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往往借助频闪照相捕捉定位、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定位或光电门定位计时等实验来研究,利用到“Δs=aT2”、“s—t图像”或“s-t图像”等位移方面的规律来定量探究。由于应用频闪照相和打点计时器研究,计时精度不高,误差较大。应用光电门研究,高一学生对“s-t图像为抛物线”过渡到“s-t图像为直线”的数学预备知识不足,数学处理难度较大,效果不太理想。笔者使用有光电门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利用“v-t图像”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实验器材及操作过程
笔者选择了由光电门来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研究,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安装好,接通电源,利用重锤线调节装置底座,使重锤线既要通过光电门发出的光线,也要通过支架上的中心轴线。把钢球放在电磁吸球器的下面,钢球被吸住。按下“放球”按钮,电磁吸球器断电,小球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固定在支架上的光电门。一般要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选择4到6个位置进行测量研究,这样就需要让钢球下落8到12次。
数据表格(光电门1、2的距离l=22mm)
钢球的运动时间tn和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Δtn是实验过程中直接获取的数据,瞬时速度v是通过公式v=l/Δt计算得到的。从数据可以看出,v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v/t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把实验数据输入至Flash制作的课件中,对v与t的关系进行图像处理,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到: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从而得山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我们还利用数据粗略的计算了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是根据数据直接得到比值g=v/t,二是利用得到的v-t图像处理,通过图线的斜率计算得到g,如图3所示。
3 实验方案的优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清晰,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操作方便流畅,数学处理简便,实验数据误差较小,教学效果很好。
(2)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物理和数学教学内容衔接较好。物理第一册教材第二章的前面部分、介绍了瞬时速度及其速度图像,该方案恰好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如果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知识预备不足,有些勉强。
(3)符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v-t图像”这一知识点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v-t图像”为B级知识点。得到v-t图像后可以粗略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快捷准确。
(栏目编辑王柏庐)
1 实验器材及操作过程
笔者选择了由光电门来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研究,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安装好,接通电源,利用重锤线调节装置底座,使重锤线既要通过光电门发出的光线,也要通过支架上的中心轴线。把钢球放在电磁吸球器的下面,钢球被吸住。按下“放球”按钮,电磁吸球器断电,小球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固定在支架上的光电门。一般要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选择4到6个位置进行测量研究,这样就需要让钢球下落8到12次。

数据表格(光电门1、2的距离l=22mm)
钢球的运动时间tn和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Δtn是实验过程中直接获取的数据,瞬时速度v是通过公式v=l/Δt计算得到的。从数据可以看出,v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v/t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把实验数据输入至Flash制作的课件中,对v与t的关系进行图像处理,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到: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从而得山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我们还利用数据粗略的计算了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是根据数据直接得到比值g=v/t,二是利用得到的v-t图像处理,通过图线的斜率计算得到g,如图3所示。
3 实验方案的优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清晰,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操作方便流畅,数学处理简便,实验数据误差较小,教学效果很好。
(2)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物理和数学教学内容衔接较好。物理第一册教材第二章的前面部分、介绍了瞬时速度及其速度图像,该方案恰好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如果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知识预备不足,有些勉强。
(3)符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v-t图像”这一知识点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v-t图像”为B级知识点。得到v-t图像后可以粗略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快捷准确。
(栏目编辑王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