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来源 :思想政治课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适应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职业的发展需求,破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痛点”与“难点”问题,需要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探索重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活化思政课机制、开发地方课程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探索,注重以现实生活创设思政课教学话语语境,发挥学生与教师共同体的双向互动作用,从而开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局面,促进思政课教学效能增值。
其他文献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学校项目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梳理中三小“生态百草园”教师的思政素养,即信仰坚定素养、为人师表素养、视野宽广素养和思维创新素养,并着力从党建引擎、文化引领、思政德育和课堂涵养这四条路径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一、强化党建
期刊
根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念,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局限于校园中,而应该打开门来办学,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旨在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构建一个从生活中来、与生活结合、到生活中去的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链条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模式,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重要助力。
期刊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高职院校需及时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形成。通过提出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推进校内和校外协同育人,改
期刊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
期刊
实施“双跨”融合育人既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崭新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整体推进新时代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力举措。从基本内涵入手,总结“双跨”融合育人工作的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从整合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加强校企人才联动共育、培育双师型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双跨”融合育人品牌等角度探索“双跨”融合育人视角下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呼唤力量的不断增强,这种趋势促进了中学创新多样化教学的发展,而研学旅行是当前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研学旅行概念进入我国时间虽然短,但是随着国家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系列文件的推动,它已然成为教育界广为关注的新课题。博物馆资源是可以利用且非常便利的社会实践教育场所,因此将研学与博物馆结合,利用场馆资源设计的研学旅行课程教育,
学位
“大思政课”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思政教育。习近平劳动观与思政教育同属价值观教育范畴,把习近平劳动观融入思政课既是“大思政课”的要求,也是打通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尝试。在融入过程中,既要考虑融入的价值、理论、实践维度,也要考虑教学方法和评价等。只有把二者紧密融合,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期刊
为了提供更多的施工方法以促进我国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以武汉轨道交通5号线武汉火车站盾构机接收施工为例,针对武汉火车站因场地限制不能预留盾构机吊装口的问题,采用盾构机解体、平移、接收的施工技术保证盾构机顺利接收,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施工流程及具体实施步骤,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期刊
数学表达结构化是使思维和表达呈现一种系统和结构的活动,学生结构化的表达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从“做数学”“画数学”和“说数学”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结构化表达,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结构化表达的能力。
期刊
《一日三秋》地出版,意味着刘震云亲手“抹煞”了被影视与网络热潮影响的12年,回归到了自己最激动也最宁静、最喜悦也最悲伤的写作状态中去。相较于刘震云前期的作品,《一日三秋》显得更加成熟和丰富,其中尤其表现在“幽默”的呈现方式上。不同于早期幽默是由于情节的荒诞无理或人物的插科打诨,《一日三秋》把幽默隐藏在事物的深处,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震云用上下三千年的硬核故事向我们提供了一剂生活的解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