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1966年内地知识青年支援西藏研究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在西藏农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下,1965—1966年,北京、河南、山东、贵州等省市先后有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奔赴西藏参加西藏现代化建设。通过青藏线和川藏线,这批知识青年经过艰辛跋涉来到西藏,经过短暂的学习、训练,他们绝大部分被分配在西藏军区生产部下属的农场,参加了开荒种地等农垦及相关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又被抽调到工业、教育、卫生、新闻等各行各业。这些知识青年大部分在西藏工作十余年,一些人工作至退休才离开西藏,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支援西藏的重要组成力量,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分子,其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书写。
其他文献
文章总结了西藏那曲市比如县医共体建设的经验,五年改革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县外转诊率下降53%,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中病不出县"的目标.藏北比如县医共体改革实践表明,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进健康西藏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明确"谁来建";强调一体化建设,结合医疗组团式援藏模式,解决"如何建";实行"片区运行、集约管理"的网格化模式,强化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助力"如何联";强调考核评估,保障了县域医共体的高质量发展.比如经验为健康西藏建设提供了
经济人类学与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6月15至16日在云南大学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法国、美国、波兰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就经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和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尊敬的作者:星霜荏苒,《中国藏学》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33年.新年伊始,《中国藏学》编辑部诚挚地感谢各位作者一直以来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中国藏学》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中国藏学》受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项目资助,系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暨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期刊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居住着以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的土家族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动物与人争食,当地土家族人的生活由此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困境。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深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出发,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反思,认为生态保护中也应该涵盖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保护,避免“极端生物中心主义”,实现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推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开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为有关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供公开发表论文的园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在《西北史地》编辑部的支持下,在《西北史地》上开辟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专栏。迄今已刊出三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一期(载《西北史地》1 987年3期)简介:吕一燃、马大正撰写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几个问题》(已在本刊上重发)。周伟洲的《唐代的安乐州和长乐州——兼论西夏时的威州和韦州》一文,对国内多数研究者所持的唐安乐和长乐为同一州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安乐、长乐为两州,而非异名
2011年6月25日至27日,生态人类学理论、方法和在中国的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和吉首大学联合主办,由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承办。与会的2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
继《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资料》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又印出了王其榘编《清实录·邻国朝鲜篇资料》。这本资料是从清代十一朝《实录》和《宣统政纪》中辑出的有关朝鲜的历史记载。从太祖、太宗两朝《实录》所辑出的资料,编者曾参照《满文老档》;凡《光绪朝实录》略简处,均以朱寿朋所编《清光绪朝东华录》(1 985年中华书局标点本)补充,置于《实录》所记月日之后;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被日本侵吞,凡清光绪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朝、日两
孕育于欺诈诡计中的麦克马洪线令人中毒,犹如不好的麻醉剂损伤了关心政治的印度公众的头脑。同样,它对印度的国际地位及其国内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也一直是破坏性的(要是尼赫鲁政府同邻国吴努的政府一样冷静地看待本民族的真正利益,于50年代后期同中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印度今天的处境又将如何呢?)。如果说拉吉夫·甘地像有的迹象所示的那
近十年来,国外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边疆史地的论著,成果丰硕.这些国家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苏联及欧洲其它几个国家;蒙古及南朝鲜也有一些论著发表。其中有一些是讨论边境争端的,也有一部分是讨论清代边疆政策的,内容涉及边疆地区的外交、政治、民族及宗教等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十岁上下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大都是在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时定下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方向的,而且目
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新时期显得更加频繁和活跃,这既是党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又是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自然结果。四川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和经验有着自身特色。其路径体现为:通过经济发展、对口援藏、节庆活动、争创实践来带动或强化,利用精准扶贫、广电"村村通"来推进。其经验体现为"四大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政府治理能力的引领性作用、利用藏区帮扶政策的促进性作用、发挥文化节庆活动的纽带性作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本性地改变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