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几个创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从直观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出发。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
  [关键词]现实生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把握数学结构的本质,撷取其中鲜活的,富有想象的原型,从中提炼,构建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智慧的心理,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景,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让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水平密切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具有活力和富有生命力,下面结合自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初中数学的几个创新。
  
  一、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
  
  1、教材引入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如引入“一”号时,教材引用了2000年《财富》关于全球500强主要零售企业利润的统计表,排名第二的沃尔玛公司利润5377.0百万美元,排名第153的大工业荣公司利润-195.2百万美元,排名第84名的佳士客公司-利润是-25.2百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负数来源与生活,并且服务与生活。
  2、引入了很多生活化的图片,如在讲“打折销售”时把某商店几种衣服打折的照片显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又如讲到方程时,引入案例;小朋友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递给售货员20元钱,售货员找回3元,书上出现冷藏柜。售货员、小朋友和卡通人,使学生想很快帮小朋友算出价格,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了方程问题。
  3、课文标题也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像“你几岁了”、“我变胖了”、“一定能摸到红玉球吗?”、“打折销售”等等,感觉不象是数学书。这样做很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一领到书就被吸引住了,就连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这样的数学书也赞不绝口。
  4、教课书注意选择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面对问题不一定能立即获得圆满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观察、尝试、推理探索解题的途径,寻求解题的方法。而学生在欲解欲思的状态中激发出对数学的情感与学习数学的潜能。如在讲乘方时,引案例:用一厚度是0.1mm的纸,将它
  对折后厚2×0.1mm,问题一提出,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但通过计算后才发现与实际想象差别太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生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标准(实验稿)》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因此,动手完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新教科书对学生所要学的新数学知识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出现,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同伴交流、反思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自已支配时间的权利,如“代数式”以火柴搭正方形,这样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问题情境以学生自身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自然、社会和其他科学或数学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申,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的活动,提炼出数学现象,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语言及数学符号表达数学对象,大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这样练出的学生不需要搞题海战术,就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记得牢。同时,课本编写题目题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至困惑到豁然开朗。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代教育思想更加关注数学的人文精神。而体现人文关怀和师生之间的交互关系,此乃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和创新,新课标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并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活动中去。”现代化要帮助学生做那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探索。
  总之,通过新教材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三点要求:
  ①获得适应末来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能力;
  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现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③进一步强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昭示数学文化的亲切面容。
其他文献
【摘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传递,是信息素养的一个体现。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但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遇到诸多问题,本文对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形成;保持;迁移    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传递,是信息素养的一个体现。而要做到这些,必
一、认识现状  初中生的生活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独立支配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过的是寝室、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报刊杂志,新闻联播更是少看少见。写作的源泉枯竭,极其不利于作文教学,也苦了学生。每次作文时,总有同学望题兴叹,抓耳挠腮。为“交差”或挖空心思,搜肠刮肚,或找《作文选》东拼西凑。怎样使枯蝎的源泉充满甘露,注入新的源泉。这就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
“概念图”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科学教学研究的两大重要前沿课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儿童这样的心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因此“探究”引进了小学数学课堂,为了践行新理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
【摘 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对教学其它环节进行有效性评价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目标 有效 评价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要尊重个体思维,革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扩眼界,加强提问的实效适时,梯度与角度,主张合作研讨,融合练习与心得体会,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提问 合作 探究    一、数学由口算到笔算到计算机,真是今非昔比  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
摘要:古人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讲了教师的作用。“诲人不倦”、“ 修身正己,教学相长”则体现了孔子的教师观。  关键词:孔子 教师观 初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爱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学生观上,也体现在教师观上,他认为热爱学生,诲人不倦,重视表扬,修身正己,教学相长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  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他认为,教师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的应用价值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学生听懂了,记住了,就能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只有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而“悟”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本文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了四点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合作交流 兴趣 能力    北师大版初三(上)数学第一章过关测试卷中,有一道选择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几种几何图形变换,平移,旋转,对称。而这三种变换贯穿于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之中,我们用平移、旋转、对称解决了四边形的性质,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问题,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带来了方便,但在具体题目中用旋转,平移、对称解题却遇到很少,有的同学对这样的题目束手无策,感觉比蜀道还难,如果我们多找几个例题认真研究总结,会发现它解决问题的规律,得到一些重要的方法和技巧,而对几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