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以下简称信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技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技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技课程是让学生掌握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技,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学好了信技,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创造性工作、学习大有裨益。但是,在实际信技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中小学信技课堂教学不衔接的情况。搞好中小学信技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信技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信技知识和能力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信技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信技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小学信技教学衔接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下面笔者谈谈近几年来的一点想法和做法:
一、现状分析:中小学在信技教学方面脱节原因
在应试教育现象仍然严重的今天,由于信技课程是术课或是小学科,在部分学校管理中得不到重视;学生从小由于缺乏正确、健康的引导,学生上网目的比较盲目;由于游戏的吸引,学生又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造成许多家长禁止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有时在小学时各学校或班级之间的教学进度也不相同,加上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小学信技课程上不到位的话,到了初中后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但有时还存在零起点的学生,造成进入初中后第一学期使得教师开头的课觉得非常难上。
二、换位思考:初中信技术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问卷和座谈调研表明,初中信技教师对小学生信技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文字输入的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才是信技的基础性操作知识。就“文字输入”来说,虽然单纯的学习文字输入是比较枯燥,但它在学生学习信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不管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或网络知识部分都要用到文字的输入,在小学学习中如果不打好基础的话,到了初中还要进行底层次的重复,这样很容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只是在上、下册各安排了1节课,可以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增加时间重点安排练习,学生在1-2年级刚刚重点学习了拼音,这个阶段是学生练习的最好阶段,既可以练习汉字的输入又可以让学生复习拼音和词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整体分析:中小学信技教学内容的衔接
从小学到中学,信技学科教材(苏教版)已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在开始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整体考虑的。
下面以(苏教版)中小学信技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为例:
相同模块: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信息的获取与管理、计算机安全与网络文明、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制作编辑幻灯片;
不同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和获取与加工、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电子邮件与博客、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发布。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技与课程整合的体现;信技课程在小学学习时重基础技能,而到了初中的重点有点都在应用上。
四、教学反思:把握“衔接”,着眼改进教学
目前,已经不存在中小学信技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不衔接的是信技课程的教学,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我校近几年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以本校信技为例,谈谈如何做好课程教学的“衔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目标,正确引导
进入初中后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信技的前提。在上信技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信技教育,让学生明白信技是21世纪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以信技能力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的最起码的素养。尽管在当前学校里,信技课不列入考试科目,但为未来作准备,必须学好信技。
(二)了解基础,规划教学
搞好信技衔接的基础工作,这是首要工作。初中信技老师可以前往小学部了解信技的学习情况,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还可以整合中小学信技教研组,便于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教师先摸清学生的学习实际,然后以此来规划初中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小学部分一些必要知识初中教师可以适当抽出时间作个复习性的巩固学习,为继续学习初中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通过小学几年的信技学习,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教师要先摸清实际,随后分小组进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由于小学每课学习知识点比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也要先适当放慢脚步,让学生慢慢适应。等学生适应了之后再加快脚步也未尝不可。学生之间可培养“帮带式”的教学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习惯,受益终身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中从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2]中小学信息技术(苏教版)教材和教参.
一、现状分析:中小学在信技教学方面脱节原因
在应试教育现象仍然严重的今天,由于信技课程是术课或是小学科,在部分学校管理中得不到重视;学生从小由于缺乏正确、健康的引导,学生上网目的比较盲目;由于游戏的吸引,学生又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造成许多家长禁止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有时在小学时各学校或班级之间的教学进度也不相同,加上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小学信技课程上不到位的话,到了初中后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但有时还存在零起点的学生,造成进入初中后第一学期使得教师开头的课觉得非常难上。
二、换位思考:初中信技术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问卷和座谈调研表明,初中信技教师对小学生信技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文字输入的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才是信技的基础性操作知识。就“文字输入”来说,虽然单纯的学习文字输入是比较枯燥,但它在学生学习信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不管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或网络知识部分都要用到文字的输入,在小学学习中如果不打好基础的话,到了初中还要进行底层次的重复,这样很容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只是在上、下册各安排了1节课,可以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增加时间重点安排练习,学生在1-2年级刚刚重点学习了拼音,这个阶段是学生练习的最好阶段,既可以练习汉字的输入又可以让学生复习拼音和词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整体分析:中小学信技教学内容的衔接
从小学到中学,信技学科教材(苏教版)已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在开始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整体考虑的。
下面以(苏教版)中小学信技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为例:
相同模块: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信息的获取与管理、计算机安全与网络文明、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制作编辑幻灯片;
不同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和获取与加工、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电子邮件与博客、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发布。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技与课程整合的体现;信技课程在小学学习时重基础技能,而到了初中的重点有点都在应用上。
四、教学反思:把握“衔接”,着眼改进教学
目前,已经不存在中小学信技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不衔接的是信技课程的教学,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我校近几年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以本校信技为例,谈谈如何做好课程教学的“衔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目标,正确引导
进入初中后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信技的前提。在上信技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信技教育,让学生明白信技是21世纪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以信技能力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的最起码的素养。尽管在当前学校里,信技课不列入考试科目,但为未来作准备,必须学好信技。
(二)了解基础,规划教学
搞好信技衔接的基础工作,这是首要工作。初中信技老师可以前往小学部了解信技的学习情况,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还可以整合中小学信技教研组,便于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教师先摸清学生的学习实际,然后以此来规划初中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小学部分一些必要知识初中教师可以适当抽出时间作个复习性的巩固学习,为继续学习初中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通过小学几年的信技学习,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教师要先摸清实际,随后分小组进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由于小学每课学习知识点比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也要先适当放慢脚步,让学生慢慢适应。等学生适应了之后再加快脚步也未尝不可。学生之间可培养“帮带式”的教学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习惯,受益终身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中从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2]中小学信息技术(苏教版)教材和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