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大量教学点的撤并和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大批离学校较远的小学生不得不走进寄宿制学校,开始远离父母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提供了空间。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寄宿学校,学校不仅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担任为人父母的责任,学校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为重大。管理得当,学生会在寄宿生活过程中受到锻炼,从中受益;管理不当,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给孩子将来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一、当前农村小学寄宿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年龄小,层次不一。他们大的读六年级,年龄最大的可达12岁,小的读一年级,最小的只有6岁;二是人数多。学校寄宿生多的占学生总数的1/3,少的也在1/5左右。三是学生自理能力差。由于孩子小,父母对孩子比较娇惯,在家很少让孩子自理,大多数孩子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突如其来无人照顾的生活显得措手无策;四是集体相处能力差。许多学生很少过集体生活,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处理矛盾能力差。以上种种原因,再加上年龄、性格、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寄宿生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针对以上特点,做为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理呢?
二、寄宿生管理应当做到精细化
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校为家”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家的建设为中心;抓住“两个要点”即提供吃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食堂,提供住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宿舍;坚持“二个关爱”即关爱学生业余生活、关爱特殊生;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发展,把寄宿制小学建设成“温馨家园”。
(一)围绕一个中心
“温馨家园”将以“家”的建设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1.大力营造温馨环境:学校从美化校园入手,以美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孕育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快乐的温馨和谐的校园,让学生为自己有个整洁、美丽的“家”而感到骄傲。
2.努力建设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校园。学校要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宽松的氛围,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校园”的评比激发其进取心,培养其团队精神。
(二)抓住两个要点
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外来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学校将采取有力措施让这些寄宿生在学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1.提供吃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食堂
为了保障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膳食水平,首先,成立了膳食小组,加强对食堂日常工作进行直接管理;其次,学校组成了食品采购监督小组,由当天的膳食小组成员、生管教师负责对当天食堂伙食的质量、数量、价格进行监督和管理;再次,政教处和生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就餐秩序管理,学生就餐实行定人、定位、定序、的管理模式。
2.提供住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宿舍
(1)从“实”入手,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措施,调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师做专职生管,设立生管老师值班室,配备专用电话,方便学生和家长联系。针对寄宿生的年龄与自理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安排寄宿生宿舍与餐桌时也从实际出发,采取大小学生搭配,新老学生结合的方式,大同学教小同学,新生能向老生学习。
(2)从“勤”入手,对生管老师,我们安排24小时值班,3人轮班制,严格执行寄宿生管理实施细则,做到“勤排队”即放学排队、吃饭排队、晚自习排队、周末接送排队;“勤点名”即吃饭点名、午睡点名、晚睡点名;“三许可”即请假需班主任许可、生管老师许可、门卫许可才可出校门,严把学生日常行为安全关;“勤交接” 即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交接、教学人员与生管老师交接、生管老师与生管老师交接; “勤巡视”即就餐巡视、活动巡视、就寝巡视; “勤签字”即周五接走学生家长签字、周日返校生管老师签字,周末班车需报学校备案。学校还在重点防范的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可以24小时录像并保存15天,有利于有效防患和处理偶发事件。通过以上细节,严把寄宿生日常行为安全关,规范寄宿生管理。
(3)从“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集中办学,寄宿生的年龄偏小,许多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尤其是寄宿生,生管老师就像父母一样教学生穿衣叠被、摆放生活用品、洗衣洗澡、甚至是餐具的清洗。学生带了多少钱,精神面貌如何,生管教师都能及时了解。睡觉前的点名也要求做到细致,先锁宿舍楼总大门,再点人数,核对人头,防止学生点名后溜出校园或相互冒名顶替,从细处对寄宿生做到封闭式管理。为了让宿舍保持整齐、美观,学校还从细处着眼,设计了多个统一,鞋子的摆放统一方向成一条线,被子的摆放统一方向,统一每天三小扫,让学生找到规范和温馨的感觉。
(三)坚持二个关爱
1.关爱学生课余生活
寄宿生课余时间多,如果长期组织在教室看书写字,他们也会厌倦。为了充实和丰富寄宿生的校园生活,学校以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在球场打球、跳绳;到阅览室看书等,同时学校组织篮球、诗社和科技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从而丰富了寄宿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既能玩好,又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真正做到让寄宿生在学校学好、吃好、睡好、锻炼好,让他们安全、快乐、健康地成长。
2.关爱特殊生
特殊生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性格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教师对特殊生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些逆反心理强的“特殊生”大多害怕或抵触与教师交流沟通,因此,要求教师对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他们谈天,交朋友,成为关爱“特殊生”的基础环节与关键点。其次“特殊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老师的冷落,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特殊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增强“特殊生”的班级责任感与归属感。再次,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愛生之情,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激励、感化、引导“特殊生”,时刻把他们放在心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呕心沥血,给其以慈母般的爱。
(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从小处入手,开展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提高自理能力。针对农村学生从家庭分散生活转入学校集体生活的各种不适,大力开展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做事、就餐、就寝、卫生和礼仪等方面的习惯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教会学生穿衣、叠被、梳头、刷牙、洗衣、洗脚等力所能及的事;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勤换衣、勤剪指甲、吃饭节约粮食、起床整理内务的良好习惯;三是教育学生懂得师生见面问好、公共场所排队讲秩序、外出活动结伴而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如何利用好寄宿学校的条件,更好促进寄宿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但只要在工作中多动脑,从关心、爱护寄宿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情况,密切联系家长,认真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纠纷,做到学校、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就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当前农村小学寄宿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年龄小,层次不一。他们大的读六年级,年龄最大的可达12岁,小的读一年级,最小的只有6岁;二是人数多。学校寄宿生多的占学生总数的1/3,少的也在1/5左右。三是学生自理能力差。由于孩子小,父母对孩子比较娇惯,在家很少让孩子自理,大多数孩子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突如其来无人照顾的生活显得措手无策;四是集体相处能力差。许多学生很少过集体生活,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处理矛盾能力差。以上种种原因,再加上年龄、性格、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寄宿生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针对以上特点,做为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理呢?
二、寄宿生管理应当做到精细化
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校为家”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家的建设为中心;抓住“两个要点”即提供吃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食堂,提供住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宿舍;坚持“二个关爱”即关爱学生业余生活、关爱特殊生;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发展,把寄宿制小学建设成“温馨家园”。
(一)围绕一个中心
“温馨家园”将以“家”的建设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1.大力营造温馨环境:学校从美化校园入手,以美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孕育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快乐的温馨和谐的校园,让学生为自己有个整洁、美丽的“家”而感到骄傲。
2.努力建设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校园。学校要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宽松的氛围,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校园”的评比激发其进取心,培养其团队精神。
(二)抓住两个要点
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外来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学校将采取有力措施让这些寄宿生在学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1.提供吃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食堂
为了保障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膳食水平,首先,成立了膳食小组,加强对食堂日常工作进行直接管理;其次,学校组成了食品采购监督小组,由当天的膳食小组成员、生管教师负责对当天食堂伙食的质量、数量、价格进行监督和管理;再次,政教处和生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就餐秩序管理,学生就餐实行定人、定位、定序、的管理模式。
2.提供住的优质服务,建设温馨宿舍
(1)从“实”入手,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措施,调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师做专职生管,设立生管老师值班室,配备专用电话,方便学生和家长联系。针对寄宿生的年龄与自理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安排寄宿生宿舍与餐桌时也从实际出发,采取大小学生搭配,新老学生结合的方式,大同学教小同学,新生能向老生学习。
(2)从“勤”入手,对生管老师,我们安排24小时值班,3人轮班制,严格执行寄宿生管理实施细则,做到“勤排队”即放学排队、吃饭排队、晚自习排队、周末接送排队;“勤点名”即吃饭点名、午睡点名、晚睡点名;“三许可”即请假需班主任许可、生管老师许可、门卫许可才可出校门,严把学生日常行为安全关;“勤交接” 即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交接、教学人员与生管老师交接、生管老师与生管老师交接; “勤巡视”即就餐巡视、活动巡视、就寝巡视; “勤签字”即周五接走学生家长签字、周日返校生管老师签字,周末班车需报学校备案。学校还在重点防范的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可以24小时录像并保存15天,有利于有效防患和处理偶发事件。通过以上细节,严把寄宿生日常行为安全关,规范寄宿生管理。
(3)从“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集中办学,寄宿生的年龄偏小,许多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尤其是寄宿生,生管老师就像父母一样教学生穿衣叠被、摆放生活用品、洗衣洗澡、甚至是餐具的清洗。学生带了多少钱,精神面貌如何,生管教师都能及时了解。睡觉前的点名也要求做到细致,先锁宿舍楼总大门,再点人数,核对人头,防止学生点名后溜出校园或相互冒名顶替,从细处对寄宿生做到封闭式管理。为了让宿舍保持整齐、美观,学校还从细处着眼,设计了多个统一,鞋子的摆放统一方向成一条线,被子的摆放统一方向,统一每天三小扫,让学生找到规范和温馨的感觉。
(三)坚持二个关爱
1.关爱学生课余生活
寄宿生课余时间多,如果长期组织在教室看书写字,他们也会厌倦。为了充实和丰富寄宿生的校园生活,学校以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在球场打球、跳绳;到阅览室看书等,同时学校组织篮球、诗社和科技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从而丰富了寄宿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既能玩好,又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真正做到让寄宿生在学校学好、吃好、睡好、锻炼好,让他们安全、快乐、健康地成长。
2.关爱特殊生
特殊生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性格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教师对特殊生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些逆反心理强的“特殊生”大多害怕或抵触与教师交流沟通,因此,要求教师对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他们谈天,交朋友,成为关爱“特殊生”的基础环节与关键点。其次“特殊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老师的冷落,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特殊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增强“特殊生”的班级责任感与归属感。再次,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愛生之情,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激励、感化、引导“特殊生”,时刻把他们放在心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呕心沥血,给其以慈母般的爱。
(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从小处入手,开展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提高自理能力。针对农村学生从家庭分散生活转入学校集体生活的各种不适,大力开展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做事、就餐、就寝、卫生和礼仪等方面的习惯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教会学生穿衣、叠被、梳头、刷牙、洗衣、洗脚等力所能及的事;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勤换衣、勤剪指甲、吃饭节约粮食、起床整理内务的良好习惯;三是教育学生懂得师生见面问好、公共场所排队讲秩序、外出活动结伴而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如何利用好寄宿学校的条件,更好促进寄宿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但只要在工作中多动脑,从关心、爱护寄宿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情况,密切联系家长,认真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纠纷,做到学校、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就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