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⑵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________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 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5.相关链接: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难免要遭受挫折,所以遭受了挫折就灰心丧气,那他就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B.只有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C.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D.我们学习,不仅要接受前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知识卡片:
  1.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 ),《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2.写作背景: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
  3.阿里山风光: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北,属玉山山脉支脉,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2600多米,东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桧、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2月至4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有高山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内种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游人既可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增加见识。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陈早为人所称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4.神木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三、课文讲堂:
  1.主题一点通。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2.技法细分析。
  (1)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知识解析一: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常采用这种写法,如本文作者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中部城市嘉义——乘森林小火车进山——阿里山站——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的路上。”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很清楚。
  知识解析二:课文之所以能为读者展现阿里山如画的美丽风光,在于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如阿里山小火车站——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林海深处——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神木——巨大、神奇、悠久。这些富有特征的鲜明的画面,构成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体现了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2)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知识解析一: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修辞、叠词等方面。就一篇文章而言,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快慢,字音的响沉,它们错杂相间,和谐流畅,就构成了声音的节奏。本文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纡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知识解析二:本文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情于景。如上面提到的描写林区宁静的第5段,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显示了情韵美。二是托物寄情。如课文的第9段,作者于神木“巨创”中发掘丰富、深邃的内涵,把“神木”作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推而广之,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段富有音乐美的文字,非常能激发起读者的爱国之情。
  
  四、自主探究:
  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台湾同胞喜欢的《大海啊,故乡》和大陆读者喜欢的《高山青》这两首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根据这一句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4.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附阅读训练:
  
  (一)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整个游程中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峥,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1.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__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字词积累 1.cuì qiàn jù chóu lán chuáng 堪 靡 谛 谧 2.⑴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⑵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3)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4)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3.B 4.(1)只有 (2)而是 (3)却 5.D
  自主探究 1.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一线贯穿,首尾呼应。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把森林人格化了。3.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4.C
  阅读训练 (一)1.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起,以歌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游阿里山。3.①作者游阿里山不尽然是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游程中,确实看到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姑娘之美。(二)1.西湖的绿 2.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3.略 4.C
其他文献
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父亲一直很少问及我的学习,更不用说为了我的学习忙碌。中考时,我考上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面临茫茫未知的前途,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通过关系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而父亲的回答是:朽木在哪儿都一样。况且父亲是从不求人的,母亲只有唉声叹气。那夜,我的心凉到了极点,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走吧,走吧,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期刊
放风筝那一天  F.富勒    弟弟奔进厨房,大叫:“线!我们还要很多线!”  那天是星期六,照例很忙。爸和邻家的柏先生在外面忙,妈和柏太太在家里忙,两家都在忙着春季大扫除。这种刮风的天气,最宜于清理衣柜,大小毛衣已在后院晒衣服的绳子上飘扬。  可是,男孩子们却溜到后面空地上去放风筝了。现在,又派弟弟回来要线,不怕弟弟被扣下来打地毯。看来,今天的风筝要一飞冲天了。  妈看看窗外。晴空一碧,春风清峭
期刊
孙犁的作品素以清新脱俗、自然醇厚而著称,他的晚年之作更是冲淡从容、洗尽铅华。《民工》就是这样一篇纯净隽永的美文。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90年代,正是社会激变时期,各种新奇之事、各类新潮人物可谓层出不穷。可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最低微、最底层的民工家庭。他们做着城里人不屑于做的工作。可就是从这一家人的身上,作者看到了充满汗腥味儿的芬芳劳作,更感受到了商品大潮下的人群中所没有的那份安宁和愉悦。当人们为金
期刊
张爱玲(1920~1995),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后来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曾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张爱玲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后逃到母亲家中,才得以继续上学。小小年纪,便遭逢如此命运,实在是可怜可叹。但这并没有掩盖她在艺术方面的才华,也正因为如此,张爱玲的作品经常语出惊人,透着沧
期刊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蓄积底蕴(共20分)    老师忠告:相信自己能行,发挥你的水平,对你来说题目并不难。  (一)按要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每条横线上只写一句。(共10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2.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
期刊
[满分:150分,其中书写5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重蹈fú( )辙  huà( )然贯通  2.修改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2分)  断壁残桓( )  格尽职守( )  3.为下列词语各写出一个同义(或近义)词。(2分)  和煦( )  十拿九稳( )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句子中的错误。(2分)  (1)在
期刊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匡衡凿壁借光 1.(1)以之为怪,感到奇怪 (2)希望 (3)于是,就 (4)敬畏、叹服 2.(1)倒装句,状语后置类。(2)判断句。“也”字表判断。3.听到的人都开颜欢笑。4.(1)凿壁借光 (2)佣作借书 (3)说诗解颐 5.(1)“主人怪之”、“感叹”、“资给以书”,烘托了匡衡的勤奋。(2)“闻者皆解颐欢笑。”烘托了匡衡说《诗》水平高。6.
期刊
“懒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意为不爱劳动和工作。它既指人们动作行为上的散漫,也指人们思想、精神上的懈怠。而这种所谓的散漫和懈怠,往往是相比较而言的。因此,要准确地说明其内涵,使人认识其本质及危害,并非易事。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这篇不足五百字的短文,化抽象为具体,融思想于形象,对“懒惰”一词由表及里进行了生动地阐释,使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懒惰”比拟为“我的
期刊
文学社简介及校长寄语:  “螺溪河”文学社是南充市长乐初级中学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大舞台。成立五年来社员在《语文报》、《南充日报》、《南充广播电视报》、《全国优秀作文选》、《读与写》、《语文世界》、《中学生作文名师点评》等报刊发表习作百余篇。社员参加“语文报杯”、《中国校园文学》首届“新人杯”、“友合杯”等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近三百人次。“螺溪河”
期刊
“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他们见月生情,勾引愁思,或思人,或思乡,或思国,千般感慨,万般幽情,留下多少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月”已成为文人才子抒写愁思的触媒。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因月而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念亲人之情因月而起;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思国之情也因月而起。明月不仅是勾引诗人思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