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山区小学空间布局与可达性分析——以云南省石屏县为例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89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针对民族山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均等和优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为例,采用密度分析法和改进的潜能模型分析其小学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可达性.研究表明:石屏县小学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密切相关,且受地形条件影响,主要分布于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区域;小学服务能力差距悬殊,山区民族小学服务能力整体低于坝区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好的小学也向坝区倾斜;小学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区空间可达性更低;空间可达性高值区位于异龙—宝秀两镇交界处的坝区,次高值区位于石屏县城区和宝秀镇镇区及其辐射的地势平坦区域,低值区分布在哨冲镇、龙朋镇、大桥乡与宝秀镇东部等连片山区.基于此,本文对石屏县小学的合理布局与空间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民族山区教育设施均等化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行业蓬勃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货运代理行业发展尤为迅猛.文中以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深圳为例,结合货运代理人才培养,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文中结合国内铁路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基于哈佛分析框架对行业龙头中铁特货开展分析.对公司的行业背景、经营及竞争的商业模式加以全面地分析评估,揭示中铁特货的财务现状及业务前景,探究财务状况变化背后的商业模式.最终结合未来行业发展预测,对中铁特货及铁路汽车物流行业提出发展建议.
随着物流行业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智慧物流的发展异常夺人眼球,社会及企业对于智慧物流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面对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中以仓储教学为例研究智慧物流下的教学改革,对智慧物流下的物流教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了融合发展的基础,混合式课程模式成了各教学单位和教学工作者探索和改革的方向.教学与育人应齐头并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有助于发挥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
文中从苏州地区深化产教融合的角度,提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产教融合载体、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教学团队、推进产教融合新机制六大对策.
1 村落概况rn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村域面积13.412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107.8亩.村落距县城40公里,距永武高速朋口入口11公里,到冠豸山火车站约20分钟车程,到冠豸山机场约4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期刊
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运输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物流人才素质.物流管理“1+X”证书试点,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以运输管理项目为切入点,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寻找运输管理课程课证融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运输管理课程改革思路,以促进运输岗位职业能力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先后经历了“政社合治”“集权式”管理和“乡政村治”,并在进入新世纪后步入多元共治的新阶段.多元治理相较于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具有明显优势,能有序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采用政策文本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厘清国家乡村政策发展脉络的同时,揭示多元主体的作用过程与复杂性特征,研判国家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以推行农业税费改革、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为历史性节点,我国的乡村治理进程可分为2004—2012年“乡村共治雏形初现”、2013—2017年“市场资本主体活跃
城市郊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城市郊区规划一直是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行业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9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各地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郊区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近郊区纳入城市规划区,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大部分都绘制了城市郊区规划图,根据郊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对郊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建设作出合理安排.2000年以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成为规划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西方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始于20世纪
期刊
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解决传统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固化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各节点之间缺乏协调以及供需错位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强化对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识,采用拉动式供应链运作战略,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人才培养供应链评价与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