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历来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古诗詞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带到课堂上,可以很好地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多媒体;兴趣;审美;提高效率
   古诗词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历来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一些学生并不喜欢古诗词,甚至害怕学习古诗词,平时背诵、默写也只是被迫而死记硬背。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既能理解背诵,又能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呢?本文试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角度切入,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起学生对经典诗词乃至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音频的运用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或者沉浸在教师营造的诗词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诗词的情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一)借助诗词歌曲
   比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水调歌头》,通过观察发现,歌曲声响起,学生精神一振,有的学生随着乐曲轻轻吟唱起来,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学习氛围。再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同名歌曲。学生立即会被歌曲所吸引,深受诗人李白浪漫情怀的感染。
   优美动听的歌曲使学生学习诗词的期待瞬间被激发,好奇心令他们学习时更加投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李商隐的《无题》、杜牧的《泊秦淮》、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诗词的教学中。
   (二)借助名家诗词朗诵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精练的韵味。如在朗读时营造一个氛围,则更能带动情绪,读出“诗味”。课堂上,先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作为示范,让学生跟随名家的朗读把握节奏,触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词的内涵。另外,课堂上应该创设学生展示朗读的舞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胆量。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播放示范音频朗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接着让学生自荐朗读,以一段低沉忧郁的纯音乐作为背景,其中一位学生朗读得特别好,把诗人那种忧国忧民却深感无力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引起强烈共鸣,赢得了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
   二、视频的运用
   网络上关于诗词教学的资源丰富,语文老师可以择优利用。学生的阅历浅,对诗词的理解也趋于肤浅,教师除了用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之外,还可以借助网上相关的视频作为语文教材资源的补充,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突破诗词教学难点。
   (一)截取诗词鉴赏节目片段
   网络上有比较丰富的诗文鉴赏节目,如央视网的《美文共赏》、乐视视频的《古代诗词精彩鉴赏》、祝克非主持的《品读》节目等,这些节目画面优美,解说深入透彻,语文课堂上可以针对性地截取片段播放,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补充与扩展。如北朝民歌《木兰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苏轼的《江城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诗词鉴赏类节目视频均有涉及,课堂上如能按需要(如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名句理解方面)截取片段播放,对提高学生兴趣、扩充诗词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引进微课
   微课短小精悍,生动直观,既有引人入胜的形象性,又有严密集中的科学性,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微课传达的主题简单、直接,学生更容易掌握。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微课,能起到激活教学、凸显重点、强化理解的作用。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教学中,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的炼字,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诗词赏析——炼字》,不仅对本诗的炼字进行详细分析,还传授理解诗词中关键字眼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对知识更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三、图片的运用
   学生觉得古诗词难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久远,情景难以再现,诗词的语言凝练且跳跃幅度大,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有一定的距离。加上有的学生欠缺想象力,对诗词的意境难以体会、把握,学起来自然就难了,这又如何处理呢?
   有的古诗词画面感强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对于这类诗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诗词切合的图片,化抽象为直观,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既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组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现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审美的愉悦,提升文化品位。
   所谓“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因此在古诗词乃至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对诗词的意蕴理解深入了,学生才会爱上古诗词,爱上我们祖国的文字。
   参考文献:
   [1]彭蔚兰.中学文言文教学困境思考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2]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3(7).
   [3]刘长霞.论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 ”教育时代的来临,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推动者和践行者,紧随时代的步伐逐步形成了多维、动态和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信念与师德;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   促进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教育的一种共识,但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却常常偏于一隅,要么偏于技术旨趣的追求,将教师训练成能够高效解决教育问题的“技师”;要么偏于实践旨趣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最美的教育享受。要想把握教学语言技能,关键是要把握教学语言的美感:规范标准、清新流利的普通话具有示范性;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具有优美性;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描述具有形象性;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的表述具有趣味性;巧妙引导、适时点拨的推进具有启发性;语句清晰、简明扼要的表达具有简洁性;语意明确、有的放矢的目标具有准确性;张弛有度、过渡衔接的过程具有调控性;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学科贯穿始终的职责所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渗透、审美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成为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的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挖掘语言素材美,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美、生活美,激发语言表达美,并且通过多媒体手段加以辅助,全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是语文学科的目标所在,在组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进入小学数学课堂之中,为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阐述了小学高年级段数学教学的现状,随即对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段;多媒体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多媒体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可谓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为教学领域带来
摘 要:学习数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小学数学一直以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数学上有困难,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因此,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对小学数学老师来说是一项挑战和考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公式、计算繁多,因此,学生往往对该科目不感兴趣,从而容易在课堂上走
摘 要:自我国迈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与此同时,也给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微课作为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衍生物,以生动、形象、灵活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追捧。微课运用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微课学习活动,大大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巩固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鉴于此,对微课在初
摘 要:首先阐述借助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然后论述借助师生交流启迪学生的个性思维,最后阐释借助赏识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培养;高中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的深入发展,科学育人观的先进理念日趋深入人心,教师群体极力探究语文课堂的个性发展之路,以此催发出绚烂的生命多样之美,告别传统语文课堂上千篇一律的“工业化大生产模式”。   一、借助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各门学科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很有帮助,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的核心。主要分析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及思路。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措施   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门学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