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惑,产生了一些疑虑,同时也在积极地反思和研究。本文就如何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对具体课例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感悟生活、自主探究和关注社会三大主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X)-0012-3
新课程一路走来,教师的教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课堂教学由“沉寂”到“热闹”,又由“热闹”到“常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转化。在这过程中,新课程的广大实践者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以前的课堂上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最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如今课堂上“莺歌燕舞”,学生学得很轻松,结果学生的发展同样收效甚微,这课改到底应该怎样继续下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有效、持续的发展?笔者认为:感悟生活、自主探究和关注社会是具有实质性作用的三大有效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课例初二物理“压强”的教学过程,谈个人的一些实践体会。
1 感悟生活 触摸随处可见的物理
【片段一】
上课时,老师出示一只生的鸡蛋,将其放在手心中,然后使劲地握住它,再使劲地捏,鸡蛋没有被捏碎。
教师:也许老师用的力不够大,请一位力气最大的男同学上来试试。
一男同学上前,握住鸡蛋,非常用力地使劲捏,试了几次还是没能捏碎鸡蛋。“咦?”学生们觉得奇怪了,印象中鸡蛋是非常容易碎的呀!
这时,教师拿起鸡蛋,往烧杯的边沿上轻轻地“啪”一下,鸡蛋就碎了。
“鸡蛋刚才还显得那么坚固,怎么一会儿又这么不经打?”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片段二】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如图1所示,学校生活区外墙的顶部插满了碎玻璃。
教师:墙上为什么要插那么多的碎玻璃?
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御防小偷,防止坏人翻墙进来。
教师:碎玻璃是怎样防小偷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开始相互讨论。
此时,教师马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带有许多钉子的木板,一块只带一个钉子的木板,以及气球、砝码和一个支架,如图4所示。
教师:我们来研究一下刚才看到的画面中的情景。猜测一下,气球放在一个钉子上和放在许多钉子上,用相同压力往下压时,哪次更容易被刺破?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甲:放在一个钉子上容易破,因为受力比较集中。
学生乙:放在许多钉子上容易破,因为许多钉子一起刺,刺破的概率就大。
学生议论纷纷,看法不一,彼此都说不服了对方。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片段四】
教师: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
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2、与受压的面积有关,受压的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实验桌上准备好了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和装有沙子的容器等。
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猜想1、猜想2都正确,分别得到了验证。
这时,学生丙突然举手发言: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受压物体的材料、质地有关,质地越软,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学生丙:用同样的砝码,一次放在海绵上,一次放在沙子上,结果砝码放在海绵上就陷得深,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底下马上就有同学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对,书上只有两个空格,填“压力”和“受力面积”就正好了。
(教学中教师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景,很突然,学生们的观点分成了相反的两派。)
教师:丙同学的实验很有独特性,很有创意,大家不妨用实验共同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一致认为:相同面积上受到相同压力作用时,不同物体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同学们为这课本之外的“重大发现”兴奋不已,纷纷送给丙同学热烈的掌声。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追求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策略便是积极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去体验、去质疑、去摸索、去求证,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笔者有几点实践体会。其一,自主探究不是学生的任意探究、盲目探究,而是目标指向十分清晰明确的探究活动。教学片段三中,学生对气球哪一次更容易被刺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处于激烈的认知冲突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一机遇,紧随其后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其方向就直指探究活动的目标与问题的核心。其二,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只要学生探究的方向不发生偏离,教师就不必过多的干扰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去充分探究、主动探究、有效探究。其三,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学片段四中,当丙同学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趁势给全班学生增加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讨论和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马上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更为学生在三维教育目标上达成和落实作了巧妙、精彩的诠释。
3 关注社会 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
【片段五】
教师:大家是否了解在建造铁路时,铁轨是不是直接铺在地面上的?
乘过火车的同学踊跃发言:不是的,铁轨下面有枕木。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如图5所示。
教师:为什么铁轨下面要加枕木?如果铁轨直接铺设在地面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运用刚学过的压强知识,讨论,交流……
教师接着放映多媒体课件的一段视频:工人操作着压路机在平整路面。截图如图6所示。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了新修公路时,压路机碾过的路面,就象电熨斗烫衣服一样,原本七高八低的路面一下子变得很平整了,谁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学生们热烈讨论着,交流着,争相发言。
【片段六】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画面上出现一辆坦克及思考题:
(1)一辆坦克质量为20t,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问: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2)一个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提起一只脚,并踮起另一脚的脚尖,估算一下这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3)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新发现?
两位学生被请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运算。
运算结果很快出来了:
坦克对地面压强为5×104Pa;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约为(4.8~6)×104Pa。
“咦,怎么差不多大?”许多学生觉得奇怪,开始议论了。
教师就势发问:“坦克为什么要装两条宽宽的履带?”、“你能否产生比这辆坦克还要大的压强吗?”
学生的思维大门瞬息之间充分被打开了。
……
追求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运用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价值,体验到揭示种种奥秘时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要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它们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是如何运用的。从了解、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到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对同学思维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去搭建这样的平台,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这种思维上的飞跃。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运用压强知识揭示了“铁轨要铺在枕木上”、“压路机可以轻松地压平路面”,以及“坦克上要安装两条履带”的科学道理时,带给他们的是久久洋溢在心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关注和探讨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缘于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面临的一些困惑,以及对这些困惑的思考。笔者相信,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实施的教学策略可以各取所长,各显其能,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笔者愿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探索一条有效的、充满活力的物理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普莱斯顿·D·费得恩,王锦等译,《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X)-0012-3
新课程一路走来,教师的教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课堂教学由“沉寂”到“热闹”,又由“热闹”到“常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转化。在这过程中,新课程的广大实践者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以前的课堂上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最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如今课堂上“莺歌燕舞”,学生学得很轻松,结果学生的发展同样收效甚微,这课改到底应该怎样继续下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有效、持续的发展?笔者认为:感悟生活、自主探究和关注社会是具有实质性作用的三大有效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课例初二物理“压强”的教学过程,谈个人的一些实践体会。
1 感悟生活 触摸随处可见的物理
【片段一】
上课时,老师出示一只生的鸡蛋,将其放在手心中,然后使劲地握住它,再使劲地捏,鸡蛋没有被捏碎。
教师:也许老师用的力不够大,请一位力气最大的男同学上来试试。
一男同学上前,握住鸡蛋,非常用力地使劲捏,试了几次还是没能捏碎鸡蛋。“咦?”学生们觉得奇怪了,印象中鸡蛋是非常容易碎的呀!
这时,教师拿起鸡蛋,往烧杯的边沿上轻轻地“啪”一下,鸡蛋就碎了。
“鸡蛋刚才还显得那么坚固,怎么一会儿又这么不经打?”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片段二】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如图1所示,学校生活区外墙的顶部插满了碎玻璃。
教师:墙上为什么要插那么多的碎玻璃?
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御防小偷,防止坏人翻墙进来。
教师:碎玻璃是怎样防小偷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开始相互讨论。

此时,教师马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带有许多钉子的木板,一块只带一个钉子的木板,以及气球、砝码和一个支架,如图4所示。
教师:我们来研究一下刚才看到的画面中的情景。猜测一下,气球放在一个钉子上和放在许多钉子上,用相同压力往下压时,哪次更容易被刺破?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甲:放在一个钉子上容易破,因为受力比较集中。
学生乙:放在许多钉子上容易破,因为许多钉子一起刺,刺破的概率就大。
学生议论纷纷,看法不一,彼此都说不服了对方。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片段四】
教师: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
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2、与受压的面积有关,受压的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实验桌上准备好了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和装有沙子的容器等。
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猜想1、猜想2都正确,分别得到了验证。
这时,学生丙突然举手发言: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受压物体的材料、质地有关,质地越软,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学生丙:用同样的砝码,一次放在海绵上,一次放在沙子上,结果砝码放在海绵上就陷得深,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底下马上就有同学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对,书上只有两个空格,填“压力”和“受力面积”就正好了。
(教学中教师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景,很突然,学生们的观点分成了相反的两派。)
教师:丙同学的实验很有独特性,很有创意,大家不妨用实验共同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一致认为:相同面积上受到相同压力作用时,不同物体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同学们为这课本之外的“重大发现”兴奋不已,纷纷送给丙同学热烈的掌声。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追求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策略便是积极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去体验、去质疑、去摸索、去求证,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笔者有几点实践体会。其一,自主探究不是学生的任意探究、盲目探究,而是目标指向十分清晰明确的探究活动。教学片段三中,学生对气球哪一次更容易被刺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处于激烈的认知冲突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一机遇,紧随其后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其方向就直指探究活动的目标与问题的核心。其二,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只要学生探究的方向不发生偏离,教师就不必过多的干扰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去充分探究、主动探究、有效探究。其三,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学片段四中,当丙同学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趁势给全班学生增加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讨论和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马上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更为学生在三维教育目标上达成和落实作了巧妙、精彩的诠释。
3 关注社会 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

【片段五】
教师:大家是否了解在建造铁路时,铁轨是不是直接铺在地面上的?
乘过火车的同学踊跃发言:不是的,铁轨下面有枕木。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如图5所示。
教师:为什么铁轨下面要加枕木?如果铁轨直接铺设在地面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运用刚学过的压强知识,讨论,交流……
教师接着放映多媒体课件的一段视频:工人操作着压路机在平整路面。截图如图6所示。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了新修公路时,压路机碾过的路面,就象电熨斗烫衣服一样,原本七高八低的路面一下子变得很平整了,谁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学生们热烈讨论着,交流着,争相发言。
【片段六】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画面上出现一辆坦克及思考题:
(1)一辆坦克质量为20t,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问: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2)一个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提起一只脚,并踮起另一脚的脚尖,估算一下这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3)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新发现?
两位学生被请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运算。
运算结果很快出来了:
坦克对地面压强为5×104Pa;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约为(4.8~6)×104Pa。
“咦,怎么差不多大?”许多学生觉得奇怪,开始议论了。
教师就势发问:“坦克为什么要装两条宽宽的履带?”、“你能否产生比这辆坦克还要大的压强吗?”
学生的思维大门瞬息之间充分被打开了。
……
追求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运用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价值,体验到揭示种种奥秘时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要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它们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是如何运用的。从了解、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到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对同学思维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去搭建这样的平台,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这种思维上的飞跃。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运用压强知识揭示了“铁轨要铺在枕木上”、“压路机可以轻松地压平路面”,以及“坦克上要安装两条履带”的科学道理时,带给他们的是久久洋溢在心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关注和探讨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缘于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面临的一些困惑,以及对这些困惑的思考。笔者相信,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实施的教学策略可以各取所长,各显其能,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笔者愿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探索一条有效的、充满活力的物理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普莱斯顿·D·费得恩,王锦等译,《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