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66-02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紧迫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必须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在人的诸多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1]我校在长期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实践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坚定、军事素质优良、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体现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科学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
思想政治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是统领军事人才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1.思想政治素质是学员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决定性因素的“主导成分”[3]。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及个人思想品德的意义时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他还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4] 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时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事业。”[5]社会主义新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既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军事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学员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2.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性质、方向。在素质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身体等素质的发挥和使用对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则取决于其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最终能否成为合格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导向作用。
3.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为学员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意味一定就有较为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但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却能为学员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一个学员一旦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他就能萌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成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求我们对学员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这一系统教育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理应成为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人之本,立军之魂,立国之基。对于个人,它可以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一支军队,它可以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部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战斗意志形成的重要源泉;对于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确立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只热衷于财富的积累、感官快乐的享受,那就会丧失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一支军队,丢失了军魂,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战斗力。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做人的准则,道德沦丧,也就等于丧失了灵魂,那是相当危险的。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具体说来:
1.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自古以来,教育的主要内涵都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家,都一直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中国古代有所谓的“立德、立言、立行”,把“立德”当做教育的首要任务。虽然世界各国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称谓不一,但目的都是培养为一定的阶级、一定社会服务的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军校教育更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这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也就是要“德才兼备”。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很难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工作的动力,也就很难取得知识和才能的巨大发展,从而就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败坏,无论有多大才能,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好处,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正如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言:“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6]当前在高科技领域出现的众多犯罪现象,足以显示有才无德对社会的巨大危害。军校要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这是青年学员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青年学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目前,一些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轻视德育培养,加之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多元主义涌进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各种不健康的产品腐蚀着免疫力较低的青年学生,给青年学员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7]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国防事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员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时,他就会具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奋发图强的动力,在行动上,就会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结合军事训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要深入开展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学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广大青年学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健体魄等方面才会有方向和力量,才会积极主动地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其他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学员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方向。思想政治素质对个人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当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和超出最基本思想政治素质时,我们可以把其行为定性为正性,反之,为负性。当思想政治素质的指向是正性时,则其诸素质的整体效能是正性,个体所掌握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将成为集体的财富,可以为他人提供物质和精神食粮;反之,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危害,这样的个体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越高,他对社会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当个体具备基本的文化和身体素质时,思想政治素质的将显示出特有的整体效能。即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可以弥补其他素质的不足,创造特有的人才形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条件地献给祖国和人民时,尽管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整合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会产生极强的整合力量。如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它与历史教育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它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相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有效的发挥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它与身心教育整合,则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合力育人功能,加大开放式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履行历史使命为目标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2]胡锦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EB/OL].新华网,2006-08-31.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8.
[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39-340.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6]周威烈王二十三年[G]//资治通鉴: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5:17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2.[责任编辑 陈鹤]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66-02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紧迫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必须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在人的诸多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1]我校在长期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实践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坚定、军事素质优良、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体现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科学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
思想政治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是统领军事人才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1.思想政治素质是学员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决定性因素的“主导成分”[3]。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及个人思想品德的意义时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他还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4] 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时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事业。”[5]社会主义新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既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军事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学员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2.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性质、方向。在素质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身体等素质的发挥和使用对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则取决于其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最终能否成为合格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导向作用。
3.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为学员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意味一定就有较为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但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却能为学员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一个学员一旦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他就能萌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成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求我们对学员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这一系统教育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理应成为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人之本,立军之魂,立国之基。对于个人,它可以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一支军队,它可以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部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战斗意志形成的重要源泉;对于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确立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只热衷于财富的积累、感官快乐的享受,那就会丧失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一支军队,丢失了军魂,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战斗力。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做人的准则,道德沦丧,也就等于丧失了灵魂,那是相当危险的。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具体说来:
1.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自古以来,教育的主要内涵都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家,都一直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中国古代有所谓的“立德、立言、立行”,把“立德”当做教育的首要任务。虽然世界各国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称谓不一,但目的都是培养为一定的阶级、一定社会服务的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军校教育更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这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也就是要“德才兼备”。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很难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工作的动力,也就很难取得知识和才能的巨大发展,从而就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败坏,无论有多大才能,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好处,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正如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言:“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6]当前在高科技领域出现的众多犯罪现象,足以显示有才无德对社会的巨大危害。军校要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这是青年学员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青年学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目前,一些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轻视德育培养,加之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多元主义涌进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各种不健康的产品腐蚀着免疫力较低的青年学生,给青年学员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7]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国防事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员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时,他就会具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奋发图强的动力,在行动上,就会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结合军事训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要深入开展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学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广大青年学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健体魄等方面才会有方向和力量,才会积极主动地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其他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学员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方向。思想政治素质对个人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当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和超出最基本思想政治素质时,我们可以把其行为定性为正性,反之,为负性。当思想政治素质的指向是正性时,则其诸素质的整体效能是正性,个体所掌握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将成为集体的财富,可以为他人提供物质和精神食粮;反之,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危害,这样的个体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越高,他对社会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当个体具备基本的文化和身体素质时,思想政治素质的将显示出特有的整体效能。即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可以弥补其他素质的不足,创造特有的人才形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条件地献给祖国和人民时,尽管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整合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会产生极强的整合力量。如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它与历史教育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它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相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有效的发挥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它与身心教育整合,则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合力育人功能,加大开放式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履行历史使命为目标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2]胡锦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EB/OL].新华网,2006-08-31.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8.
[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39-340.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6]周威烈王二十三年[G]//资治通鉴: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5:17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2.[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