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证明等腰三角形有关性质定理及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探索证明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式:探索、引导、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多媒体
板书设计:你能证明它们吗
(1)公理:SAS、ASA、SSS
(2)定理:等边对等角
(3)推论:"三线合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证明(二)》中的第一节,是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应用的一个发展,也是今后《证明二》和《证明三》的重要工具。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用全等三角形的公理去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定理以及"三线合一"的性质推论。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思想,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由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难点,所有本节课以举例方式回忆,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为本节内容奠定基础,然后进行引导,推理、证明新的结论,
教学进程:
时间
教学阶段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计依据
5分钟
导入
复习:
1、提出问题
上册《证明(一)》中学习了证明的那些公理?
2、这些公理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证明三角形的有关结论。
学生回顾交流: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公理(2条)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SAS、SSS、ASA)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公理(1条)
回顾旧知识,为本节课证明作准备
10分钟
入情
提问:
1、等腰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2、那么这些结论是怎样来的。
3、验证的结论还得从理论上进行推理
学生拿出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思考、对折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回忆以前的折纸过程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结论,但是还得进一步证明。
15分钟
入理
板书命题:
等腰三角形两底有相等:
1、根据命题画图。
2、写出已知、求证。
3、如何证明呢?
(1)教师再次演示折叠的过程,探索折痕AD在这第起到了什么作用。
(2)、那么找AD线段就是我们难点了,如何作这条线段呢》
(3)、师生共同操作,分析证明过程。
(4)、演示证明过程(投影片)
(5)、探索其它证明过程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命题,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画图写已知、求证、让一名学生黑板完成,思考如何证明:
1、学生思考发现AD将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2、思考回答取BC的中点D连结AD。
3、学生先练习本完成回头看,演示过程对照检查。
4、积极探索并证明
5、思考其他证明方法
让学生明白对于文字命题如何进行证明
通过层层深入,让学生思考,动手、动脑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的规范程度。
10分钟
入文
自主探索
1、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什么性质?由此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并板书
3、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及所学习到的结论,师生共同解答,课后练习
积极思考,交流,通过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继续得到新的结论举手发言结论,口述证明过程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作业:1.课本第4页1、2题
2.预习下一节课
教后反思:本节课是继《证明(一)》后的内容,由于学生所学的公理以及定理有些遗忘,所以在讲授中个别学生思维较慢,但在后面的证明定理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推理严谨,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中应抓住这些闪光点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学到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证明等腰三角形有关性质定理及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探索证明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式:探索、引导、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多媒体
板书设计:你能证明它们吗
(1)公理:SAS、ASA、SSS
(2)定理:等边对等角
(3)推论:"三线合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证明(二)》中的第一节,是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应用的一个发展,也是今后《证明二》和《证明三》的重要工具。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用全等三角形的公理去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定理以及"三线合一"的性质推论。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思想,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由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难点,所有本节课以举例方式回忆,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为本节内容奠定基础,然后进行引导,推理、证明新的结论,
教学进程:
时间
教学阶段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计依据
5分钟
导入
复习:
1、提出问题
上册《证明(一)》中学习了证明的那些公理?
2、这些公理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证明三角形的有关结论。
学生回顾交流:
1、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公理(2条)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SAS、SSS、ASA)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公理(1条)
回顾旧知识,为本节课证明作准备
10分钟
入情
提问:
1、等腰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2、那么这些结论是怎样来的。
3、验证的结论还得从理论上进行推理
学生拿出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思考、对折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回忆以前的折纸过程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结论,但是还得进一步证明。
15分钟
入理
板书命题:
等腰三角形两底有相等:
1、根据命题画图。
2、写出已知、求证。
3、如何证明呢?
(1)教师再次演示折叠的过程,探索折痕AD在这第起到了什么作用。
(2)、那么找AD线段就是我们难点了,如何作这条线段呢》
(3)、师生共同操作,分析证明过程。
(4)、演示证明过程(投影片)
(5)、探索其它证明过程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命题,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画图写已知、求证、让一名学生黑板完成,思考如何证明:
1、学生思考发现AD将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2、思考回答取BC的中点D连结AD。
3、学生先练习本完成回头看,演示过程对照检查。
4、积极探索并证明
5、思考其他证明方法
让学生明白对于文字命题如何进行证明
通过层层深入,让学生思考,动手、动脑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的规范程度。
10分钟
入文
自主探索
1、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什么性质?由此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并板书
3、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及所学习到的结论,师生共同解答,课后练习
积极思考,交流,通过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继续得到新的结论举手发言结论,口述证明过程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作业:1.课本第4页1、2题
2.预习下一节课
教后反思:本节课是继《证明(一)》后的内容,由于学生所学的公理以及定理有些遗忘,所以在讲授中个别学生思维较慢,但在后面的证明定理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推理严谨,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中应抓住这些闪光点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学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