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龙斌:认准“自己的路”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c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顾毁誉做对的事,曾经是郝龙斌崛起的关键,但改变是不是能为他持续壮大带来契机?所有关心台湾政坛的人,都在等着看答案。
  
  在台湾政坛,郝龙斌算得上是际遇非常特殊的一位。其最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游走于不同政党间,并都取得不错的战略位置。
  郝龙斌出身将门,父亲是曾经在国民党李登辉执政下担任“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的郝柏村,他加入新党,参选“立法委员”,两次获得连任。在新党创党大老一一淡出政坛之际,他接任新党全委会召集人,被新党上下寄托为“中兴之主”。
  但出人意料的是,民进党在2000年“总统”大选获胜后,郝龙斌却忽然在2001年辞去新党全委会召集职务,出任民进党游锡堃内阁的“环保署长”。尽管“署长”任内表现不俗,郝龙斌却仍在2003年辞去“环保署长”。2006年,郝龙斌又加入国民党参选台北市长,并顺利在该年底的选战中击败民进党的候选人谢长廷,担任台北市长至今。
  从政治性格来说,郝龙斌并不算是一个投机者。尽管在担任台北市长期间的政绩颇有争议,连任之路也尚未可知,但郝龙斌成功地从“郝柏村之子”,蜕变成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台湾中生代政治人物,有其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郝柏村之子
  
  郝龙斌生于1952年,是家中长子。虽然是郝柏村的儿子,但郝龙斌并未因此特殊身份享受到什么特权。在就读台北成功高中时,郝柏村已经是“国防部”的参谋次长,但郝龙斌从不对外透露这个身份。后来大学毕业上成功岭(当时台湾年轻男生大学毕业后的新兵训),唯恐军中同袍、长官对他有不同待遇,他的“家长’栏里,填的只是母亲的名字,而非父亲郝柏村。
  郝龙斌曾说,他大学毕业考预宫,分数应该是第—志愿,却因为“不是国民党员”而只得担任志愿比较后面的步兵排长,让他很不平衡。但郝柏村却不让他去申诉,因为一旦申诉通过,“人家一定会说你是因为郝柏村的特权”,结果郝龙斌只能乖乖去当步兵排长。郝柏村对子管教严格,可见一斑。
  既为将门之子,郝柏村曾希望郝龙斌当军人,“好男应该当兵”,是郝柏村的想法。但郝龙斌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反而考上了台大农业化学系,后来也不曾和父亲的军人身份有过交集,一路念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的博士。
  
  1993年埋下的转折——学而优则仕
  
  郝龙斌曾表示,自己小时候的志愿只有一个,就是当台大教授。郝龙斌学成回台后,以36岁的年龄在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任教。此时的他,可以说是早早达成了他人生的目标。但人生的际遇,往往不断有变数发生,郝龙斌也是如此。
  1993年,郝龙斌在体检时发现肝上面长了一个肿瘤,当时医生以为是肝癌。在生死交关之际,郝龙斌心里想,“假如我这时候走了,人家会怎么说我?”一定不过就是“郝柏村的儿子”而已,这样“人生岂不是白活了?”所以他开始思考投入公共事务,虽然后来查出那个肿瘤是良性而非恶性,但“改变现状”的想法,已经在郝龙斌心中滋长。
  另一个刺激郝龙斌从政的因素,也发生在1993年。那一年郝柏村遭“总统”李登辉所逼辞去“行政院长”职务,离职前,郝柏村在阳明山中山楼被民进党“国大代表”包围,他们高呼“郝柏村下台”,当时郝柏村只能孤立无援地振臂大喊“‘中华民国’万岁”。
  这一幕让郝龙斌受到很大的刺激。自己的父亲捍卫了台湾这么多年,“我也不能躲掉这个责任”。所以他快出来从政,投入“立法委员”选举,并在1996、1999两次“立委”选战中都顺利当选。
  郝龙斌以新党身份参选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国民党不可能提名他,他也不可能接受一个仍在黑金体制、且由李登辉主政下的国民党提名。个性较为稳重、笃实的郝龙斌当选“立委’’后,表现虽不若其他新党“立委”般常常抢占媒体版面,但专业表现仍颇受肯定。担任“立委”期间,他当选过新党党团副召集人、召集人,并在2000年3月出任新党全委会召集人,也就是新党的主席。
  
  “救人于溺”?还是“夜奔敌营”?
  
  2000年以前的郝龙斌,虽然有心“走自己的路”,但大多时候,仍然是顺着历史的进程载浮载沉。一直到2001年3月,郝龙斌才第一次真正在历史的浪头上,做了不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也永远改变了郝龙斌的政治生命。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民进党陈水扁就任“总统”。民进党随后又在“立委”选举里大胜,且在李登辉的暗助下,准备拉拢国民党内的亲李派成立“国家安定联盟”。泛蓝阵营因为绿营的坐大而忧心忡忡,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因而决定合作成立“泛蓝联盟”,反制绿营版图的扩大。此时新党在大老离去、党内精英纷纷投靠亲民党之际,即以郝龙斌代表新党加人泛蓝联盟。
  2001年元月中旬,希腊籍的阿玛斯号货轮在台湾垦丁外海搁浅,造成严重污染。舆论抨击当时的“环保署长”林俊义处理不当,林俊义黯然下台。接任人选竟然是当时仍担任“立法委员”,泛蓝联盟成员之一、且身兼新党全委会召集人的郝龙斌。
  郝龙斌的决定让很多人意外。但他后来接受访问时表示,其实早在2000年唐飞组阁时,就曾经找他担任“环保署长”,但他并未同意。2001年3月他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他觉得发生了阿玛斯号的污染事件,他去担任“环保署长”就好像“救溺水的人”。而且在同意接任之前,他也获得民进党的“行政院长”张俊雄的保证,将给他充分授权,他还对张俊雄说,“对国家认同的立场,不会因为人阁而有所改变”。
  不过郝龙斌这个决定,并未获得所有泛蓝人士的认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就曾痛批郝龙斌是“夜奔敌营”、“裂解泛蓝联盟”,也种下了2006年宋楚瑜出马和郝龙斌争夺台北市长宝座的种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当上“环保署长”之前,郝龙斌在政坛上的作为鲜少嘘声;但平心而论,政治风格并不明显,所以他获得的掌声也不多。但自任‘环保署长”之后,郝龙斌却开始展现人们所不知道的一面。支持者说他这一面叫做“魄力”,反对者则说他这一面叫做“鸭霸”。
  从2001年3月7日接任,到2003年10月3日去职,郝龙斌一共做了将近两年半时间的“环保署长”。由于“万绿丛中一点蓝”的身份,让他每个政策推动,都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限塑”政策。
  塑胶制品万年不化,是环保大敌。而一般民众买东西,商家附塑胶袋虽是常态,却造成塑胶袋四处泛滥的情况。为了遏止这个情况,郝龙斌祭出的“限塑”政策,就是民众购物若是要索取塑胶袋,必须另外付费。此举虽然有效地降低塑胶袋的使用,但却也被质疑增加民众负担,肥了业者。
  不过严格来说,这个政策对环保有相当大的帮助,郝龙斌获得的掌声远大于嘘声。郝龙斌在“内阁”阁员里的评比,也始终名列前茅。后来“内阁”改组,即便换了“行政院长”, 郝龙斌还是稳任“环保署长”,且是民进党政府里闪耀的明星。
  只是这种情况并未维持太久的时间。2003年,爆发了“北宜高坪林联络道开放”的政策争议。一时民意与专业到底该听谁的,成了全台湾瞩目的焦点。郝龙斌也因此离开民进党政府,投入另一个战场。
  北宜高是联络台北到宜兰的高速公路,通车后,汽车可以从台北直达宜兰。虽然非常方便,却苦了台北到宜兰间的小城镇坪林。坪林也是以观光为主要收入的乡镇,民众可以直接到宜兰,自不需要停靠坪林,坪林人也将面临经济凋敝的窘境。
  虽然北宜高在坪林有一个出口,但依照“环保署”的环境影响的评估,坪林属于翡翠水库的集水区,不宜有过多的游客和车辆,否则会影响水质,因此这个出口只能作为紧急救护和公务出入的车辆使用。
  “环保署”在2003年3月底正式提出报告反对开放坪林联络道,几经拉扯,“环保署”还是坚持反对立场。最后坪林人喊出“公投开放坪林交流道”的诉求,民进党政府不敢得罪民意,有意顺水推舟。郝龙斌以“环保署长”身份大力反对,并强调“民意不能凌驾专业”。就在一连串“民意”与“专业”的辩论中,该年10月1日,郝龙斌见势不可为,提出辞呈,两天后正式去职。
  
  因祸得福成政治明星
  
  离开“环保署”位子的郝龙斌,2004年4月转投公益事业,成了红十字总会的秘书长。这个身份,和他在“环保署长”期间累积的政治能量显然并不相称,于是有媒体开始把他的名字和2006年即将举行的直辖市长选举划在—起。而且出乎人意外的,尽管从未表态参选,但郝龙斌不但在泛蓝的可能人选里遥遥领先其他人,支持度也超过绿营的人选。
  郝龙斌自己也坦言,民调的高支持是他后来决定参选台北市长的主要原因。为了参选台北市长,郝龙斌加入国民党。投入党内初选,打败了其他几个党内同志后,又在大选里以将近54%、70万的选票,击败民进党的谢长廷和亲民党的“老将”宋楚瑜,入主台北市。郝龙斌也从一个公益团体的负责人,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实力派政治明星。
  
  台北市长,顶点还是终站?
  
  台湾曾经产生过三个民选“总统”:李登辉、陈水扁和马英九,非常巧合的,这三个人都曾经担任过台北市长。在陈水扁、马英九两个前任明星市长阴影下,郝龙斌的市长光芒显然黯淡了许多。当上市长第一年的民调,郝龙斌只拿到三成四的满意度。这两年的数字虽然略有回升,但和过去两位市长动辄七八成的施政满意度相比,郝龙斌的表现并不及格。
  与其说郝龙斌表现不好以致无法获得民众认同,倒不如说是郝龙斌的政治性格,是他面临的瓶颈障碍。郝龙斌不擅言词,个性耿直,又不善沟通协调。“只要对的事情就去做”,是他从政以来的—大特色,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假如缺乏充分说明的能力,缺乏沟通协调的身段,即便是对的,又怎能获得支持?
  郝龙斌入主市府岳,并非不了解自己的弱点。所以近两年市府团队走马换将,最重要的棋子,是任用曾经是媒体人、“立法委员”的李永萍先后出任文化局长和副市长。2007年,当时民进党的“教育部长”杜正胜要将中正纪念堂更名为“民主纪念馆”,且拆除纪念堂的围墙。市府反应迅速,将中正纪念堂定为“暂定古迹”,随后在与“教育部”庄国荣的口水战里,丝毫未落下风,就出自李永萍的手笔。郝龙斌支持度的回升,也相当程度是得利于与民进党政府的对抗中。
  只是近两年,郝龙斌还是不断地成为“危机处理市长”。猫空缆车、捷运内湖线相继出事,令市府团队疲于奔命,甚至遭到“监察院”的调查、约谈甚至纠正。尤其出问题的几个建设,都是马英九担任台北市长时的政绩。郝龙斌若与之切割,就是陷同党的“总统”马英九于不义,甚至可能危及2012年“总统”大选;若是自己扛下,则自己的连任之路将蒙上阴影,如何抉择,未来仍将持续考验着郝龙斌的政治智慧。
  
  改变与不变
  
  若无意外,郝龙斌仍将代表国民党角逐年底台北市长宝座。为了寻求连任,郝龙斌在政治风格上有诸多改变。为了争取更多的曝光度,他的发言辛辣许多,如放言要“双杀”民进党在台北、新北两市提出的人选;为了显示自己的活力和贴近民众,他把争取美国职棒道奇队来台一事挂在嘴边。只是撇开这一切,民众眼中的郝龙斌,还是不是当年的郝龙斌?
  与其他台湾的政治人物相比,郝龙斌只花了10年的时间,就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但获得的权力越大,也必须接受更高标准的检验,所以情势逼得郝龙斌必须迅速成长、改变,才能在政治竞争的金字塔顶端继续保持优势。不顾毁誉做对的事,曾经是郝龙斌崛起的关键,但改变是不是能为他持续壮大带来契机?所有关心台湾政坛的人,都在等着看答案。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呈现快速、迅猛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也日趋完善。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原本单一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既给旅游业带来了挑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陕西省作为旅游大省,不仅具有魅力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拥有众多世界级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业作为战略型产业的同时,也将逐步上升为陕西的支柱型产业,帮助实现以较低的资源消耗带动周边
20世纪是一个风云多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华民族书写了救亡图存、独立自强的壮丽诗篇。而不管是对整个世界还是中华民族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都塑造了历史的走向与独特面貌,可以说,中国人民的命运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震荡与选择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引发了一个多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马克思主义也随着这股潮流进入了中国。  目前所知最早在中国提到马克思的是西方传教
“十二五”规划如是说  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加强省际通道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完善港口和机场布局,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当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以一剂治堵“猛药”砸向不堪重负的城市交通时,人们才发现国内的“交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彼时,距上海实施“拍卖车牌”等治堵措施已经16年了,随着车牌成为上海“最贵的铁皮”,路况似乎
要缓和半岛局势、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美国最终还是要与朝鲜谈判。奥巴马当局承认这一点,但并不认为谈判的时机已经成熟。有国内外支持作后盾,美国对朝“战略耐心”政策还将持续,美朝能否尽快开展对话仍是未知数。    美国国内在对朝政策上始终存在不同看法。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小布什,其对朝政策在国内都遇到过激烈反对,克林顿政府被批让步太多,小布什政府上任初期则一味对朝强硬的立场也被批缺乏灵活性。相比之下,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