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往往借助频闪照相捕捉定位、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定位或光电门定位计时等实验来研究,利用到“Δs=aT2”、“s—t图像”或“s-t图像”等位移方面的规律来定量探究。由于应用频闪照相和打点计时器研究,计时精度不高,误差较大。应用光电门研究,高一学生对“s-t图像为抛物线”过渡到“s-t图像为直线”的数学预备知识不足,数学处理难度较大,效果不太理想。笔者使用有光电门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利用“v-t图像”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实验器材及操作过程
  
  笔者选择了由光电门来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研究,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安装好,接通电源,利用重锤线调节装置底座,使重锤线既要通过光电门发出的光线,也要通过支架上的中心轴线。把钢球放在电磁吸球器的下面,钢球被吸住。按下“放球”按钮,电磁吸球器断电,小球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固定在支架上的光电门。一般要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选择4到6个位置进行测量研究,这样就需要让钢球下落8到12次。
  
  数据表格(光电门1、2的距离l=22mm)
  钢球的运动时间tn和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Δtn是实验过程中直接获取的数据,瞬时速度v是通过公式v=l/Δt计算得到的。从数据可以看出,v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v/t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把实验数据输入至Flash制作的课件中,对v与t的关系进行图像处理,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到: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从而得山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我们还利用数据粗略的计算了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是根据数据直接得到比值g=v/t,二是利用得到的v-t图像处理,通过图线的斜率计算得到g,如图3所示。
  
  3 实验方案的优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清晰,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操作方便流畅,数学处理简便,实验数据误差较小,教学效果很好。
  (2)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物理和数学教学内容衔接较好。物理第一册教材第二章的前面部分、介绍了瞬时速度及其速度图像,该方案恰好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如果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知识预备不足,有些勉强。
  (3)符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v-t图像”这一知识点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v-t图像”为B级知识点。得到v-t图像后可以粗略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快捷准确。
  (栏目编辑王柏庐)
其他文献
摘要:为解决传统教学系统并发性能差,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借助多媒体设计新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硬件,包括教学录制设备、数据信息转换设备、多媒体教学显示设备,最后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包括教学课件制作模块、教学内容传递模块、交互模块以及登录注册模块。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应用下,每秒钟request/事务数量都在1000以上,错误率均低于2%,平均响应时间均在2s
摘要:微课已经成了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利工具。文章借助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中。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为例,根据校本培训需求目标,从培训环境资源、培训内容、培训过程、效果反馈等几个方面,初步提出了基于微课形式开展的培训模式。对于微课工具在培训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课;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重庆高考理综物理部分试卷的结构较2012年课改前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值由改革前的120分调整为110分,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选择题的个数由8个调整为5个,增加了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模块3-1、3-2、3-5的内容,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两个模块的内容,考试内容多。笔者仔细分析2013和2014年重庆高考命题的共同点,对2015级的二轮复习作出一点建议,
摘要:笔者针对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时策。  关键词:复习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18{S)-0033-2    初中物理教学中,复习课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与新授课相比,大多复习课还停留在“讲练式”,课堂上教师讲得面面俱到,“满堂灌”,或是“精讲多练”
摘 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惑,产生了一些疑虑,同时也在积极地反思和研究。本文就如何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对具体课例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感悟生活、自主探究和关注社会三大主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X)-0012-3    新课程一路走来
摘要:本文从《二力平衡》课堂出发,通过一堂模式实践课,来探讨物理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导的巧妙,课堂的互动生成,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引导;互动;主体性;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22-4  市初二物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及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后,一学校青年教师回校上汇报课,上的是第九章第一节《
人教版新课标的第八章电与磁中,对地磁场有这样的定义: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我们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讲解到: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但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时,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磁场”这一概念本身就很抽象。另外,学生平时也难以感觉到地磁场。  这个时候,做一个周围存在磁场的地球仪,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地磁场这部分内容了。首先,
摘要:本文结合《电阻定律》的教学案例,从设置“疑”境,“动”境,“议”境,“竞”境和“用”境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电阻定律;优化教学过程;“五”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2(S)-0067-3    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情境的创设,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主
按照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构成,选择理科的学生一般均在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2的学习后,进入选修模块物理3系列的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均在高一下学期期中后不长时间即完成了对物理必修1、2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到对高一学生来说,物理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台阶”,认清“台阶”的成因,做好必修1、2与选修3-1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跨过这一“台阶”,对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
摘要:针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一节课的教案,以期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规律;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31-3    本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的内容。笔者在调研中看到,教师仅把它作为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习题课”。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