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起数学,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大量的数据与公式;提起阅读,人们往往联想到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公式和定理的运用上,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精准理解,能从题干中迅速找出解题所需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84-01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并不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总是认为阅读与数学相去甚远,但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正确的解答题目。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重视阅读,提升能力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示范和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第一,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知识的精华部分,而且教师的教学用语不可过分专业性更不可全篇大白话。过分专业性的数学用语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枯燥无聊而且难以理解,太大白话的讲解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教学用语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也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第二,重视课外阅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基础布置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当然,阅读的书籍不一定完全是数学书籍,也可以是与数学相关的甚至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书籍,毕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一定要通过阅读数学书籍。例如,教师可以每一周安排一节数学阅读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能培养师生关系。以数学童话《虎大王捉鼠》为例,因为虎大王判错了案子,所以法官惩罚虎大王捉一百只老鼠,而虎大王不会算数所以让小蛇帮自己数,小蛇卖关子,告诉虎大王只需要再捉和剩下的糕点一样多的老鼠就行了,虎大王还是很迷糊,所以继续叫小狐狸帮自己数还剩下多少糕点,小狐狸仔细地数了数,告诉虎大王一共十二块糕点。学生在读数学童话时会不由自主的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从而会主动去分析故事中给出的条件,依靠自身知识去解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就提升了阅读能力并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比监督学习更为重要。一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学习数学,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教师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轻而易举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基础,设计相关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也别有一番天地。在阅读之前,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故事。鸡妈妈为了保护五只小鸡仔,决定自己建造一件小瓦房,森林委员会会长大象先生决定批给鸡妈妈一块宅基地,现如今已知宅基地是边长为两米的正方形,建造瓦房的过程中平均每平米大概消耗50元。请各位小朋友帮鸡妈妈算一算建造一间小瓦房大概要花多少钱?一般来说,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纯粹的数学题时,学生大都提不起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能通过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代入自己要布置的数学题,那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巧妙设疑,引导阅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能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相对于课外读物来说,不仅概念较多而且规律性和专业性更强,教学语言也相对简练严谨,不及故事书的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以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设计的疑问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的理解知识点,更要贴合大部分學生学习情况和基础。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敢于质疑,养成爱问、好问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有限小数的知识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问题经过初步解读,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疑问:这句话中关键词是什么,怎么去理解。学生将会提出:是分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再细读第二遍,在第二遍读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部分。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疑问:分数和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教师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运用设疑的方式,该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由浅及深的理解教材而且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日益完善,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对公式及定理的运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要着重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84-01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并不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总是认为阅读与数学相去甚远,但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正确的解答题目。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重视阅读,提升能力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示范和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第一,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知识的精华部分,而且教师的教学用语不可过分专业性更不可全篇大白话。过分专业性的数学用语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枯燥无聊而且难以理解,太大白话的讲解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教学用语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也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第二,重视课外阅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和学科基础布置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当然,阅读的书籍不一定完全是数学书籍,也可以是与数学相关的甚至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书籍,毕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一定要通过阅读数学书籍。例如,教师可以每一周安排一节数学阅读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能培养师生关系。以数学童话《虎大王捉鼠》为例,因为虎大王判错了案子,所以法官惩罚虎大王捉一百只老鼠,而虎大王不会算数所以让小蛇帮自己数,小蛇卖关子,告诉虎大王只需要再捉和剩下的糕点一样多的老鼠就行了,虎大王还是很迷糊,所以继续叫小狐狸帮自己数还剩下多少糕点,小狐狸仔细地数了数,告诉虎大王一共十二块糕点。学生在读数学童话时会不由自主的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从而会主动去分析故事中给出的条件,依靠自身知识去解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就提升了阅读能力并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比监督学习更为重要。一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学习数学,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教师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轻而易举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基础,设计相关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也别有一番天地。在阅读之前,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故事。鸡妈妈为了保护五只小鸡仔,决定自己建造一件小瓦房,森林委员会会长大象先生决定批给鸡妈妈一块宅基地,现如今已知宅基地是边长为两米的正方形,建造瓦房的过程中平均每平米大概消耗50元。请各位小朋友帮鸡妈妈算一算建造一间小瓦房大概要花多少钱?一般来说,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纯粹的数学题时,学生大都提不起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能通过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代入自己要布置的数学题,那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巧妙设疑,引导阅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能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相对于课外读物来说,不仅概念较多而且规律性和专业性更强,教学语言也相对简练严谨,不及故事书的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以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设计的疑问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的理解知识点,更要贴合大部分學生学习情况和基础。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敢于质疑,养成爱问、好问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有限小数的知识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问题经过初步解读,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疑问:这句话中关键词是什么,怎么去理解。学生将会提出:是分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再细读第二遍,在第二遍读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部分。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疑问:分数和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教师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运用设疑的方式,该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由浅及深的理解教材而且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日益完善,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对公式及定理的运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要着重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