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几何画板进行直观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画板是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教学软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使初中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巧用几何画板,展现函数知识的直观性
  函数的教学如果单纯地采用公式和数字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直观地展现函数知识的本质。所以,在函数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几何画板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巧用几何画板,展现函数内涵
  利用几何画板来做出函数的图像,可以让抽象的函数式变得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真正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函数知识的效果。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一次函数》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公式的变化,打开几何画板,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建立一个坐标,在坐标系内部,任意做出一条直线,显而易见,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直线来得到它的解析式。之后,慢慢地拖动这条直线,在直线不断变化的时候,函数中的k和b也在不断变化,此时,k和b的大小和直线经过的坐标内的象限是有关联的。进而再进一步配合图形讲解一次函数式的内涵,及其公式的变化等知识。
  利用几何画板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讲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内两个数值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象限内的直线变化来感知一次函数中k和b的变化,真正理解一次函数的内涵。
  2. 巧用几何画板,阐述函数性质
  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程度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九年级上册的二次函数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第二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了“y=ax2+bx+c”的具体直观的图象。然后,在课堂教学开始后,可以首先讲解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基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上的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变化。慢慢地移动几何画板中a、b、c ,以不断变换这三个参数的具体数值,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二次函数图象的每一次变化。学生经过观察,能很快地就总结出二次函数性质中,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等要素和三个参数之间的联系。
  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二次函数图象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和快速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知识要点。
  二、巧用几何画板,展现几何知识的直观性
  几何画板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得原本就比较具体的几何知识更加直观,让几何知识的教学体现得更加“有血有肉”,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几何知识的脉络和本质。
  1. 巧用几何画板,让几何概念更加直观
  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感觉知识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讲述知识概念的时候,学生更加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而运用几何画板就能够有效解决这种问题。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中心对称图形二》第九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他两个边进行一周的旋转,通过这样一个比较直观和富有动态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圆锥形成的过程,从而由抽象的图形转变为更加直观的图形印象,让学生对圆锥的概念更加深刻和清晰。
  2. 巧用几何画板,让几何难点讲解透彻
  在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是难度比较大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老师一味地进行讲解,收效甚微。如果能够借助几何画板来进行演示,难点就讲解得更加透彻。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走进图形世界》第3节《展开与折叠》的教学课堂上,展示很多图形模型,其中三棱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图形,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在教学三棱锥的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运用几何画板,将三棱锥的各个面展现在多媒体上,然后依次进行展开和折叠慢放,同时,适当地进行旋转、平移、分割、合并,在一系列的慢镜头播放和分解之后,三棱锥图形的讲解更加具体,由难点变成简单,由隐形变成显形,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运用几何画板来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难点,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 降低思维坡度, 化解教学难点。
  三、巧用几何画板,展现数学解题的直观性
  初中数学的教学离不开解题的教学,解题教学是教师讲授解题方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讲解方法不够直观,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所以,采取几何画板来进行解题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第三节《正弦、余弦》的教学中,课堂上布置了一道随堂练习,由学生进行当堂演练。题目为:小明正在放风筝,风筝线与水平线成35°角时,小明的手离地面1m,若把放出的风筝线看成一条线段,长95m,求风筝此时的高度。
  由于部分同学对正弦、余弦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所以,解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可借助几何画板,在多媒体上一一画出题目所阐述的情景,将人物和风筝之间的角度标示出来,并作出题目的具体的图形,然后再结合这个图形进行题目的讲解,通过这样直观的讲解,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清楚知道解题的思路和具体过程。
  几何画板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软件,教师应充分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科学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体现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学生的综合素质倍受重视。初中阶段在整个中学学习生涯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为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因此非常重要。数学作为一门主科,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经过一系列改革,成功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了初中数学课堂中。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建适当的教学情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着很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初中作文教学试作探究。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生写作的普遍现状是:作文千篇一律,抄袭现象严重。大多数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读起来似乎是一个人所写。写人物就是我的妈妈对我如何得好,如何得无微不至,我是如何得爱我的妈妈;写事
古诗词充满了韵律美。学习古诗词重在读,即有表情的朗读。学生在把握诗词韵律的基础上朗读诗文,能感受诗词传达的意境和内涵。因此,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古诗词朗读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开展古诗词朗读教学。  一、读出韵味,体会诗意  古诗词独特的韵律,让人读起来或是朗朗上口,或是气势十足,这是因为诗文的押韵源于对字句的推敲,运用汉语发音的平仄,句子结构的对
一、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由学生自己提问,然后配合其他的学生来回答探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包括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同时,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有目的地看书学习,使学生看书不再盲目。然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有方向性的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语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读书且读好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面对学生繁重的课程学习,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学习“减负”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学语文教师探讨的现实教学问题。  一、通过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让阅读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堂组织学生阅读,由于受
初中数学概念具有概念杂、难度分布不均、数量大、理解困难等特点,尤其对于那些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转变数学概念学习观念显得相对困难。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结合题目进行概念对应训练,只有学生们掌握了数学概念,他们才能牢记概念,熟练运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概念教学记忆化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悟,当请教教师这个概念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教师的回答往往
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得非常广泛,二次函数不仅把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反映出来,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在初中的数学内容中,函数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中数学的函数学习为高中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函数也是中考和高考的重点考察对象。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在老师构建的教学背景下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听、说、读的训练,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因此学生英语书面表达题得分率很低。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本文以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与课程要点结合为中心,一方面强化注重提高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与造句能力,在长期的句型定式使用过程中形成固定的语法思维,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地对学
在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遵循着“单词—词组—句型—课文”逐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氛围枯燥,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甚至还会讨厌上英语课。怎样改变英语阅读教学的这种困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呢?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我尝试将生活化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带入课堂,从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作业生活化三方面把
年轻艺术家李然(1983年生)擅于滔滔不绝的描述自己艺术创作中的每一个方面,这并不令人惊讶——最近两年.李然在视频创作中愈发依赖于语言和文本的对照。他使用建筑语言描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