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使之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 ,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也精辟的指出了我国的教育重点首先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人,其次是成材。教师更是肩负着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需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很少直接显露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文学作品中概括提炼中心论点,文章主旨等,既是对文学作品形式的解构,也是德育的直接落实。高中语文课文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高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材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它渗透到教学中。
比如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二、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再现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
四、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必修一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关于“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朗诵演讲的活动,培养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访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让祖国挑选的准备,以便更加热爱学习。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加强师德建设不可忽视。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因之,我们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嵇春艳.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人格培养[J].中学时代,2013, (8)
[2]卞玉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教育艺术,2010,(7)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 ,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也精辟的指出了我国的教育重点首先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人,其次是成材。教师更是肩负着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需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很少直接显露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文学作品中概括提炼中心论点,文章主旨等,既是对文学作品形式的解构,也是德育的直接落实。高中语文课文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高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材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它渗透到教学中。
比如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二、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再现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
四、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必修一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关于“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朗诵演讲的活动,培养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访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让祖国挑选的准备,以便更加热爱学习。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加强师德建设不可忽视。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因之,我们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嵇春艳.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人格培养[J].中学时代,2013, (8)
[2]卞玉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教育艺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