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两种常见弊病,如何解决这两种弊病,把历史的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尝试着从我校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来为这个问题提出相应得对策,把中学历史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 历史教学;常见病;有效对策;不重视;录音机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关于有效教学,教育界有一个基本的说法,那就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他经过25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很多对一线教师极有启发的原则和方法。他的成果汇集在《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在这本书里,鲍里奇首先研究了有效教师的特征,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即“1、清晰授课;2、任务导向;3、多样化教学;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的成功率。”这五个标准比较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每一项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详细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介绍。老师们可以去看看那本书,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全国历史教师最为迫切的任务。
对于有效教学,我们不想过多的说理念,说思维,说目标,只是对我们历史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几种最普遍、最常见的病症进行剖析和建议,从而集中我们历史组的集体智慧,实实在在谈谈我们的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
一、常见病之一:“不重视”
病因: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诸学科中长期处于“副科”地位,这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是很发达,人们对物质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在物质生活上更急迫一些,因此,更注重学科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历史学科却离经济基础最远,所以遭到冷落。直接原因:高考中历史学科处于弱势学科,考分少,容易学,实用性差。而这种深层原因表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就是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有些学生经常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
对策: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正如许教授所说,我想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是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感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因此,在具体的每节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都要体现出历史的教育功能。其实,中国大多数人内心还是很喜爱历史的,历史作为一门承载人类文化的课程,是非常有魅力的课程。这一点,从“百家讲坛”在全国的热播以及讲坛上的历史学家的书籍销售量就可以看出,如何把这种内心里对历史的喜爱和中学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快乐有效教学就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课题。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传播理念、方式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教育实践,要想公众接受更多有效历史养分,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使用哪些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的语言、词汇、神态、语气,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要过多地找客观原因,在主观原因上找,正如高校长所言:我们的历史教师应向百家讲坛上的“纪连海”老师学习,同样是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人家的历史课学生和全国观众非常喜欢,我们的课为什么那么平庸?也许有人会说,那能比吗?是的,在很多方面我们无法与他比,但有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历史教师应该学习的,那就是他的课堂外勤奋储备和课堂上的有积极探索,只要我们抱着“见贤思齐”的心态去学习,必定会有所收获,客观的“副科”地位既然在短期内改变不了,那就改变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阳光大道。
二、常见病之二:“一言堂”与“录音机”
病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一言堂”与放“录音机”现象普遍。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对策: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其次,要引导,要精讲,活知识,活气氛,我们教师始终要明白,我们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课堂的国王,不是评判问题的裁判。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在实践中通过勤奋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这两种历史教学中“常见病”在全国长期普遍存在,如果真正想要把历史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克服这些顽疾,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一人能够完成的,但是通过我们组的努力完全可以在我们学校逐渐得到改善,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历史教学是否应该突出自己的学科特性?与学科教学有效性有何关系?》李超峰
【关键词】 历史教学;常见病;有效对策;不重视;录音机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关于有效教学,教育界有一个基本的说法,那就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他经过25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很多对一线教师极有启发的原则和方法。他的成果汇集在《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在这本书里,鲍里奇首先研究了有效教师的特征,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即“1、清晰授课;2、任务导向;3、多样化教学;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的成功率。”这五个标准比较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每一项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详细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介绍。老师们可以去看看那本书,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全国历史教师最为迫切的任务。
对于有效教学,我们不想过多的说理念,说思维,说目标,只是对我们历史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几种最普遍、最常见的病症进行剖析和建议,从而集中我们历史组的集体智慧,实实在在谈谈我们的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
一、常见病之一:“不重视”
病因: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诸学科中长期处于“副科”地位,这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是很发达,人们对物质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在物质生活上更急迫一些,因此,更注重学科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历史学科却离经济基础最远,所以遭到冷落。直接原因:高考中历史学科处于弱势学科,考分少,容易学,实用性差。而这种深层原因表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就是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有些学生经常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
对策: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正如许教授所说,我想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是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感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因此,在具体的每节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都要体现出历史的教育功能。其实,中国大多数人内心还是很喜爱历史的,历史作为一门承载人类文化的课程,是非常有魅力的课程。这一点,从“百家讲坛”在全国的热播以及讲坛上的历史学家的书籍销售量就可以看出,如何把这种内心里对历史的喜爱和中学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快乐有效教学就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课题。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传播理念、方式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教育实践,要想公众接受更多有效历史养分,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使用哪些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的语言、词汇、神态、语气,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要过多地找客观原因,在主观原因上找,正如高校长所言:我们的历史教师应向百家讲坛上的“纪连海”老师学习,同样是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人家的历史课学生和全国观众非常喜欢,我们的课为什么那么平庸?也许有人会说,那能比吗?是的,在很多方面我们无法与他比,但有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历史教师应该学习的,那就是他的课堂外勤奋储备和课堂上的有积极探索,只要我们抱着“见贤思齐”的心态去学习,必定会有所收获,客观的“副科”地位既然在短期内改变不了,那就改变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阳光大道。
二、常见病之二:“一言堂”与“录音机”
病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一言堂”与放“录音机”现象普遍。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对策: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其次,要引导,要精讲,活知识,活气氛,我们教师始终要明白,我们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课堂的国王,不是评判问题的裁判。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在实践中通过勤奋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这两种历史教学中“常见病”在全国长期普遍存在,如果真正想要把历史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克服这些顽疾,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一人能够完成的,但是通过我们组的努力完全可以在我们学校逐渐得到改善,从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历史教学是否应该突出自己的学科特性?与学科教学有效性有何关系?》李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