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可以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吗?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ng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媒介,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迁入地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本文基于2019年8省(区)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搬迁户整体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异质性.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的估计结果显示,相较于社会融入水平较低的群体,信息通信技术使用的促进作用对融入水平较高的群体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还证实了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在短期内能够通过提供就业信息、促进人情往来有效提高经济和社区文化融入.因此,应将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持续提升安置区信息化配套服务水平,建立搬迁户与迁入地社会的信息双向流动平台.
其他文献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中国发展三农事业的重要措施,因其独特的风险属性和潜在的利益冲突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主体博弈模型,引入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如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引入农产品价格波动变量使政策性农业保险主体博弈均衡象限发生了变化;政府补贴为农户和保险公司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2007—201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省级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实证判别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存在促进作用,对农
生态认知是草畜平衡维护行为的基础,但认知与行为往往不具备一致性,这对于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本文通过引入生态情感因素,检验了生态认知与情感对牧民家庭不同草畜平衡维护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并考察了牧民生态情感在生态认知影响家庭草畜平衡维护行为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草畜平衡维护行为分为放牧替代行为和减畜行为,生态认知与情感对这两种行为的影响机制不同;②生态情感分为环境情感、自身情感和他人情感3个维度,环境情感与他人情感更能激发牧民家庭采取草畜平衡维护行为;③放牧替代行为取决于外界情
根据《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章程》规定,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九届(2020年度)评奖工作将于2020年底开始进行。此次评奖对象是1979年至2019年12月底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评选范围包括:针对经济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学术前沿、具有鲜明创新特点、使用规范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特别鼓励能够有效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与独特经验的研究成果。
当前中国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独居现象普遍,老年贫困问题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调查(CGGS)2013~2017年的数据,对农村老人居住模式变迁引起的老年贫困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贫困脆弱性指标来衡量个体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利于对老年贫困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居住模式显著影响农村老龄人口的贫困脆弱性,独居老人陷入贫困的概率远远高于合居老人。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①相较于老年男性,独居对老年女性的致贫作用更明显;②相较于儿子,女儿在缓解老年父母贫困问题上发挥
利用197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在构建了具有内部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农民消费行为计量模型基础上,本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对农民消费行为的时期演化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动不仅在整体上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而且还表现出了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过度敏感性和习惯形成效应都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阶段性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特别是在2004年前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压抑"和"消费释放"这一两极分化现象,而习惯形成效应表现
建设与分散小农户有效对接的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乡村善治的关键命题。国家在外部监控的前提下将公共品供给事务承包给私人主体,生成了"市场包干制",它能够实现前台治理与后台治理的分离,形成了双层治理格局。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清晰化实现服务专业化,而村社组织的支持能够降低协调成本,二者协同实现水利体系与分散小农的高效对接。由此可见,国家是公共品供给的第一责任主体,高效的公共品供给离不开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而市场机制具有调动积极性的优势,国家在有效监控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能够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
当前,农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流转合同不规范、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导致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不稳定,严重抑制了家庭农场主对流入土地的长期投入。因此,如何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地流转土地,成为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湖南省498家农户土地流转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模型中,行为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②在农户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土地流转预期收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其间经历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及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建立两个阶段。利用201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DID设计,本文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间异质性。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对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总投入均有很强的负向影响;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年,虽然改革对玉米单位面积总投入依然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但是对玉米总产量以及播种面积则呈现出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对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政策为切入点,将2004年全国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①基础回归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尤其针对氮污染排放量;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述削减效应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发挥粮食作物生产的规模效应以降低化肥污染排放量;③异质性分析表明,促进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有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应,进而实现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据
2019年11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永修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江西省永修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等25家单位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十四五"规划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