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是正确把握认识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关节点。正确认识和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 把握一对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的过程,又指反映的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按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程度、水平和发展过程来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解一对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统一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对象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第二,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相互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第三,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根本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感知对象,用理性认识的形式表达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感性形式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来源于实践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最终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3. 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还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现象是否等于感性认识和本质是否等于理性认识、感性认
  识在数量上的总和是否就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否是客观的和理性认识是否是主观的、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是否一定是起促进作用、理性认识是否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否等同于认识的根本目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①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哲学上把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称为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称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现象、理性认识与本质的确紧密相联,但两者各自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现象与本质是任何事物所客观拥有的,它们都属于物质范畴;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当属意识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都无正误之别。所以,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同起来显然是错误的。
  ②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必须经过思考,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完成。
  ③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世界范围,客观世界本身并不存在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它们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④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一定是起促进作用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并非都是正确可靠的,也并非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才会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⑤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们对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在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⑥不能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就是同一回事”。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而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审稿:梁侠编校:王艳秋)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66-02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紧迫要求,是推进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学术界引起了关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广泛讨论。从理论上阐释了股市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股市不
近几年高考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考查。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近年来,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比较型题目频频出现,如2005年江苏卷对“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期刊
标准博弈论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从完全信息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从单次博弈到充分博弈,目前已经完成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尽管标准博弈论的发展就是不断放松一系列严格假
期刊
《景定建康志》是南宋地方名志之一,除了编纂体例、著述宗旨、编纂方法等方面的优越与进步之外,志书也有着较大的地名学成就,记载有山、水、桥、路、坊、里等诸多地名,负载着
当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将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
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差额。随着中国企业并购案的不断增加,如何对商誉进行处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概述商誉的形成以及比
本文用马尔科夫链法和列联表多因子多级分析预测法研究建立安徽省潜山县1983—2014年马尾松毛虫越冬代、一代和二代发生面积预测模型,并对5种模型预报结果准确性进行验证。结
本文就新经济环境下存货实际成本核算法和计划成本核算法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列示出计划成本法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