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死亡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en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得其所”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送给人类的一个忠告。尼采认为文明的演进必须以死亡为代价,只有不断地死亡才会有不断地新生。也许他有天才的预见,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种思想被现代生物进化论所接受,并且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生物学上的证据。这些生物学者认为,越是高级的动物,再生和不死的能力就越低。例如壁虎可以长出一条新的尾巴,而哺乳动物和鸟类就不能,而更原始的阿米巴虫,只要环境容许,几乎会永远分裂下去,但它们却仍然是原生动物,和10亿年前没有什么不同。
  美国学者沃尔德这样说过:“死亡作为生命的不可避免的终结,似乎是进化过程中的发明。人们在生命有机体的进化阶梯上,可能在很长一段路上遇不到尸体。”他指出,在像海葵和蠕虫那样复杂的动物中,还可以发现它们是通过分裂而繁殖的。可是在这进化阶段上再往上升,死亡就不得不引入世界,这很可能是我们成为真正复杂的生物所付出的代价。根据现代遗传学的观点,越是复杂和高等的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而为了适应多样性的环境,物种的变异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变异能力的前提是为新生命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老的生命就必须被定时地淘汰出去。所以死亡被引入生命世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以说,没有死亡,就没有进化。
  可是,也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上述结论,认为人总有一天是可以永生的。他们认为高等生物尤其是人类目前为止当然要接受死亡这个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死亡就是一个必然。人类的技术能力有一天是可以克服死亡的,比如克隆绵羊的成功,就为人的第二次生命提供了一线希望。这虽然有一些伦理难题尚待解决,但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未来永生的概念也许并不是一个人的身体永远存活下去,而是指一个人的基因长期稳定地在人类种群中存在。
  人能不能永生?关涉衰老的理论,医学界没有取得共识。生命的结构单位是细胞,细胞的生命周期是由它内部的时钟来决定呢还是由它所处的生存环境来决定?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列纳德·海弗利克教授发现,培养基中的正常动物细胞不可能自我复制超过50次,换言之,似乎在细胞内部有一部时钟,由它来决定细胞何时停止分裂,从而使机体进入衰老。在美国,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人们发现一些孪生兄弟虽然分开生活,却死于同一时间和同一病因,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上述细胞生命周期的自我决定论。如果动物细胞的分裂周期被打乱,使它们可以无限增殖下去,那么就变成了癌细胞。所以,如果动物细胞不能按时衰老的话,它将转变成为恶性肿瘤组织,同样威胁到机体的生命。
  也有不少科学家持环境决定论。美国外科医生亚历克西·克雷尔用小鸡胚胎做培养基,使鸡的一块心脏组织存活了34年,是鸡正常生命的10倍。康奈尔大学的克里夫·麦凯博士做了一个关于衰老的小鼠试验,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麦凯博士起初发现成长和衰老几乎是紧接着进行的,如果动物体停止生长,并发生骨骼硬化,那么衰老就会不可避免地开始。于是他想用极少量的食物来喂养小鼠,使它们的个体几乎不增大,只是维持它们的生命代谢。结果实验组的小鼠的生命期几乎增加了一倍,但却患有精神发育迟缓和骨脆症。显然,这种长寿之道是不值得推广的。不过,上述两个实验似乎都表明了细胞及有机体的最高寿命是可以延长的。
  虽然生物学家们日益认识到衰老和死亡对于物种进化的意义,但却被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指责为向死亡投降,这里面有一个如何去理解人道主义的概念难题。长寿是生命质量的重要方面,却不是唯一的方面,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社会的老龄化已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已经有人提出了新的医疗理论,认为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人,而不是尽量拖延人的生命。理想的状态是确保有一个最佳年龄期,这个时期在我们整个生命中的比例应该尽量扩大,在这个时期内人可以保持年轻和强壮,然后,衰老仅仅发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很少的时间。这种思想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如果付诸实施的话,将会促使医疗及社会保障机构做出重大的变革。人能不能永生,及由此引发的有关衰老、生命质量、死亡等等的争议,究竟谁是谁非,只能留给21世纪的人类去判断了。
  
  [责任编辑] 蒲晖
其他文献
前一分钟天空晴好,后一分钟便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行人站立困难,树木拦腰而断,简易的平房建筑甚至被夷为废墟……这就是强对流天气的“表现”。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等特点,持续时间虽不长,破坏性却很大。  资料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多次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南方各省。以安徽为例,6月3日和5日,该省两次遭遇强对流天气
《论语·雍也》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养生学者也有“乐水者康”的观点。而雨水作为一种“天降之水”,对人体健康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根据雨水(雨滴)是否遭受污染,具体分析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     酸雨对健康有害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而这些酸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是酸
2009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2个世界无烟日。本次无烟日的口号是“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  在这个无烟日到来之际,本刊编发一组与烟草有关的文章,旨在让公众了解烟草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戒烟对人类和环境的益处。    吸烟者几乎都有烟瘾,但这只是通俗的说法。实际上,烟瘾指的是尼古丁依赖,是吸烟者对香烟或烟草中尼古丁的躯体一心理依赖和对吸烟行为的心理一社会依赖。那么,人为何会产生烟
为何只有人类会说话?    为什么人能说话而其生物学近亲黑猩猩却不能?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答案可能就在基因FOXP2上,这个基因的人类版本与黑猩猩版本仅有两点小小的不同,但却因此赋予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FOXP2基因在人类语言功能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个基因会指导合成一种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又会与DNA(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对其他基因的功能造成影响。在这些受影响的基因中,一些与大脑发育有关,
国际能源总署近日公布一份能源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手机、iPod、个人电脑、等离子电视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能源消耗量节节上升,已经抵销了其他节能措施的效果。在许多国家,曾经耗电量最大的家用电器,如冰箱、洗衣机等用电量已经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手机、iPod、游戏机、个人电脑等消耗性电器产品。其增加的用电量,已经超过“白色家电”所减低的用电量。国际能源总署警告说,各国若不重视这个问题,到20
2008年9月,著名搜索引擎谷歌年满“10岁”。短短10年,谷歌已经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其搜索引擎存储着超过400亿互联网网页,谷歌一词早已作为搜索引擎的代名词融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患上了“谷歌依赖症”。对此,专家提醒,这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衔接。而需要正视的是,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  著名科技作家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基因调控和决定着一切。这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俗语提供了科学解释。但是,此话只是说明了生命遗传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没有体现出来。而在人们尚未认识基因的时候,中国文化早就做了说明: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爱因斯坦的后代不聪明    国外曾用诺贝尔奖得主精子进行孕育后代的实验,其根据是对优势基因的认可和利用。美国人搞了一个复制天才的实验。为了保密,这
“红得发紫”的由来    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十分严格,连服饰穿戴也有特别规定。如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除太监外)一概不能使用。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不能乱穿。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
动物的野生和圈养~直是一个争论话题。问题的根本是,野生使得动物更为健康长寿还是圈养更让它们健康长寿。此前对黑猩猩的研究似乎证明圈养更有利于其健康和长寿。黑猩猩在野生环境中一般只能活到40岁~45岁,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一般可以活到50岁~60岁。而且,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猿泰山》系列电影中扮演“奇塔”的黑猩猩于2008年4月9日已满76岁,被吉尼斯世界纪录鉴定为世界上“最长寿”的黑猩猩。  然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为杉科水松属植物,是仅分布于我国和越南的单种属植物。顾名思义,水松是生长在水边的松树,民间也称为水莲、水帝松、水杉松、水机等。水松属的拉丁学名来源于希腊语,Glyptos是雕刻的意思;strobus指球果,意思是水松球果种鳞有洼点、花纹及苞鳞的尖头,好像雕刻成的一样,Pensilis则意指悬垂的。    生物学特性    水松是半常绿乔木,高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