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单的编写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84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随着学校提出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要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才是我们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的课堂应该由学生的静听向主动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点评、互相检查转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的支点,也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成就感与自信的基石。但我发现,要保证自主互助课堂的高效,预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地培养,但不加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持续性,达不到真正地意义上的预习习惯地养成。老师通常的做法是要求预习:画出生字新词,生字抄三遍,每个字组两个词,课文朗读三遍。家长签字。学生每次会以无精打采的神情来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的厌倦给我们带来了反思: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明了想获得什么,能够愉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走进课堂音有备而来而快乐。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预习,在预习中有明确的目标,不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经过上学期的实践证明,编写预习单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所谓预习单,是老师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预习题,因为预习题是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出现,所以称为“预习单”。下面就预习单的设计意图、达到的效果进行阐述。
  预习单由课文朗读、字音字形、脉络梳理、课后问题、学会质疑四部分构成。尽管每一课的预习单课文内容的不同,设计的题目要求也不同,但是,基本都包含“课文大声读、生字对对碰、脉络我来理、课后题会思考、不懂问题我来提”这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既是对学生预习明确的指向又是我们在研课题“五步预习法”(读、圈、划、拓、问)的延生。
  1.课文大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生字对对碰。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再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3.脉络我来理。画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中段的学生,课标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不是靠读了几遍后,随口那么一说就能概括出来的,是需要层层递进,铺路架桥后才能水到渠成的。首先要理清课文的脉络,找到重点段,概括出每段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炼出正确的主要内容。
  4.课后题会思考。要在听课前对这些问题略作思考,听课才会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质疑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怀疑”的意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对课后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在能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在课前,针对课后的问题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5、不懂问题我来提。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完成了预习单上的作业后,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老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解决基本问题,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这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存款,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热潮,焕发青春的气息。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理想中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师生生命中精彩的篇章,是演绎生命华丽乐章的地方。那么如何才能使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诱导质疑问难 激发探究热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卫星系统型号的研制管理是一种大型复杂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研究了我国航天型号特别是卫星型号研制建设的特点,研究卫星型号研制进度的计
【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边远山区的农村初级学校,面临着生源流失,教学质量低,学生品质下降的困境。当前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学校教育管理严重脱节,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许多留守学生厌学情绪特别严重,不良行为优为突出,打架斗殴、赌博、抽烟、酗酒、上网、谈情说爱等,早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改掉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激发他
【摘 要】 当代英语教学评价机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令人堪忧。教学评价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项活动能够及时的反馈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现问题后集体商议、改正,能更加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所以,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教学评价。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当之无愧的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应对策略;评价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8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两种常见弊病,如何解决这两种弊病,把历史的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尝试着从我校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来为这个问题提出相应得对策,把中学历史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 历史教学;常见病;有效对策;不重视;录音机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关于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
【摘 要】 本论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学习评定、分工合作与交流、课程材料的提供、学习共同体的组件、对教学设计的典型课题进行选择等都表现出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环节。文章明确了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以及学习目标,并提出整合的学习框架和课程学习材料。  【关键词】 教学实施;整体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