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有活力”,是我们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立体的大环境中学习、发展。是我们的新举措,要超越教材,构建有活力。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人文课堂,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
【关键词】开放 课程资源 绽放光彩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有活力”,这也是我们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然而,综观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一本薄书、一节短课,一间教室及一成不变的师长角色,使语文课堂显得封闭而毫无活力。为此,我们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立体的大环境中学习、发展。那么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得到语文课堂更生动呢?
一、超越教材,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强调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是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有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1、“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老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把教材看作“圣经”,不得越雷池半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语文,使教学完成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态势,力求让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教材作为这一课程资源的观念,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利用教材文本,提供学生感悟、体验的空间
以往课程只强调课程知识静态的一面,突出课程文本,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当学生用情感领悟着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
二、体验生活,构建丰富的语文课堂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课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1、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搞调查、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
2、在校园文化中熏陶情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和载体。关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那一块块标语牌,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感悟将会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练性与表达力。一处处名人名言,催人奋进,发人深思。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导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
三、塑造教师,构建充满魅力的人文课堂
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如特级教师窦拉梅那激情洋溢的课堂引导,王崧舟那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课堂语言,无不把学生带入那蕴藏着无限自由和生命的丰妙的语文世界,学生倘佯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享受到生命的愉悦。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让学生受用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用自己的情感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带领学生感受地球被破坏,资源被疯狂占用后,王老师充满激情地说:“母亲是这样的无私,这样的可爱,而她养育的儿女却是这样的对待自己的母亲。伤心啊,伤痛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情,王老师知道读完这篇课文后,没有一个同学高兴得起来,快乐得起来。你的心情是复杂的、沉重的,再到文章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意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產生了这样的心情,请在这些地方划下你颤抖的线。”此刻教师对地球母亲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激励下,再次潜入文字,沉浸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将教室里学到的向家庭迁移、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教师只有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使学生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放 课程资源 绽放光彩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开放”、“有活力”,这也是我们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然而,综观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一本薄书、一节短课,一间教室及一成不变的师长角色,使语文课堂显得封闭而毫无活力。为此,我们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立体的大环境中学习、发展。那么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得到语文课堂更生动呢?
一、超越教材,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强调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是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有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1、“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老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把教材看作“圣经”,不得越雷池半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语文,使教学完成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态势,力求让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教材作为这一课程资源的观念,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利用教材文本,提供学生感悟、体验的空间
以往课程只强调课程知识静态的一面,突出课程文本,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把课程等同于教材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教育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当学生用情感领悟着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
二、体验生活,构建丰富的语文课堂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课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1、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搞调查、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
2、在校园文化中熏陶情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和载体。关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那一块块标语牌,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感悟将会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练性与表达力。一处处名人名言,催人奋进,发人深思。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导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
三、塑造教师,构建充满魅力的人文课堂
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如特级教师窦拉梅那激情洋溢的课堂引导,王崧舟那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课堂语言,无不把学生带入那蕴藏着无限自由和生命的丰妙的语文世界,学生倘佯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享受到生命的愉悦。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让学生受用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用自己的情感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带领学生感受地球被破坏,资源被疯狂占用后,王老师充满激情地说:“母亲是这样的无私,这样的可爱,而她养育的儿女却是这样的对待自己的母亲。伤心啊,伤痛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情,王老师知道读完这篇课文后,没有一个同学高兴得起来,快乐得起来。你的心情是复杂的、沉重的,再到文章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意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產生了这样的心情,请在这些地方划下你颤抖的线。”此刻教师对地球母亲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激励下,再次潜入文字,沉浸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将教室里学到的向家庭迁移、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教师只有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局限,使学生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