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为名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la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争取美国对协约国集团的支持,英国对美国采取了强大的宣传攻势。针对美国人的自由主义传统,英国宣传者刻意避免暴露宣传活动的官方背景,通过种种宣传活动让美国各界人士相信德国人力图操纵美国舆论、践踏中立国权利、威胁正常的商业活动和航海自由,这些激起了美国各界强烈的反德情绪。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利用自己强大的新闻控制和宣传能力,巧妙地化解了美国人对英国无视中立国权利和航海自由的怀疑和指控,让美国人相信一战是协约国维护人类自由的战争,从而对1917年美国的参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威灵顿馆,出版审查,中立国权利,航海自由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10-0043-08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工业革命后发生的首次世界规模战争,以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最终战胜了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在这场大战中获得最终的胜利,美国的加入至关重要。从1914年战争爆发之时美国政府宣布中立,到1917年对德宣战,美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一战期间英国对美国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英美学界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拉斯维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①是最著名的作品,书中列举并分析了英国对美宣传策略,但相对笼统,也没有对各种宣传策略在美国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皮特森的《为战争而宣传:针对美国中立的运动,1914—1917》②详细地从组织、策略、美国民意动向和与德国的博弈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英国对美国战时宣传,但书中对英国宣传对美国舆论的影响过于夸大。斯夸尔斯的《英国在国内和美国的宣传,1914—1917》③揭示和突出了“威灵顿馆”在英国对美宣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样对英国宣传所起的作用有所夸大。桑德斯和泰勒合著的《一战期间的英国宣传,1914—1918》④对英国在美宣传也有专门论述,特别是对英国情报部门对宣传工作的重要和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阐释,但对美国的民意缺乏必要的分析。比滕西斯的《口水大战:1914—1933年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宣传与捏造》⑤的重要贡献在于,对英国战时宣传中的谎言和虚假的故事进行了解构,并解释了战后人们是如何逐渐了解真相,从而使“宣传”一词具有了负面形象的原因。
  本文希望通过对一战中英国对美宣传主要内容和诉求的分析,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英国在一战期间的战时宣传理念和宣传策略,对英国社会长期尊崇的“言论自由”思想的实质与范围有进一步的理解。
  一、“自由”口号下的新闻审查和舆论操纵
  英国在1914年8月4日对德宣战后,很快切断了德国连接美洲大陆的大西洋海底电缆,德国与美国间及时而稳定的通讯手段就此丧失。为了防止媒体传递不利于英国的信息,英国政府对各国驻伦敦记者进行严格控制,并建立了出版审查制度。英国参战后,议会通过了《国防法案》(Defence of the Realm Act,1914),赋予战时政府广泛的权力,其中明文规定:
  不允许有人在联合王国的军队或平民中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散布引发人们不满或恐慌的言论。①
  英国军政机关据此建立了战时出版审查制度。
  1914年8月5日,英国军方授命F.E.史密斯建立了负责审查出版物的出版署来负责审查各家新闻媒体所刊发的内容。②由于英国控制了欧洲连接美国的大西洋海底电缆,连荷兰、瑞典等中立国与美洲大陆间的通讯联系都会受到英国的审查,英国基本成为了一战期间美国人获取欧洲相关信息的唯一来源:
  从九月开始,《纽约时报》《论坛报》和《世界报》定期地从伦敦的《纪事报》《晨邮报》和《每日电讯报》获取进一步的消息,将这些材料采用到自己的消息栏中并发行全美。③
  不仅如此,美国驻欧洲记者们向国内发送的邮件也常常要受到严格的审查:
  联合出版公司的施莱纳估计当时美国驻中欧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近四分之三都被英国审查机关删剪掉了。④
  通过这些手段,英国人基本垄断了美国的欧洲新闻来源。
  除了垄断美国的欧洲新闻来源,英国人还通过设立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来实施对美宣传战略。1914年9月,英国外交部秘密授权有过作家经历的查尔斯·马斯特曼组建战时宣传局来负责英国战时的对外宣传,后人更多的以其所在地“威灵顿馆”来称呼这一神秘的机构。“威灵顿馆”成立后,马斯特曼按照国家和地区对宣传工作进行了分工,其中对美国的宣传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宣传局专门成立了美国信息部,任用熟悉美国文化界和媒体情况的加拿大人吉尔伯特·帕克从总体负责英国对美宣传工作。对美国情况极为了解的帕克等人深知,有着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社会各界对有政府背景的宣传和操纵舆论的行为极为厌恶和排斥,“美国出版界和人民对所谓的宣传工作充满怀疑,无论这种宣传出于何种目的”。⑤因此,在对美宣传工作中,英国宣传者极力避免让英国的宣传材料显现出任何的官方背景。英国人主要的宣传策略正如深谙宣传之道的英国报业大亨比弗布鲁克勋爵(Lord Beaverbrook)所说:
  比任何一种外来宣传方式都好的是……让帝国地区、中立国和盟国的媒体领导们在回去后自己成为我们的宣传者。⑥
  为了保证对美宣传的成功,吉尔伯特·帕克专门查阅了美国介绍各界知名人物的读物《谁是谁》,将美国各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分类汇总在一个名单上,定期向这些人邮寄含有宣传信息的各种材料:
  (总体上)这份威灵顿馆一直精心编辑的名单不断扩充,最后包含了26万个名字,囊括了美国各地有影响力的人物。⑦
  “威灵顿馆”散发到美国各地的材料,常常以学术资料或商业信息的面目出现,帕克通常会在给美国各界要人邮寄的宣传材料中附上自己的亲笔信,在信中他从不透露自己的官方身份,而是不断强调所散发材料的客观性:   您无疑地和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就谁应为这场悲剧负责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这些文章也许能给您提供有用的参考,而且因为它们包含了无可辩驳的事实,我觉得您可能会欢迎这种形式的材料。⑧
  为了避免美国人对宣传材料的反感,让宣传材料显得更为专业,“威灵顿馆”还吸收了不少学者参与宣传材料的写作,格拉斯哥大学语言与文学方面的教授威廉·麦克奈尔·迪克森和供职于牛津大学的历史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担任帕克的助手。这些学者利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学者光环,让“威灵顿馆”的宣传材料看上去更为专业、甚至颇有学术色彩。在一本名为《我们为什么参战》的宣传册中,英国政治学家欧内斯特·巴克通过对德国哲学家尼采和历史学家特赖奇克思想的介绍让读者领悟德国文化中的专制倾向。尼采曾对普通民众的见识表示鄙视:
  大众就是一群满足于苟活的奴隶。但与奴隶相生相伴的还有领袖们;领袖们是那些决定不仅要活下去,还要充分享受生活的人。①
  而特赖奇克对强大的国家政权极为尊崇:
  国家,在人的外部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整个世界的历史中没有什么凌驾于国家之上。在这里,国家间的礼让、天下一家和国际法的思想毫无立足之地。②
  英国宣传者所展现这些言论让信奉“人生而平等”的美国人相信,德国人崇尚专制,蔑视自由,是美国社会所崇尚的自由精神的敌人。
  除了定期向美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邮寄宣传材料以外,美国各地有影响力的报纸更是“威灵顿馆”志在必得的争取对象。战争爆发后,由于英国实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美国报界获得全面、及时的欧洲方面的信息变得困难,帕克利用这一机会对美国报界“雪中送炭”,“威灵顿馆”向555家美国报纸提供英国的宣传材料,让它们能够及时跟进关于欧洲战事的报道,通过这种手段,美国报界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英国人的喉舌,特别是与英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美国东海岸各州的媒体,亲英的态度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它们甚至将美国中西部那些不愿对协约国表示支持态度的同胞斥之为“亲德派”。著名的《纽约时报》是这些亲英报纸的代表,当1916年国会中一些共和党议员对威尔逊总统的亲英倾向提出质疑之际,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这些共和党议员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我们的国会看上去准备在首都降下星条旗,以黑、白、红三色旗(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旗)取而代之。③
  到1916年8月,“威灵顿馆”的宣传人员不无得意地宣称:“我们已将德国人提供的消息从美国报界扫地出门。”④
  让远离战场的美国人感受到德国人近在咫尺的威胁是英国人对美宣传的重要手段。在英国情报部门的配合下,1915年9月奥匈帝国驻美大使康斯坦丁·杜姆巴携带的信件被截获并被纽约《世界报》刊载,其中有“试图使奥地利和匈牙利移民退出兵工厂”等计划,⑤德国驻美武官冯·巴本上校在信中用“那些白痴的扬基佬”称呼美国人,称呼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任性的总统”,⑥这些文件激起了美国政治高层对德国的强烈愤怒。杜姆巴被美国政府驱逐,冯·巴本也被美国政府“劝离美国”。在归国途中,巴本又被英国海军拦截,所带文件全部落入英国情报人员手中,德国对美国兵工厂和铁路公司进行破坏的计划和人员又被曝光。英国宣传者将这些文件的复印件提供给美国媒体,这让美国人感到德国人已经对美国人的自由和安全构成了威胁,美国媒体不但对德国政府口诛笔伐,还猛烈抨击反对美国倒向协约国、主张严守中立的参议员布莱恩等反战人士和团体。《费城问讯报》发表文章称:
  总体上,提到那些反战群体,特别是布莱恩所在的团体的立场,已危险地逼近了叛国的底线。
  纽约《世界报》则称:
  所谓的和平宣传就是亲德宣传……鼓吹和平的和平主义者们事实上为了德国军国主义者的利益鼓吹不抵抗运动。⑦
  通过这一轮强大的宣传攻势,英国宣传者不但成功的激起美国人强烈的反德情绪,还严重的削弱了美国反战人士的影响力,成果十分显著。
  美国不断膨胀的反德情绪让德国政府十分担心美国倒向协约国一边对德作战,为了牵制美国,1917年1月16日,德国外交部秘书阿瑟·齐默曼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海因里希·冯·厄卡特一封电报,要他转交墨西哥总统。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对同盟国作战,德国愿意与墨西哥联盟,为墨西哥提供武器,共同对美国作战,德国愿意帮助墨西哥获得在美墨战争中失去的土地,①这就是著名的“齐默曼电报”。这封电报被英国情报机关破解并转交美国政府,原本倾向中立的美国中西部民众在得知这一事件后纷纷转变了态度,转而支持政府对德国宣战。坚持反战态度的共和党参议员拉福莱特等人受到了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开谩骂:
  拉福莱特本质上是个下流坯,在道德上和能力上都像极了罗伯斯庇尔那样的坏蛋……我痛恨德国,我痛恨国外的德国鬼子,但我更痛恨国内的德国鬼子。②
  综上所述,英国之所以在一战期间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美国舆论界的操纵,一方面是因为从源头上控制了美国新闻界获取欧洲信息的主要渠道,实际上迫使美国报界只能从英国获取欧洲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于英国宣传者能不动声色地将大量宣传材料以传递信息和学术交流的名义输送到美国各行业、各阶层的关键人物和精英人士手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美国社会各界对大战的看法,这让原本支持中立的美国舆论逐渐倒向了英国等协约国一边。
  二、以维护弱小国家自由的名义进行战争宣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民众普遍不想卷入其中,美国政府也宣布保持中立,针对美国政府和民间强烈的中立主义立场,英国宣传者利用德军入侵比利时这一事件来向美国社会各界表明,宣布中立并不能保证本国高枕无忧:
  无论我们对这场战争在观点和情感上有着怎样的不同,我们必须把比利时这件事考虑一下,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在1839年《伦敦条约》中得到了各欧洲大国的保证,在大战爆发前,比利时没参加任何一个导致这场大战的国家间合作组织。值得说明的是,即使现在,比利时陷入了全面战争中,她也没有签署《伦敦条约》。③
其他文献
摘要 1946年底1947年初欧洲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样席卷了捷克斯洛伐克,处于经济困顿中的捷克政府迫切希望参加美国提出的经济援助欧洲计划。在收到英法关于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的邀请后,捷克政府中的非共产党部长利用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犹豫不定之机促使政府通过了参加会议的决定。莫斯科在否定了马歇尔计划之后向捷克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压迫捷克政府取消了参加会议的决定。  关键词 苏联,捷克斯洛伐克,马歇
随着物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物联网安全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核心问题——物联网是比传统的IT基础设施更复杂的堆栈,其组成更有可能是来自不同来源的硬件和软件
对于力求改进业务流程和推动创新的CIO们来说,在数据孤岛深处寻找宝贵信息可以带来回报。  利用数据进行竞争不是什么新鲜事。初创公司和老牌企业早就知道,充分利用专有数据集的力量会是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一条途径。然而,随着许多数据源日益商品化,大规模处理数据的工具变得更便宜更普及,竞争规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企业需要在数据获取途径和使用方式上变得更有创造力。暗数据(dark data)为先行者提供了大好机
《申报》议政,是一种商业需要,目的在于赢得政府官员读者群;“清流”看《申报》,是一种政府需要,目的在于能够跟上官场上的洋务话题。体制内外的两种言路互动互利,实现双赢:《申报》获得了稳定的订户;而官员扩大了消息渠道,充实了洋务新知。但《申报》最终无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独立舆论,官员也没有突破传统的为政理念。  (摘自《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作者王维江)
黑客和恶意软件在近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在计算机还是粗糙的大机箱时代,黑客还是新生事物,他们顶多是一群喜欢恶作剧的少年,也许他们会制作一些恶意软件,但是这些恶意软件的精致程度与今天的恶意软件有着天壤之别,最多算是游走在法律边缘。随着计算机进入到经济领域,黑客也从一群两眼无神的网瘾少年发展成为了一个个胆大妄为的犯罪集团。  如今计算机已经不再是新生事物,黑客也已经不再恶作剧。他们原来的社会形象是喜爱熬夜
[摘要]平汉铁路与近代中国大多数国有铁路一样,是借外债修筑而成。除了在建设阶段形成的外债,在经营过程中又积聚了大量的料债和内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整理债务作出了大量努力。外债对于平汉铁路的运营影响有限,对平汉铁路的经营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料债。  [关键词]平汉铁路,债务,债务整理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1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2-0020-05    在过去的
[摘要]在民国学术界中,张荫麟和钱穆都是以精治通史、又关怀时事著称于世的著名学者,两人在学术上彼此倾服,互相切磋,在民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迹。  [关键词]张荫麟,钱穆,学术交往,通史之学,时代关怀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4-0047-05    一、“共有专为通史之学”    张荫麟(1905—1942),广东东莞人,笔名素痴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重建新的学术中心,将东南大学等校合并成首都最高学府。同时,国民政府也率先在此进行大学区制试验。在两年半的试验过程中,首都大学与中央政府、江苏地方政府之间,围绕校名的确立、经费分配和人事安排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在政局变动的大背景下,1929年底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显示出教育制度移植过程中深受国情制约的一面;同时,中央大学区制在实验中也演变成为国立大学挤占地方教育资
[摘要]宋廷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颁布一系列法令来约束和惩戒市舶官员的不法行为。无论是兼领市舶的知州真德秀和转运使王丝、还是担任专职市舶的楼寿,凭借个人的努力,规范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而贪污腐败的官员虽在海外贸易中大获其利,但也难逃政府的制裁。政府对市舶官员的约束和惩戒,促进了市舶司职能的完善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市舶使的主动调适,使市舶司管理制度与海外贸易实际发展状况更加协调。  [关键词]约
机器人过程自动化(RPA)是大部分企业还不太了解的颠覆性技术。在企业中,只有少数领导能充分认识到RPA的潜力。关于RPA的宣传让我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互联网的宣传。我们知道它将腾飞,但我们不知道这种知识共享的想法将在哪些领域被采纳,以及怎样被采纳。  RPA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执行以前需要人类执行的可重复性任务。  类似于区块链的概念,这种技术应用缓慢,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有关。一旦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