借用谭献的“燕飞偏是落花时”,来说说王雪樵艺术的沉郁之美。  王雪樵(1894年―1939
电影和大学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电影与生俱来青春、探索、记实、梦幻的特点与大学生生性激情浪漫、富于幻想、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不谋而合。如今的大学校园普遍开设了影视欣赏、影视评论等影视教育课程,各地的大学生电影节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各大高校已开展20多年的影视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影视教育的现状如何?笔者就此在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非专业影视院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文科生占41%,艺术生占25
对于喜欢在暗光线下随心所欲拍摄的纪实摄影爱好者而言,虽然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相机很多,但符合其要求的却并不多,因为这类摄影者大多要求手中的相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便携、易用;2.手动功能强大且操控快捷舒适;3.装备大光圈并带有光学防抖系统的变焦镜头。不过,三星不久前推出的专业袖珍数码相机EX-1则是一款可以满足以上要求的新品。    便携性与握持手感    由于定位为专业级便携数码相机,采用金属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其诗歌一般情调低沉,词语含蓄蕴藉。其诗歌理论和成就对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安娜贝尔·李》和《江城子》在主题表达、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
摘 要: 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是表达友情的典范之作,自诞生就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看似平淡的诗句究竟有什么魅力潜藏其中,值得探究。关键在于诗作不直言其情,而采用了寄情于景、托物寓情的深婉手法,巧妙地烘托了主客真挚深厚的友情。不仅所抒之情感动人,而且其妙传其情的技巧也很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 友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借送别表达真挚友情的传世名作,
摘要 在电视剧艺术中,视觉造型的精心打造更能彰显创作者的艺术功力。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美学追求组织和调度所有一切能利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充分发挥、挖掘各种视觉元素的艺术表现魅力,是李少红一贯所致力追求的艺术境界。她所拍摄的电视剧在光影、色彩,服装、道具、化妆,镜头、画面和意境的设计上都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蕴,这篇文章意于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光影 色彩 镜头 画面 意境 视觉造型特色    作为形
[摘要]电影《人生》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展示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沉浮。观照高加林在其面临人生抉择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探析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下人生选择的价值取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人生》 高加林 价值取向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
政府号召大家摆摊以后,小区门口出现了一个蔬菜水果摊。晚上散步回来,看到摆摊的爷儿俩往车里装东西,人家要下班的意思。我问还有西瓜吗?小伙子说,剩两块1/4和整只的。我想要半个西瓜,不好意思让人家再切一个,便空手而归了。  经常买半个西瓜,把内瓤挖出来榨汁,西瓜皮留1公分厚的红肉,50克的咖啡豆现磨成粉,倒进西瓜皮里,加一袋鲜奶(240克),榨出的西瓜汁倒回到西瓜皮里,稍微搅开,用保鲜膜把开口密封,放
《史蒂夫·乔布斯传》  的作者Walter Isaacson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乔布斯生前希望重新发明摄影。  维基百科中  已经出现了“iPhoneography(iPhone摄影)”这个词条。  有些人认为iPhone根本就算不上是相机,或者顶多比卡片机强一点点。  另一些人认为,iPhone强大的拍照功能 丰富的摄影App带来的可能正如乔布斯生前的希望:“重新发明摄影”。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