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之“七看”与积累古典诗词常识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ouyaozh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不二法门。在鉴赏诗歌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而要品味诗歌的意蕴与情感,则需要积累古典诗词的常识。因此,积累一定的古典诗词常识,并掌握读诗歌的“七看”技巧,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品味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歌鉴赏;鉴赏技巧;常识积累
  目前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包括:因为不懂,所以害怕;漏掉细节;积累不够;太过强调技巧,忽略文本内容。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鉴赏诗歌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读懂一首诗,要注意“七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题材;看意象;看色调、情态和形态等情感词;看情感语。要品味诗歌的意蕴与情感,则需要积累古典诗词的常识。当然,读懂诗歌的“七看”与积累相关的古典诗词常识是并驾齐驱的。
  一、看题目——猜测诗歌写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地把握诗歌的内容、题材和情感。例如:陈与义的《早行》一诗,看到题目就要把握诗歌的写作内容:早上出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重点肯定是在“早”字上,如何凸显“早”,应该成为诗歌的重点;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所怀》,单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在阅读时就要联系送别诗的知识点,猜测诗歌的内容应该是写送别前后的情景,还有送别后的想念与感怀。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其创作风格
  每个诗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会不由自主地烙印在他们的作品上,我们要深刻地挖掘诗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例如:大李杜与小李杜,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心胸与志向不一样,诗歌的内容与风格也不一样。大李杜纵然是写悲苦情怀的诗歌那也是属于盛唐气象的雄浑壮阔,小李杜哪怕是写愉悦情怀那也是晚唐倒影的清婉秀丽。杜甫那首流传千古的《登高》就是最好的注脚,哪怕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笔下的秋景图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阔。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把握诗人一生的大致履历与创作风格。另外,诗人因为境遇的变迁,诗歌内容与风格也是会发生变化的,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清丽委婉与沉郁悲苦,她的《醉花阴》与《声声慢》就是最好的阐释。
  三、看注释——帮助理解诗句难点与写作背景
  有时候,我们读诗歌会遇到一些难点,对作者一无所知,无法把握写作的背景,或者有些字词完全看不懂,这个时候注释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教材中周莘的《野泊对月有感》一诗后给出了三个注释: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我们通过这三个注解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背景:身逢战乱,四处漂泊,忧心政事;注解②“逋逃”是难理解的字词,因为有了注解,我们才能理解第二句的含义。把握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了。
  四、看题材——结合平时的知识储备,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内容
  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题目和意象大致确定诗歌的题材,然后调动平时的知识储备去帮助读懂诗歌。例如,卢纶的《送李端》这首诗,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首送别诗,然后我们就要联想起送别诗的相关知识点:送别诗的主题(①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②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③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④既含离别之情,又有对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⑤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结合诗歌内容与上面的主题,较容易知道这首诗歌饱含的情感有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由上可知,读懂诗歌需要积累很多的古典诗词常识,学生应该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各类题材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内涵。
  五、看意象——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把握意象的内涵,读懂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古典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积累一定的意象内涵还是很有必要的。常见的意象有柳、菊、月、云、梅、松、鸿雁、梧桐、杜鹃、长安、灞水等等,我们应该要有所了解。
  例如,“柳”的意象内涵:
  1. 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柳”蕴含的意义:借指春天。如王维的《田园乐》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的心情。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烟雨”,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绘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生机勃勃的春之图。
  2. 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寫离别、盼思归。柳不仅用来表离别,还用来表相思、表寄托,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柳絮之“絮”与思绪之“绪”谐音,依依的柳丝、漫漫的柳絮,都寄托了世人的离愁别绪、苦苦相思。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盼望早归,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如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以“柳枝”为词牌名,通过江南折柳送别情景刻画,写出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不舍、盼归的心情。
  (2)抒乡思。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山前山后均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它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的依恋。乐府古曲有《折杨柳》,人们闻曲,也会与杨柳的形象产生联想,增加乡思。例如:“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的故乡,生发出大唐帝国在风雨中飘摇的无限悲愁。
  (3)叹闲愁。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顺、英雄末路、岁月空老、人生聚散,闲愁在心。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以满地烟草,满城柳絮,满天细雨来喻满怀愁思。遮天盖地,形象地阐述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度和广度。   3. 以柳喻人,绘人生百态
  “柳”蕴含的意义:
  (1)窈窕多姿、风流多情的美女意象
  从质地及形象而言,柳树的材质疏松,枝条柔软,而柳条在随风飘荡时,看起来婀娜多姿,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与风情万种的美貌女子极似。所以,“柳”又是妙龄女郎的象征。
  (2)风流绮丽的爱情意象
  春柳婆娑袅娜,万缕柔丝,自古就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赠柳既能传情,亦表示忠贞之爱。“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自古以来,春柳就成为文人墨客笔下赞美爱情的题材。
  (3)倔强的弱者形象
  如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六:“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的样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顽强地与之抗争,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对于弱者而言,杨柳的这种抗争很有效,很有启迪意义。
  (4)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
  如“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4. 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杨柳生长期短,易衰老,往往成为世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如“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古典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多彩,教师只能通过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却没办法全部代为整理,最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整理常见意象的内涵。
  六、看色调、形态等情感词——注意修饰词,判定诗歌的冷暖、明暗色调和悲喜情感基调
  我们在看色调、形态词的时候,往往要特别关注一类词——形容词。形容词往往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作者的感情。尤其是表现色彩的形容词,不仅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还能更好地衬托作者的心情。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其中的“红”“绿”“火”“蓝”等表色的形容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再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其二》)这首诗的色调词——“丽”“香”“融”“暖”,很明显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愉悦、欢快的;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色调词与形态词“枯”“老”“昏”“古”“瘦”等等,则暗示诗人的心情是愁苦孤寂的。
  所以,在读诗歌的时候必须重视这些色调词与形态词,它们是把握作者情感的突破口。
  七、看情感语——特别注意诗歌里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个含蓄的民族。因此,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直抒胸臆的作品是很少的。如果说作品中出现了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那么这个词就是非用不可的了,也就是说,该词在作品中必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爱”;“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中的“悔”等,都可谓一字传情,一词凸显主旨。所以,我们鉴赏作品时,这类情感词是不容错过的。
  同时,我们要读懂古典诗词,把握住诗词的“文眼”——情感词句,实在必要。例如,葛胜仲的《点绛唇·县斋愁坐作》,词中的情感词“愁”,就是整首词的眼睛,全词就是围绕作者的“愁”展开的:词人选取了“寒斋”“轻雾”“芭蕉雨”“哀鸿”“斜日”“荒城”“暮鼓”等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愁情。其中的“闲愁”包括: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全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一个“愁”字,我们读诗歌的时候紧紧抓住这样的情感词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再看孟浩然的《留别王维》,诗中的情感词“寂寂”“空自”“寂寞”把诗人因无人赏识而落第,决心辞别故友,归隐山村田园的空寂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必须提一下中国古典诗词里出现概率极高的一个字——“空”。这个字不仅仅是形容形态的形容词,更多时候是饱含情感的形容词,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遇见它就必须好好品读。在这里就姑且谈一下“空”字在古典诗词中的内涵: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鳥鸣涧》)。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
  3. 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4. 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5. 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空”字还有“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如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所怀》的“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总而言之,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把握古典诗词的情感与内涵,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多的应该是内容的解读。以上的“七看”与古典诗词常识的储备,可以作为读懂诗歌的一点参考。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具有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捕捉美的生活,观察美的教材,体验美的操作,领悟美的想象,接受美的评价,展现美的创造”,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展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學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数学的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策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摘 要:数感、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至关重要,为此,笔者通过对扑克牌游戏的一些研究,挖掘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寻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使学生在扑克牌游戏中形成数感,提高运算能力,提升推理能力,为今后寻求更加新颖、有效的数学核心素养载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扑克牌;低年级;核心素养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培养数学兴趣,形成数学“第一印象”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数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以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一、主体地位的诠释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
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成绩是否越好?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日前对该市23所中小学校共6505名学生作的“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没有明显关系,而请家教次数越多的学生,成绩反而越差。  为了考个好分数、进所好学校,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自然地想到要多补课、多请家教、多加作业,随时敦促学生埋头苦读。但事实上,根据调查显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没有明显关系。调查选取了小学和初中较有
今天是幼儿园举行文艺汇演的日子,《红楼梦》终于要登上大舞台了。  在幼儿园,孩子们睡意未退、双眼半合,任由董老师和化妆师们打底粉、涂胭脂、抹眼影。  最后十几分钟,所有角色的化妆与着装终于完成。孩子们顶着高温,穿戴着厚重的行头,顾不上打伞、擦汗,过大街穿小巷,匆匆地来到举行汇演的培正中学礼堂。表演开始  音乐响起,灯光渐亮,黛玉、雪雁、紫鹃缓步出场,举手投足都很镇定,动作跟音乐十分吻合。场内一片安
摘 要:“两个绝大多数”“两个决裂”“两个群体”是《共产党宣言》中内含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彰显着重要的价值意蕴。“两个绝大多数”揭示了群众利益的重要性,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两个决裂”揭示了所有制的决定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两个群体”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理路。  
谢上云推荐(广州,编辑)  “大自然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产生超越人为教育的力量!”近日,本刊作者陈俊红推出了新书《大自然教养法》。这是一本亲子共读书,森系父母必读。有着资深童书编辑经验的妈妈在书中详细示范怎样处理孩子生活中、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进行性格培养。文章一方面是作者妈妈的育儿经验,一方面是孩子的创意作品,优秀的作文和绘画,会让孩子爱上它。  满满童心的妈妈,站在孩子的立场在大自然中引导教育
夏季里的一天,青蛙弗雷格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灰蛙托德好像也从青蛙的脸色上看出了什么不对劲。说:“弗雷格,你的脸色是有点发青啊!”  “我的脸本来是青的。我是青蛙不是?”青蛙说。  灰蛙给青蛙泡了一杯茶,说:“我知道你是青蛙,不过你的脸色也太青了一点。快到我的床上去,躺下来。躺下来就会好些的。”  青蛙喝了一口茶,说:“我在这儿休息,你讲故事给我听吧。”  “行啊。”灰蛙说,“我来想想。讲什么故事好
聪明的小鲫鱼  浙江海宁 周旭尧 5岁  一只金黄色的小鸟,它又累又渴,从半空中掉了下来,掉在一张荷叶上。荷叶像一张大床,小鸟在上面睡着了。一只大苍蝇飞过来了,停在小鸟的眼皮上,它也没有发觉。一条小鲫鱼在水里游着,它看见了这一切。  “哦,多可怜的小鸟啊!它再不醒来,就会渴死的!”于是,小鲫鱼用尾巴使劲地拍打着水面。水花溅到了荷叶上,几颗水珠跳进了小鸟的嘴里。小鸟从干渴中醒过来了,它扇扇翅膀,喝了
时间倏忽而过,进入北大附中转眼就快要一年了。我从那个满脑子都在想如何考个好初中的小姑娘,变成现在这个能平静自如地面对挑战的大女孩,一切都太快了,有些不可思议。  上了初中,一切都是新的:老师是那么的博学,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优秀,学校的资源是那么丰富,校园那么大,还有那些更多的新鲜设施、更多的资源、更美味的饭菜、更新奇的学习模式……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刺激,同时充斥着新的挑战与困难。仿佛一进入初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