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蕴含的诗学观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r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香菱学诗》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之一,近年来一直入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许多专家学者、中学语文教师试图从多个角度研读、解析《香菱学诗》,并出现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诗学思想探究以及教与学关系的启发这三个方面。关于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教与学关系这两方面已经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了,本文主要想通过香菱学诗的过程分析其中透露出的作者的诗学观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诗歌文化。
  关键词:香菱学诗 诗学观
  《香菱学诗》选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第四十八回,讲的是香菱暂居贾府向黛玉请教如何作诗的故事。这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
  一.黛玉谈学诗
  黛玉首先讲了作律诗的基本规则:押韵(平仄),其次推荐了香菱需要阅读的诗作。首推《王摩诘全集》,100首五言律诗。之后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完这三个人之后,再去读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东汉、南北朝的诗人)。我们从黛玉的推荐的诗人和诗作可以看出黛玉对于诗歌初学者阅读材料的选择的看法。
  1.体裁次序。
  先五律,再七律,最后七绝,总的来说是由易到难。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中提出:“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黛玉对此十分认同。
  2.诗人次序。
  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次读杜甫,再次李白,最后东汉、魏晋六朝名家。
  王维诗的特点在于诗中有画,善于表现直观的画面,初学者容易进入它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同时,清淡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无限韵味,正是倡导“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作。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这种正宗的古典诗歌是学诗第一步。
  杜甫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的题材比王维要广很多,从国家命运到百姓生活,尤其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把握较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感情真挚动人。其次,杜甫的诗的立意阔大,不拘于小物,胸怀宇宙天下。通过读王维的诗学习了基本的作诗技法后,学杜甫的诗能够扩展胸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遣词造句、表达感情的手法。
  李白的想象丰富,很多诗句都是浑然天成的,很难去模仿,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用法无法”,丢掉那些条条框框,遵从内心的情感,达到一种清丽自然的诗风,可以说是作诗的最上乘境界。
  这种梯度式递进的方式,也是曹雪芹关于如何学诗的一大见解。
  3.起点。
  起点也就是选择的阅读书目的高度。黛玉选择的诗人都是久负盛名的诗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思路一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黛玉为香菱学诗指定了一个高起点,这非常重要,非深于诗者不能道。唐太宗《帝范》中提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后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曾提到过这句话。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先选上乘之作,只有拥有了一个高起点,香菱学诗才能完全地沉溺其中,进步迅速。
  二.黛玉、香菱解诗
  黛玉认为“词句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这从她推荐的诗人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
  香菱提到自己最喜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时,黛玉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不喜的原因是觉得放翁的这句过于“浅近”。我们先看一下这整首诗。这首诗是陆游所作,诗前有小序:“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说明本就是诗人闲暇时所作,原诗如下: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钱穆先生则认为不仅仅是“浅近”的问题:“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有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意境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从前面也可以看出黛玉是更重意境的,所谓意境,则是人与景,情与景的融合。陆游的这首闲时所作的诗显然没有表现出来。
  三.香菱作诗
  在香菱作诗之前,黛玉强调了一首好诗的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点:内容,即立意,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意趣真了,连词句都是不用修饰的。”这样理解诗歌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比较辩证的。同时,林黛玉的话,也适合一个初学者的学习心理。对初学者来说,了解一点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应该的,但强调过甚,也可能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所以总结的“不以词害意”,这其实是对初学者的一个鼓励。
  香菱读完黛玉推荐的书目,有所感悟,尤其是对于诗中的用字。黛玉以月为话题,让香菱回去作诗一首。前后作三首诗,前两首都不尽如人意,香菱越发痴醉,耗尽心力在梦得第三首,受到众人称赞。通过香菱作的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学诗的三种层次:
  1.无意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首句直接写月亮挂在天空中,颔联“玉镜”,“冰盘”也是月,全诗句句写月,太过直白显露,没有体现出诗歌含蓄、蕴藉的美感。
  同时,也没有形成独特的意境。意境即为情景相融,但诗中只有景,没有情,而且描写景色所用的“夜色”“皎皎”“翡翠楼”“珍珠帘”“悬玉镜”“挂冰盘”“烧银烛”“映画栏”这些词都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并无情感的潜入。而“诗人助兴”“野客添愁”看似写的是诗人和漂泊的旅人看到月的感受,却仍是套话,并没有融入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紧紧扣题,生怕离题,香菱句句不离“月”,既显得呆板,又太过浅露直白,没有意蕴,所以黛玉才感觉“被他缚住了”。
  2.近意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评价:“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这首还是有许多华丽的套话,虽不直接写月,但整篇仍在描写“月色”,还是没能摆脱话题的束缚。
  但比之前一首,还是进步了,主要在最后一句:“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主人公从梦中醒来,发现只有自己一人在此,只能隔着窗帘静静地看着月亮的残影。这个场景里出现了一个具体、生动的人,并不像第一首里的“诗人”、“野客”这种概念化的形象序列。并且,最后一句溢出的淡淡哀伤,与前面的华美画面形成反差,很有韵味。
  跟前一首相比,进步在于加入了“人”,融入了“人”看月时的“孤独感”,基本的意境已经有了,但少了一些趣味,没有留下让人遐想的空间。
  3.达意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这一首比之前两首,主要是“新巧有意趣”,这首不直接描写月亮和月色,而是将月亮的描写与一种情感的描绘统一起来,比之前两首,做法新奇。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不同于前几联一味描绘环境,而是描绘出一个夜倚栏杆的思妇形象,通过一句反问,直接抒情,说出了“不得团圆”的遗憾和愤恨。而“我”借问嫦娥,既是点明问月,也给人一种命运相似的唏嘘感。这个思妇形象,很大程度上有香菱本人的影子,因此,这里她送入了自己的感情,立意就明显高于前两首,也符合了黛玉所说的“不以词害意”。
  但不能否认,香菱虽是“诗痴”、“诗魔”,但并未成为天才诗人。诗的中间两联仍是套话的堆砌:像“砧敲千里”、“江上闻笛”“红袖倚栏”等,都是古诗中经常使用的意象。而妇女问月、嫦娥,也都是写月经常用到的典故。所以说,香菱的作品仍未能出俗套。
  四.结论
  在《香菱学诗》这篇中,通过黛玉谈学诗、解诗、香菱作诗,曹雪芹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学诗的过程和递进层次以及他自己的诗学观。黛玉曹雪芹并未把香菱写成一个天才诗人,这里能看出他的匠心,不是每个人都有学诗的天赋,上乘诗作不是靠苦学、苦吟就能得到的,从他推王维、李白也能看出他的诗学观:作诗需要天赋,天才诗人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参考文献
  [1]刘永良.借一事而巧写数人——《香菱学诗》中的人物刻画[J].阴山学刊.2001(1);
  [2]刘明.从香菱学诗看其悲剧命运[J].文学教育.2013(12);
  [3]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J].红楼梦学刊.2011(1);
  [4]孙绍振.香菱学诗——诗话体小说[J].语文建设.2014(8);
  [5]张平仁.香菱学诗再论[J].红楼梦学刊.2009(6);
  [6]马生林.香菱学诗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宁夏教育.2005(10);
  [7]王斌才.寓诗论于人物描写之中———品读香菱学诗[J].中学语文园地.2006(8);
  [8]惠国钟.教与学的典范:林黛玉教诗与香菱学诗[J].南都学刊.2009(3);
  [9]冯道常.香菱的“呆”[J].思维与智慧.2009(19);
  [10]张美杰.浅析香菱学诗中的“笑”[J].文学教育.2008(6)。
  [11]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1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作者介绍:柏亚群,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当下的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班科任教老师、学生共同参与,通过班级建设活动,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热爱科学、崇尚文明,遵纪守法,乐于学习、团结友爱、善于交往的新时代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能自律的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的示范效应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无不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
内容摘要:反观我们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却灵性缺失,没有灵魂。此种现状急需承担语文师资培养责任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反思。高校文学课如何培养有灵魂的语文师资,是文学课教学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必须转变培养理念,树立唤醒灵魂的教育理念;必须从突出人文性唤醒灵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文学领悟力、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入手打造有灵魂的文学课堂,从而
摘要:自从计算机进入到初中生的课堂,学科的地位,学习的内容,指导思想,课程的性质,甚至学科的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想把握好本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处在不断改革的事实下,始终抓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本学科的有关个性和共性。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  一
预装式箱式变电站作为国家电网发展的重要产物,正在逐渐取代常规变电站,成为大城市电网设备的中坚力量.相比常规变电站,箱式变电站在设计工作、基建时间、占地面积、生产方式
内容摘要:文学品美教育,以语言品美为基点,增强认知心解的语感;以意义品美为重心,提升欣赏审美价值;以艺术表现为关键,激发智慧创新的能力。以此产生文学教育的高效性和最大可能性,也赢得文学教育改革崭新而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文学 品美教育 实践视阈  文学高于我们的头顶。它是一种闪耀人类文明最璀璨光华的文化形态。歌德称道文学,运用艺术方式“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
内容摘要:加强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的理解是当前中学推广英语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英语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旨在从英语素质教育目标、教育策略以及与德育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希望能就英语素质教育问题做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中学英语 素质教育 英语教育  中学英语学科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师先通过自身教育能力的提高,及时更
【摘 要】高杆灯具有照明度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无论在广场、公园、体育馆、停车场还是在多层复合型交叉路口等大型户外都能用到高杆灯的照明。  【关键词】高杆灯;安装;灯盘升降;维护  高杆灯的杆体外形有圆锥形、多棱锥形、圆柱形三种,灯杆连接有插接式、内法兰式、对接式。高杆灯在安装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并且要求现场安装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具备相应资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拓展延伸,不断开发其脑思维能力。本研究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拓展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若干教学策略,以此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拓展 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受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但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主动性差,自信心不足,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于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自主学习型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