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并把地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终生地理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体地位;知识与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可能都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个别同学地理知识记的很多,但是,考试时得分并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关系,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地理,我们不能只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并把地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终生地理能力。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他们的地理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有了兴趣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意识。同时,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学生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发挥出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二 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做到发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发散。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他们,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成为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是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单只是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的局部过程,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态。
三 激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地理能力通常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例如,一个学生要解答某地是否适合建设商品粮基地问题,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特别是与粮食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也需懂得商品粮基地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有了这两方面的知识,经过分析、判断,这个学生就能正确解答这个问题,他的地理能力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地理知识,其地理能力才会形成;学生不断地掌握了较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建立起地理知识结构网,其地理能力定会有较大的发展。这就是说,掌握地理知识是地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学生只有学好了地理知识、掌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才能得到可靠能力。在中学地理关于世界气候方面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和分布等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会根据某地气象资料分析判断出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这对于没有具备一定地理能力的学生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地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应用地理知识必备的基本条件。那一个学生的地理能力较强,其学习地理知识就较顺利,地理知识也应用得较好。
四 教会、指导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通过地理教学实现的,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将地理知識的学习与地理能力的培养协调起来呢?我们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让他们进行积极思考。例如,地理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生自己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山水、风云、厂矿、田园等地理事物或现象,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外出活动(野外考察、社会实践、郊游野炊等)的机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精心观察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学生熟悉而又"莫名其妙"的地理事物或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透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面去探索它们的本质,从而得出比较有深度的地理原理或规律。
地理教师不仅要把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打开地理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这把钥匙,就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自己寻求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也使学生地理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由上述可知,掌握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总之,要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和课外的实际想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体地位;知识与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可能都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个别同学地理知识记的很多,但是,考试时得分并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关系,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地理,我们不能只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并把地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终生地理能力。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他们的地理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 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有了兴趣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意识。同时,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学生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发挥出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二 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做到发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发散。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他们,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成为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是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单只是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的局部过程,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态。
三 激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地理能力通常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例如,一个学生要解答某地是否适合建设商品粮基地问题,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特别是与粮食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也需懂得商品粮基地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有了这两方面的知识,经过分析、判断,这个学生就能正确解答这个问题,他的地理能力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地理知识,其地理能力才会形成;学生不断地掌握了较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建立起地理知识结构网,其地理能力定会有较大的发展。这就是说,掌握地理知识是地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学生只有学好了地理知识、掌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才能得到可靠能力。在中学地理关于世界气候方面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和分布等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会根据某地气象资料分析判断出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这对于没有具备一定地理能力的学生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地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应用地理知识必备的基本条件。那一个学生的地理能力较强,其学习地理知识就较顺利,地理知识也应用得较好。
四 教会、指导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通过地理教学实现的,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将地理知識的学习与地理能力的培养协调起来呢?我们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让他们进行积极思考。例如,地理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生自己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山水、风云、厂矿、田园等地理事物或现象,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外出活动(野外考察、社会实践、郊游野炊等)的机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精心观察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学生熟悉而又"莫名其妙"的地理事物或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透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面去探索它们的本质,从而得出比较有深度的地理原理或规律。
地理教师不仅要把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打开地理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这把钥匙,就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自己寻求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也使学生地理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由上述可知,掌握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总之,要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和课外的实际想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