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与健康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雍也》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养生学者也有“乐水者康”的观点。而雨水作为一种“天降之水”,对人体健康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根据雨水(雨滴)是否遭受污染,具体分析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
  
  酸雨对健康有害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而这些酸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是酸雨。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越来越多,酸雨也就成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早在20年前,西德的《明镜》周刊就指出:“如今欧洲国家的雨,己不同于工业时代前的水,而是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溶液。”
  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全美每年仅因矿物燃料排放的酸性硫酸盐,就夺去大约1万人的生命。据报道,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婴儿,因饮用酸化后含铜较高的井水,经常出现腹泻病症。酸雨使得土壤中镉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镉元素的含量也将相对增多,人类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德国科学家还研究发现,酸雨是导致癌症、肾病和先天性缺陷患者增加的环境因素之一。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酸雨污染区的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症(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现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区生活的成人,其患病次数、时间、医药费用等,都明显高于清洁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倍,患心血管类病是清洁区的2倍。实验室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重要损伤作用,会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几率。
  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经皮肤沉积而吸收,这种危害虽然直接,但似乎很“浅显”,症状一般不重,典型的个例也很少,尤其不能像酸雨危害建筑物一样,能“凝固”一些症状;(2)经呼吸道吸入,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损害,这方面的临床病例很多,原先就有肺部疾患,特别是年幼的哮喘病人,受酸雨影响最为明显,直接导致病情加重;(3)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具重要性的潜在危害,这种危害不仅表现于酸雨导致的铜、镉等含量增多,直接对人体有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过滤出来一些金属,其中的铅、汞、铝三种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要避免或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酸雨。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污染物质对大气的排放,例如对排出的硫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使用低硫燃料等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注意饮食的品种和营养结构。专家研究表明,一些绿色食品,如绿豆、海带、鲜果等,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多吃这类食品,就能有效降低酸雨对健康的危害。
  
  小雨和大雨保健效果不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小雨中散步”渐渐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时光。
  现代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小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无法比拟的健身作用。首先,阳光的照射及细雨初降,会使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阴离子(有“空气维生素”之称),而雨中散步是有一定运动量的,通过腿、臀、腹等一些肌群交替的收缩和放松,生理负荷逐渐增强,呼吸加深,肺活量扩大,有利于呼吸新鲜的空气(包括阴离子)。其次,在霏霏细雨中,树木花草更翠绿艳丽,道路和建筑物更洁净,从而有利于消除因阴雨天气而引起的人体情绪郁闷症。此外,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初秋,冒着小雨散步,无异于进行一次天然的冷水浴,雨滴对颜面、头皮、肌肤进行“自动”的按摩,常常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疲劳和烦愁顷刻俱除,同时还会大大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雨对健康有益,大雨对健康无益。最近,英国科学家乔治·弗拉耶尔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降水雨粒不带辐射污染物,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这位科学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着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至30分钟才降到地面,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将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射线等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所以,大雨中散步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雨滴细小,在空中如丝如雾,落地时无溅水,平坦路面没有明显积水,可视为小雨;而雨滴较大(有时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帘状,落地时有溅水,路面积水较深,则要视为大雨。
  必须指出的是,小雨中散步虽然开心又保健,但也要关注天气背景。比如,夏秋季雷雨天气时,必须等到雷声停止时,方可外出散步,以避免雷击伤人事故;冬天有逆温现象时(常常表现于城市低空有烟雾),近地层空气中(包括小雨滴)含有大量的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因而绝对不可外出散步。
  
  人工增雨不影响健康
  
  依据气候规律,每年夏秋时节,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出现明显的旱情。气象部门利用适宜的天气条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用多种方式实施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不过,人们在欣喜之余,多少也有些担忧:将炮弹打上天空,或用飞机在云层上播撒化学物品,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呢?人工所增的“雨”是否会危害健康呢?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无论是人工增雨,还是别的什么人工影响天气手段,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都是没有危害的。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核心就是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人们担心人工增雨对环境有污染,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催化物没有被云中水汽吸收,会不会直接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催化物被吸收后,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会不会对水资源和地面造成污染?
  据专家介绍,目前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可以吸附云中水分变成较大水滴的盐粒等吸湿剂;第二类是温度很低的干冰,其汽化时可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40度左右,从而引起水汽的凝结;第三类催化剂是被称为“成核剂”的碘化银,它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质。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它和盐都是来源于天然物质,因而也不会对自然环境有什么污染。另外,由于盐粒等只适用于温度高于零度的暖云,干冰的制造、保存和运输很不方便,实际作业中较少使用。碘化银是目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的主要催化剂。碘化银本身毒性很低,再加上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成百倍,通常对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至几十克就能奏效,因而总投放量也很少,无论是否被云中水汽吸收,散布于地空的碘化银含量都很低(完全在达标范围内),不可能对大气和水造成污染。
  前不久,经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处的专家们评估测定,在实施人工催化剂后的近地面大气和降水中,碘化银的含量极低,几乎为零,因而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彩雨会危害健康吗?
  
  一般说来,因植物性的侵蚀而导致的“彩色雨”,对人体健康是没有什么危害的;而因污染性的侵蚀而导致的“有色雨”,对健康是有害的。通过下述两例,可以基本说明这两点。
  1976年,我国苏北地区降落了一阵“黄雨”。这种雨呈液状或糊状,细而长,落到地面后呈淡黄或褐黄色。“黄雨”成因未搞清之前,人们都觉得神秘莫测,甚至有人猜测这些雨是什么化学生物武器,后来,经过科学家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黄雨”的内含物都属花粉粒,而“黄雨”的降落地带种植着大片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盛开着茂密的花朵,花粉粒的形状和质地大体上与“黄雨”中的花粉谱相一致。花粉是怎样变成“黄雨”的呢?原来,“黄雨”降落区的茂密花朵使大批分散的蜂场流动到这里,便于蜜蜂采花。蜜蜂用口器咀嚼花粉,又经肠中消化,产生了混有许多丝状物、藻类、细菌等杂物的黄色蜜蜂粪便。蜜蜂采蜜高峰期时一般都成群结队,密密麻麻,它们飞翔时排出的粪便,从高空中散落而下,在地面上的人看来便是“黄雨”。显然,“黄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体健康无害。
  1989年元月,非洲肯利亚部分地区连降大雨,雨水呈黑色。“黑雨”连降数日,目击者称那几天偶尔露面的太阳周围有一圈罕见的桔黄色光环。化验分析表明,“黑雨”是由细小煤灰、粉尘、纤维状物质、有机杂质和细沙等组成。“黑雨”的形成既需要有被污染的大气,也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一般来说,工矿区等污染源多的地方排放的烟尘、粉尘等许多污染微粒,在通常的天气状况下也会在大气中散落,但在大气层十分稳定的形势下,污染微粒不能在空中大范围扩散。如果这时恰有冷空气侵入,迫使污染微粒上升,高空又有较强的气流,使污染微粒进入云中,形成一种凝结冰核,小水滴黏附在冰核上面,水汽也在核表面凝结,以后在云层中产生的降水又不断截取下面的另一些污染微粒,于是“黑雨”就形成了。由于“黑雨”是在大气层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大气的垂直能见度较差,常伴有雾、霾等天气现象。污染微粒过多时,天空中还因为阳光在微粒上按一定角度折射而形成光环。“黑雨”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所以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预防“黑雨”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净化大气,减少污染源,只有改善大气环境,才能避免或减轻这类恶劣气候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2008年春天以来,中国大面积暴发雪灾,美智囊团人士称中国的软肋就是人口众多,制造气象武器便可使中国政府与军队首尾难顾。据外国媒体报道,美军正密切关注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从中国官方公布的情况来看,2008年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泛,导致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14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雪灾,全国受灾人口已近6000万,冰雪封路影响煤炭运输,许多省市缺煤断电,上海的电力用煤也只
西藏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遗址,距今5000~4000年。卡若遗址为研究西藏的原始文明与西藏人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被考古界公认为西藏地区三大原始文明遗址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卡若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过上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以与其他氏族通婚来维持氏族的发展。    卡若遗址的发现    青藏高原风景优美,但人烟稀少,气候高寒,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类居住地。然而在距今5000年前
刚刚过了小寒节气,湖南就迎来了2009年的第一场雪,全省34个县市出现雨雪冰冻天气,省气象台同时拉响了2009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2009年首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而此前的2008年12月3日~5日,中国大部地区遭受近年来罕见的寒潮天气。    不确定性是最大的困难    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四次出现低温雨雪冷冻天气过程,灾害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
当前,许多研究人员试图编写计算机代码,以此来模拟大脑的功能,他们使用大量有强大处理能力的机器,但也仅能模拟大脑很小的部分。一种新的电路元件的出现,让科学家能够用一种不同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模拟大脑,或模拟大脑的某种功能,构造出具有仿生功能的硬件。这种元件就是充满了科技传奇色彩的忆阻器。  早在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科学家蔡少棠就发表了题为《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的论文,从理论
春节前夕,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检察院检察官对被不起诉人刘某的家属欧某等进行了新春慰问,送去了花生油、大米、牛奶等过年生活用品。  涉案人员刘某子女均为下岗工人,且女婿欧某患有淋巴癌,本以为外孙女小欧大专毕业上班后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她突患细胞胶质瘤,这对本就贫穷的欧某一家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给手术后的外孙女小欧补充营养,2019年12月15日至21日,刘某到马尾区某水产中心先后3次盗窃了花蟹、石头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充斥着我们的视线,但是仅仅凭借肉眼或者经验,我们只能把握很小一部分的物质世界。以宏观而论,宇宙中存在我们无法看到甚至难以想象的“宏大”物质:以微观而论,我们身边就有同样既不可能看见也无法想象的“微小”物质。近代第一个站得住脚的物质结构理论,是1804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这种理论认为,形态多样、表现迥异的各种物质,是由某些极其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尽管在目前看来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但一些研究结果,例如基因研究和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新结果,可能会对这一千古谜团给出新的答案。    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结论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和基因研究的进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有了一些趋向性的结论,在大量的争论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意见是,先有蛋后有鸡。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基因学专家约翰·布鲁克菲尔德教授、
鹤,俗呼“仙鹤”,乃自然界涉禽类候鸟,头小喙长,身挺腿秀,有灰、白、黑颈、沙丘、丹顶等10余种,喜栖沼泽、滩涂、苇荡之地,好以鱼虾、昆虫、蛙蚧为食,夏季北归,冬则南翔,结群而居。在诸多鹤类中尤以丹顶鹤最为国人熟知。结缘于人类的自然之鹤,在漫长历史时段里,渐趋演化成文化之鹤,浸润于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有“仙家之骐骥”、“鹤称千岁”之信;也有“羽族之宗长”、“一品鸟”之尊;更有诸如归隐、祥瑞、忠贞、官
国号即国名,它是一个国家的标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必须保持稳定性。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只有改朝换代的时候才能改变国号,以表明一个新的朝代取代了另一个朝代。国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特点,因而采用什么国号,必须深思熟虑,慎重对待。    辽朝曾多次改复国号    辽朝有些例外,在它存在的209年中(916~1125年),曾多次改复国号。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最初是以族名契丹作为国名,这是顺理成章的。这
前一分钟天空晴好,后一分钟便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行人站立困难,树木拦腰而断,简易的平房建筑甚至被夷为废墟……这就是强对流天气的“表现”。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等特点,持续时间虽不长,破坏性却很大。  资料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多次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南方各省。以安徽为例,6月3日和5日,该省两次遭遇强对流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