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势语”如何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forvi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數学学科存在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难以协同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化、规范化、艺术化地应用手势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知识.拟定针对性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手势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手势语属于一种态势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应用手势语,能有效吸收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一、小学数学教学困境与手势语应用价值分析
  数学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数学学习障碍由不同要素组成.其一,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时间观念与知识迁移能力.其二,部分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狭窄,易受到情绪影响.其三,部分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长期保持学习动力.学生受自身思维特征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导致思维活动受阻.另外,学生由于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联系能力.
  从相关教学研究中可以得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应用手势语,可以有效简化教学语言,促使学生高效地理解教学知识,并进行深入学习.统计数据显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肢体语言占有很大比例,而在肢体语言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手势语.灵活应用手势语能对学习活动起到有效辅助作用.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手势语的巧妙应用.数学手势语就是通过手势形象地突出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各类数学学习障碍对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辅助学生突破各类学习障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二、借助手势语,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能力
  (一)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单数字的计算属于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处于感性发展阶段,针对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基础的计算中,可以不应用数手指的方式进行计算,但是,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更全面的口算方式,因此,数手指的方式对理解算理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生可以将手指作为学具,通过数手指的方式,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通过长期练习,学生便能脱离数手指进行计算.
  (二)理解数量关系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手势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解答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通过打手势的方式,将静态化教学转化为动态化教学,便于学生生动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具体地,问题: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驶出,客车与货车每小时分别行驶80 km与60 km.两车经过2.5小时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相遇问题中涉及的要素为路程、时间、速度.用左、右手分别表示客车与货车,双手初始位置就是甲、乙两地,在打手势过程中,一手快、一手慢,掌心相对表示相对而行.通过手势演示,学生能深刻体会相遇问题的本质.两车相遇表示两车行驶完了两地之间的距离.通过手势语可以将题目进行演变.
  ①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其中客车先出发一小时.客车与货车每小时分别行驶80 km与60 km,两车经过2.5小时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②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客车与货车每小时分别行驶80 km与60 km.两车相遇之后,继续保持前行,经过2.5小时,两车之间仅相距100 m,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通过打手势,学生能针对相遇问题的不同情况建立更为直观的认知,并能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效理顺数量关系,使解题的速度及精确性有效提升.
  三、借助手势语,实现学习活动有效反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手势语的高效应用能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密度及覆盖范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手势语的高效应用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环节,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0至20这些数字的手势教授给学生,其中个位数字用右手表示,十位数字用左手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口算卡片,通过手势对计算结果进行表示,以提高计算速度.在选择题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各个选项的序号通过数字集中表示.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手势表示对应选项的序号,这既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成效集中检测,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再如,在判断题的练习中,以手背朝上表示错误(×),手心朝上表示正确(√).在各类判断题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这两种手势对判断结果进行表示,这有助于规范手势语的应用,并有助于对判断结果进行集中反馈.又如,在比较数字大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等符号的手势传授给学生,中指与食指岔开,开口向左表示“>”,开口向右表示“<”,双手食指保持一上一下,并间隔一定距离,对齐平放,表示“=”.通过手势,教师可以有效掌握教学情况.
  四、借助手势语,强化学生理解记忆
  (一)记乘法口诀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要注重通过手势对乘法口诀进行演示.比如,9的乘法口诀,在操作过程中,十指保持平伸,掌心向上,自左往右,几个九弯曲第几个手指.曲指左边的手指代表积的十位数字,右边手指代表积的个位数字.
  (二)记概念
  在概念性知识中,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通过手势集中记忆.要求:将左手手心朝着自己,从小拇指开始,对应数位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样左手手掌就是手指计数器.通过有效练习,学生能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三)記大小月
  学生在记忆大小月时经常会混淆,此时可以通过拳头凹凸关节展开记忆.左手握拳背向自己,数大月的方法:顺着凸起,从右向左,从1月开始,数到手尾是7月,再回过来从8月开始,直到数至12月.数小月的方法类似,关节下凹表示小月.
  (四)记单位
  在教学计量单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表示1 cm,用一拃表示1分米,将双臂保持平伸,一庹表示1米.在面积单位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拇指指甲盖大小、手掌面大小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进行理解.
  (五)记单位进率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各个手指依次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通过手指之间的距离表示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直观角度能得出,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的间距较小,表示进率为10,大拇指与食指的间隔偏大,表示进率为1000.通过手势语,学生能有效记忆单位间的进率.
  (六)记间隔问题
  在植树、敲钟、上楼等间隔问题中,解题关键是分析间隔与段数、次数及棵数之间的关系.为了对此类问题集中控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五指张开,将手指作为数,将手指间的空隙作为间隔.巧妙应用手势语能降低题目难度.
  五、借助手势语,提高学生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难以长期保持高度集中状态,正常情况下为8至10分钟,因此,教师不仅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要通过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利用拍手操,缓解学生的疲惫感,提高课堂学习轻松度.再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若学生交流过程较为激烈,则教师可以利用手势示意学生停止,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手势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较为突出,教师要合理应用手势语,提高数学课堂灵动性.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此时如果教师采用命令式口吻,那么将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使其学习成效较低,所以,教师要注重利用手势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比如,在背诵数学口诀中,要注重搭配节奏感突出的掌声,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提高整齐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大多是形象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手势来做好数学知识的梳理工作,这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手势语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中的应用较为直观,比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当双手合拢时,则表示通过加法进行计算.当一只手从合拢状态向外挥动时,即表示要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要通过减法进行计算.生动形象的手势语的应用,能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知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 语
  多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教学活动具有较大依赖性,知识获取、智力发展、技能掌握、兴趣培养等均要依赖教师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合理设定手势,并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在个性化的引导中,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保持较高的信任度、亲切感,使其能在手势语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克服数学学习存在的障碍,进而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沈亚.手势语: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隐形纽带:张齐华“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手势语赏析[J].江西教育,2018(17):53-55.
  [2]杨晓英.利用手势语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3(10):176.
其他文献
摘要:反思能力是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思特质是教师职业化不可或缺的,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生涯,是教师不断反省、更新其教育信念,增加其对教育、教学的忠诚,批判地获得并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出是在承认教师即专业人员或研究者的前提下对专业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素质。而这一专业素质理应具有反思特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升.而高中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培养效果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极为重要的影响.据此,本文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研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高中学校、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前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