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5日,台湾举行“三合一”选举。国民党、民进党两党主席马英九和蔡英文两人在最后一天都展现拼命的全台辅选形成。图为蔡英文在记者会现场。
2009年12月5日,台湾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终于落下帷幕。在17个改选县市中,国民党虽在县市长部分仍保有12席的绝对优势,但民进党在守住现有3席的基础上再增1席,夺回了具有指标意义的宜兰县,另有1席为脱离国民党的参选者取得;在县市议员与乡镇市长部分,国民党虽仍保有绝对优势,但民进党也较上次有可观的增长。这一选举结果,使得各界开始重新审视此次“三合一”选举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国消民长”的趋势是否持续
县市“三合一”选举,是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的首次大规模地方政权改选。本来,由于国民党已实现“完全执政”,坐拥庞大行政与立法资源,而民进党却继续深陷陈水扁贪腐弊案危机,党务改革与路线检讨根本无法推动,加之下野后资源缺乏,竞选经费捉襟见肘,在选举就是拼资源的常态下,国民党至少应该将民进党压制在现有版图之内。
然而,选票开出来之后,民进党不但保住了现有执政县市,而且还夺得了有指标意义的宜兰县。并且,在得票率方面,民进党一举取得45%的得票率,比2005年增加近6个百分点,与国民党的得票率落后仅约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4年“总统”选举以来,民进党的最高得票率。在县市议员与乡镇市长方面,民进党也较2005年时有更多斩获。对于这一结果,民进党高层也认为,该党已走出自2005年县市长选举和2008年“立委”与“总统”选举接连惨败的阴影,走出了陈水扁贪腐弊案所带来的谷底,已然出现“国降民升”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马英九当局上台之初,岛内民众普遍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国民党在重新执政之后,能够迅速“马上就会好”。然而,马英九一上任便遇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岛内经济遭受重挫,而让岛内民众强烈不满的陈水扁弊案等又进展迟缓,岛内民众觉得马英九当局是“兴利无能、除弊无胆”,使得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的支持率都在不断地流失。
2009年以来,马英九当局的支持度与满意度虽一度有所回升,但“八八水灾”却再度重挫国民党马英九当局的形象,甚至被民进党扣实了“无能”的帽子。受此影响,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的差距不断缩小,而马英九的支持度甚至还低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10个百分点;云林县“立委”补选,国民党惨败于民进党;此次选举国民党虽仍获胜,但只能以“惨胜”来形容,有人甚至干脆说是“国民党的小输与马英九的大输”。岛内有人担心,如此以往,此次县市长选举将是国民党再次走向衰败的第一步。
不过,岛内也有人认为,应当冷静看待此次选举。此次选举虽有选民教训马英九、国民党的意味,但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两岸关系改善对岛内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持续扩大,马英九将会逐步走出困境,重新赢回选民的信心。
马英九能否继续深化“改革”
此次选举的开票结果清楚显示,国民党在绿营基本盘占优的屏东、嘉义、云林等地,根本难对民进党形成有效威胁;在地方派系实力明显的花莲、云林等地,缺乏地方势力支持,国民党难有作为;而在桃园、新竹等蓝营基本盘绝对占优的选区,也有“铁票生锈”的情况。这说明,马英九再怎么“超然”,再怎么忍让,绿营支持者都很难完全信任他、接受他、支持他;国民党再怎么有资源,如果使地方派系感受到威胁,他们在特定选区的反弹及影响力仍不可低估。一旦他们决定对着干,国民党中央将很难讨到什么便宜。如果国民党仍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深蓝选民都是自己的“铁票”,而对他们的心声不予理睬,就必定会吃“闭门羹”,深蓝选民也有反抗的时候,也会用不投票的方式向国民党说“不”。
从这些表象进一步看出,“马英九光环”已然快速褪色,马英九的权威已经大大受损,在国民党内和蓝营选民中不再是一言九鼎,不排除今后会有更多力量敢于公开挑战马英九、反对国民党中央。马英九的2012年连任之路,将充满各种挑战。同时,马英九所推动的国民党改革可能会受到来自各派的反弹,经历此次县市长选举之后,国民党如何落实“清廉制度”,如何处理好与地方派系的关系,如何完善党内提名制度等,都将是非常严肃而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选后,国民党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会,并未承认“败选”,而是一再强调“大环境”对选情的影响。对此,岛内舆论认为,这显示国民党并未真正反省,如果国民党不牢记此次选举的教训,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将是惨败,继而在2012年交出政权。届时即使想反省恐怕也没机会了。此后,国民党中央又对秘书长人选进行调整,让擅长组织战的詹春柏专任副主席,而让擅长文宣战的“马团队”核心金溥聪接任秘书长。虽然马英九称金溥聪最能贯彻他的意志,但岛内仍有人解读,这表明马英九对自己的政策依然有信心,只不过认为是好的政策没有得到好的包装与宣传,致使民众不能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金溥聪在接任秘书长之职后,便已规划马英九再次到基层的long-stay行程(直接住到选民家里),这表明国民党、马英九至少已在形式上开始重新倾听民众的呼声。
民进党是否会再现“地方包围中央”
“三合一”选举,民进党在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不但守住了现有的执政3县,而且还夺回了被民进党长期捧为“民主圣地”的宜兰县,信心与士气大增,党内高层甚至有人趁势喊出,民进党要在明年的五大“直辖市”选举中“坐二望三争四”,即在守住大高雄、大台南的同时,争取夺下新北市(即台北县)和台北市,从而再次实现“地方包围中央”,夺回政权。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民进党也未必能就此顺风顺水,一帆风顺。
这次选举虽成就了蔡英文,使她从“菜鸟主席”一跃而为“大英主席”,在党内占据相当有利的位置,但这场选举中并没有消灭其他“天王”。民进党在桃园仅小输近5万票,一样可成为吕秀莲的炫耀资本。在宜兰的胜选和基隆的小输,同样离不开游锡堃的功劳,在屏东、嘉义等地的胜利则与苏贞昌不无关系,新竹县民进党的得票高于预期也有谢长廷单挑马英九的功劳。日后,这些天王天后势必会有新一轮的争夺。
同时,这次选举的胜利可能掩盖民进党两岸政策路线的错误,使他们失去对两岸政策进行认真检讨的最佳时机。在2008年“大选”惨败之后,民进党内虽一度出现要求重新检讨两岸政策的呼声,但由于该党所面临的问题成堆,党内担心两岸政策的检讨会导致更多的内讧,因而一直对此搁置不理。而此次选举获胜后,又可能使民进党认为,即使不检讨两岸政策也不会影响选民态度,因而可能会继续其现行的错误的两岸政策。而到了2010年底“直辖市”选举之后,因为马上就要应战2012年,民进党将没有更多时机去考虑两岸政策问题。
此外,这次选举是民进党并未对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进行有效切割的情况下取得的,今后陈水扁必将持续成为该党沉重的包袱。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虽不断被发掘,但由于蔡英文当时并没有能力与威望处理扁案问题,也是采取“拖”的办法,极力回避扁案。然而,民进党要想重新赢回选民信任,就必需对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做出明确表态。但从选后的情形看,民进党内充满了一片庆功声,而根本没有反省声,他们又怎会再提陈水扁?
因此,在结构性问题并未解决之前,民进党要想实现“地方包围中央”,再次夺回政权的希望仍将十分渺茫。
两岸关系是否受到干扰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县市长选举是一场地方选举,与两岸关系并无直接关联,但其结果或多或少会对两岸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民进党极可能会继续其“逢中必反”的现行政策。理论上言,民进党仍视“深绿”势力为不可稍缺的“铁票”,他们只有更多的“反中”言行才可巩固这些基本盘。同时,这次选举并未对民进党的现行两岸关系发出警告,这将使民进党以为他们的言行受到了民众的肯定,因而食髓知味。事实上,民进党也早已准备在此次台中举行的第四次“陈江会”会场外,发动10万人的大规模抗争。因此,今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民进党的干扰。
其次,岛内舆论担心国民党当局的现行大陆政策的进程可能会受到冲击。岛内媒体分析,虽然“(总统)府”、“(行政)院”口径一致强调,地方选举结果不会影响政府既定的两岸政策,但马英九强调,若民众有意见,会“检讨改正、以谦卑的心情检讨”,意味着两岸政策有可能出现微调。
总之,一场县市“三合一”选举,其所带来并非只是相关职位的人事变动,岛内政局乃至两岸关系等方方面面,难免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党朝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2009年12月5日,台湾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终于落下帷幕。在17个改选县市中,国民党虽在县市长部分仍保有12席的绝对优势,但民进党在守住现有3席的基础上再增1席,夺回了具有指标意义的宜兰县,另有1席为脱离国民党的参选者取得;在县市议员与乡镇市长部分,国民党虽仍保有绝对优势,但民进党也较上次有可观的增长。这一选举结果,使得各界开始重新审视此次“三合一”选举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国消民长”的趋势是否持续
县市“三合一”选举,是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的首次大规模地方政权改选。本来,由于国民党已实现“完全执政”,坐拥庞大行政与立法资源,而民进党却继续深陷陈水扁贪腐弊案危机,党务改革与路线检讨根本无法推动,加之下野后资源缺乏,竞选经费捉襟见肘,在选举就是拼资源的常态下,国民党至少应该将民进党压制在现有版图之内。
然而,选票开出来之后,民进党不但保住了现有执政县市,而且还夺得了有指标意义的宜兰县。并且,在得票率方面,民进党一举取得45%的得票率,比2005年增加近6个百分点,与国民党的得票率落后仅约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4年“总统”选举以来,民进党的最高得票率。在县市议员与乡镇市长方面,民进党也较2005年时有更多斩获。对于这一结果,民进党高层也认为,该党已走出自2005年县市长选举和2008年“立委”与“总统”选举接连惨败的阴影,走出了陈水扁贪腐弊案所带来的谷底,已然出现“国降民升”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马英九当局上台之初,岛内民众普遍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国民党在重新执政之后,能够迅速“马上就会好”。然而,马英九一上任便遇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岛内经济遭受重挫,而让岛内民众强烈不满的陈水扁弊案等又进展迟缓,岛内民众觉得马英九当局是“兴利无能、除弊无胆”,使得马英九当局和国民党的支持率都在不断地流失。
2009年以来,马英九当局的支持度与满意度虽一度有所回升,但“八八水灾”却再度重挫国民党马英九当局的形象,甚至被民进党扣实了“无能”的帽子。受此影响,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的差距不断缩小,而马英九的支持度甚至还低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10个百分点;云林县“立委”补选,国民党惨败于民进党;此次选举国民党虽仍获胜,但只能以“惨胜”来形容,有人甚至干脆说是“国民党的小输与马英九的大输”。岛内有人担心,如此以往,此次县市长选举将是国民党再次走向衰败的第一步。
不过,岛内也有人认为,应当冷静看待此次选举。此次选举虽有选民教训马英九、国民党的意味,但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两岸关系改善对岛内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持续扩大,马英九将会逐步走出困境,重新赢回选民的信心。
马英九能否继续深化“改革”
此次选举的开票结果清楚显示,国民党在绿营基本盘占优的屏东、嘉义、云林等地,根本难对民进党形成有效威胁;在地方派系实力明显的花莲、云林等地,缺乏地方势力支持,国民党难有作为;而在桃园、新竹等蓝营基本盘绝对占优的选区,也有“铁票生锈”的情况。这说明,马英九再怎么“超然”,再怎么忍让,绿营支持者都很难完全信任他、接受他、支持他;国民党再怎么有资源,如果使地方派系感受到威胁,他们在特定选区的反弹及影响力仍不可低估。一旦他们决定对着干,国民党中央将很难讨到什么便宜。如果国民党仍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深蓝选民都是自己的“铁票”,而对他们的心声不予理睬,就必定会吃“闭门羹”,深蓝选民也有反抗的时候,也会用不投票的方式向国民党说“不”。
从这些表象进一步看出,“马英九光环”已然快速褪色,马英九的权威已经大大受损,在国民党内和蓝营选民中不再是一言九鼎,不排除今后会有更多力量敢于公开挑战马英九、反对国民党中央。马英九的2012年连任之路,将充满各种挑战。同时,马英九所推动的国民党改革可能会受到来自各派的反弹,经历此次县市长选举之后,国民党如何落实“清廉制度”,如何处理好与地方派系的关系,如何完善党内提名制度等,都将是非常严肃而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选后,国民党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会,并未承认“败选”,而是一再强调“大环境”对选情的影响。对此,岛内舆论认为,这显示国民党并未真正反省,如果国民党不牢记此次选举的教训,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将是惨败,继而在2012年交出政权。届时即使想反省恐怕也没机会了。此后,国民党中央又对秘书长人选进行调整,让擅长组织战的詹春柏专任副主席,而让擅长文宣战的“马团队”核心金溥聪接任秘书长。虽然马英九称金溥聪最能贯彻他的意志,但岛内仍有人解读,这表明马英九对自己的政策依然有信心,只不过认为是好的政策没有得到好的包装与宣传,致使民众不能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金溥聪在接任秘书长之职后,便已规划马英九再次到基层的long-stay行程(直接住到选民家里),这表明国民党、马英九至少已在形式上开始重新倾听民众的呼声。
民进党是否会再现“地方包围中央”
“三合一”选举,民进党在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不但守住了现有的执政3县,而且还夺回了被民进党长期捧为“民主圣地”的宜兰县,信心与士气大增,党内高层甚至有人趁势喊出,民进党要在明年的五大“直辖市”选举中“坐二望三争四”,即在守住大高雄、大台南的同时,争取夺下新北市(即台北县)和台北市,从而再次实现“地方包围中央”,夺回政权。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民进党也未必能就此顺风顺水,一帆风顺。
这次选举虽成就了蔡英文,使她从“菜鸟主席”一跃而为“大英主席”,在党内占据相当有利的位置,但这场选举中并没有消灭其他“天王”。民进党在桃园仅小输近5万票,一样可成为吕秀莲的炫耀资本。在宜兰的胜选和基隆的小输,同样离不开游锡堃的功劳,在屏东、嘉义等地的胜利则与苏贞昌不无关系,新竹县民进党的得票高于预期也有谢长廷单挑马英九的功劳。日后,这些天王天后势必会有新一轮的争夺。
同时,这次选举的胜利可能掩盖民进党两岸政策路线的错误,使他们失去对两岸政策进行认真检讨的最佳时机。在2008年“大选”惨败之后,民进党内虽一度出现要求重新检讨两岸政策的呼声,但由于该党所面临的问题成堆,党内担心两岸政策的检讨会导致更多的内讧,因而一直对此搁置不理。而此次选举获胜后,又可能使民进党认为,即使不检讨两岸政策也不会影响选民态度,因而可能会继续其现行的错误的两岸政策。而到了2010年底“直辖市”选举之后,因为马上就要应战2012年,民进党将没有更多时机去考虑两岸政策问题。
此外,这次选举是民进党并未对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进行有效切割的情况下取得的,今后陈水扁必将持续成为该党沉重的包袱。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虽不断被发掘,但由于蔡英文当时并没有能力与威望处理扁案问题,也是采取“拖”的办法,极力回避扁案。然而,民进党要想重新赢回选民信任,就必需对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做出明确表态。但从选后的情形看,民进党内充满了一片庆功声,而根本没有反省声,他们又怎会再提陈水扁?
因此,在结构性问题并未解决之前,民进党要想实现“地方包围中央”,再次夺回政权的希望仍将十分渺茫。
两岸关系是否受到干扰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县市长选举是一场地方选举,与两岸关系并无直接关联,但其结果或多或少会对两岸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民进党极可能会继续其“逢中必反”的现行政策。理论上言,民进党仍视“深绿”势力为不可稍缺的“铁票”,他们只有更多的“反中”言行才可巩固这些基本盘。同时,这次选举并未对民进党的现行两岸关系发出警告,这将使民进党以为他们的言行受到了民众的肯定,因而食髓知味。事实上,民进党也早已准备在此次台中举行的第四次“陈江会”会场外,发动10万人的大规模抗争。因此,今后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民进党的干扰。
其次,岛内舆论担心国民党当局的现行大陆政策的进程可能会受到冲击。岛内媒体分析,虽然“(总统)府”、“(行政)院”口径一致强调,地方选举结果不会影响政府既定的两岸政策,但马英九强调,若民众有意见,会“检讨改正、以谦卑的心情检讨”,意味着两岸政策有可能出现微调。
总之,一场县市“三合一”选举,其所带来并非只是相关职位的人事变动,岛内政局乃至两岸关系等方方面面,难免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党朝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