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草大国”到“无烟中国”,任重道远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年来,中国男性吸烟率居高难下


  1984年之前,中国没有全国性的烟草流行调查。1984年,翁心植院士领导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达50万人之多;之后,我国又在1996、2002、2010、2015和2018年分别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吸烟率居高不下,6次调查的男性吸烟率分别为61%、63%、57%、53%、52.7%、50.5%,雖然有下降趋势,但仍有超过一半的男性吸烟;2018年,中国成人吸烟率为26.6%,女性吸烟率为2.1%。

20年来,吸烟所致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中国居民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7.8%。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高血压,第二位就是吸烟。
  2015年10月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两个关于烟草与死亡关系的前瞻性研究(1990―2000年和2006―2014年)结果显示,男性人群烟草归因死亡比例一直在上升,从1990年的12%上升至2014年的20%;2000—2014年,随着开始吸烟年龄的提前和吸烟量的增加,中国男性吸烟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一倍,20岁前开始吸烟的城市男性死亡率超过不吸烟者两倍。
  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2015年肿瘤新发病例达429万例,癌症死亡病例数为281万例。即使按烟草归因死亡比例为20%估算,也有1/5的肿瘤归因于吸烟,即56.2万例。
  2000年,中国归因于吸烟的死亡人数为100万人,2013年已达159.33万人;最新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归因于吸烟的死亡人数高达250万人。在我国的22个省,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是烟草使用;在其他省份,烟草使用也排在第二、三位。烟草使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不可承受之重。

2006年前,控烟法规着重于禁烟倡导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吸烟有害国民健康。197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有关控烟的立法和政策大多出现在某些法律、法规、规章的某些条文中,以及某些规划和通知中。比如:1985年9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铁道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在旅客列车上随地吐痰、乱扔脏物和在不吸烟车厢内吸烟的规定》;1987年4月国务院发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1991年卫生部发布该条例的实施细则,规定了禁止吸烟的13类公共场所,并于2011年3月修订;1997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民航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室禁止吸烟的规定》;同年,中国民航总局发布《民用机场和民用航空器内禁止吸烟的规定》;1997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在儿童活动场所积极开展不吸烟活动的通知》;等等。
  以上法律法规都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生效之前颁布实施的,禁烟覆盖范围有限,没有处罚措施,更多的意义是一种禁烟倡导。

2006年后,控烟立法、执法逐步推进


  2006年,《公约》在中国生效。2009年5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联合发布《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要求2011年底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并积极展开创建活动;2010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2011年,中央文明委发布《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1年版)》,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控烟,并有明显的禁烟标识。由于这些决定和规定只覆盖了某些行业或青少年学习活动场所,范围有限,也没有明确的执法主体,因而在实施效果上大打折扣。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下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北京、上海、湖南、河南及河北等省市先后开展了无烟政府创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无烟社会风气的形成。2015年9月1日生效的新《广告法》规定,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2016年审议通过的《慈善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赠违反法律规定宣传烟草制品等。
  《公约》生效后,北京、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先后修改了地方性控烟法规,确定了立法原则,扩大了禁烟场所,明确了执法单位。但遗憾的是,这些法规只覆盖了全国不到10%的人口。从监测数字看,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室内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

认识烟草危害,宣传不断深入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使用危害的知晓率,是控烟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烟草危害的宣传活动,包括请烟草使用的受害者现身说法,围绕“世界无烟日”主题开展主题宣传教育,等等。从监测数据看,公众对烟草使用,包括二手烟危害的知晓程度,有了一定比例提高。改变中国的“烟草文化”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当然,国家也需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包括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提高烟草税率和价格,在烟盒上使用图形方式的健康警示,减少烟草生产和种植,加大控烟投入,等等。如此,我们才能生活在100%的无烟环境中。

“无烟中国”,未来可期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我国控烟履约进程,加大控烟力度。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控烟专项”包括: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商家、发布烟草广告的企业和商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黑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提倡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的危害;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为员工营造无烟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到2020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到2022年和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4.5%和20%。
  “无烟中国”是健康中国的保障,健康中国必将是“无烟中国”。
  姜 垣
其他文献
早在1978年,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教授在《大众医学》发表了《针刺为什么会镇痛》,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四十年来,针灸镇痛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发展迅速,针灸疗法已经作为国内外疼痛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本人早年赴日本留学进行针刺镇痛中枢神经机制的研究,回国后一直从事针灸镇痛的临床工作,并就针灸干预炎性痛、神经病理痛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下面就针灸镇痛的相关问题作一些介绍。
菜品制作/李纯静(营养师)  菜品设计、点评/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高级营养师 孙丽红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对控制高血压有一定帮助。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过咸伤肾之品,还可以常食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及中药,如芹菜、紫菜、香菇、黑木耳、海带、海蛰、夏枯草、菊花、山楂、桑叶、决明子、栀子、枸杞子、车前草等。  高血压见痰湿中阻,出现
与同学交往中遇到的麻烦  高一女孩小敏很厌恶她的新同桌,俩人总是吵架,不光影响学习,也影响情绪。她私下总埋怨班主任故意把水火不相容的两人安排在一起。同桌的脾气很倔,动不动就找小敏的茬儿。可小敏自认也不是吃素的,心想:不就是吵架吗,谁怕谁!久而久之,小敏有点厌倦这种争吵不休的日子,却不知该如何停止战争。  青少年交往易出问题的三个原因  小敏的烦恼,相信也是大部分青少年都会遇到的困扰,即我们所说的人
前阵子回家,拜访儿时伙伴,见九十多岁的同学父亲郭老伯正在院里劈柴,手起斧落,将碗口粗的下脚料劈碎码好。老伯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若洪钟,一口牙齿完好整洁,看上去顶多像七十岁的人。我既惊又疑,与老伯聊起了他的养生经。  郭老伯今年93岁,老伴何老太今年正好“米”寿(八十八岁)。夫妇俩生养了三儿五女,最大的已六十七八岁,最小的也近五十岁。老伯70岁时骑自行车被拖拉机撞倒,肝破裂引发大出血,两次
章桂华(浙江)  今年7月22日,我陪丈夫老裴前往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取胃镜报告和血常规报告,并请我丈夫的主刀医生——该院普外科的韩石平主任医师诊断。当韩主任告诉我们结果良好,祝贺老裴胃癌根治术后的半年关已“闯关成功”,手术和化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时,我热泪盈眶,感激的心情无以言表。  看病最初,步履艰难  去年11月9日,我陪老裴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老裴脸色苍白
生活实例   小A是一名初三女生,近2周以来,她情绪低落,不想上学,还出现了伤害自己的行为(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臂)。父母带她去上医院后,医生诊断她为“抑郁发作”,并为她开了相应的药物,建议她休学。家长不明白女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问孩子本人也问不出来,希望我能和孩子谈谈。   经过交谈,我了解到以下事实。原来,从小学到中学,小A总受到班级中某些同学的欺负,每每想到自己被他们起绰号、嘲笑、捉弄、
医生手记  今天出门诊,我一连看了三个药物性肝炎患者。  第一个是28岁女性,因觉得自己有点胖,便按广告买了一种名叫“奥斯利他”的减肥药,吃了1个月。5天前,她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化验发现,血清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显著异常。  第二个还是女性,42岁,因嫌自己长了不少白发,便去看了位老中医,连续服了3个月的汤药。半个月前,她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肝功能显著异常。
生活实例  一个多月前,陈先生自觉有点感冒,起初没怎么在意,以为吃点感冒药就会好转。不料,症状越来越重,咳嗽、咯痰、持续一周发热不退。陈先生去家附近的医院就诊,被呼吸科收治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治疗过程中,陈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因低氧血症无法得到改善,他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最可怕的是,尽管医生已经将呼吸机的参数调至极限(纯氧、高压力),陈先生仍然持续出现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如果没有其他治疗方
生活实例  一位外地直肠癌患者,因肿块距离肛门较近,被告知在实施直肠癌根治术时需切除肛门,并行结肠造口。患者难以接受造口,慕名来到我院咨询。我院肿瘤MDT诊疗团队针对该患者的病情开展了大肠癌的多学科讨论。最终,专家团队一致认为,该患者可先做放疗,使肿块缩小后,再行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最终,该患者经过放疗和化疗,成功接受了直肠癌根治术,并保留了肛门。  MDT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MDT(Mu
角膜是位于“黑眼珠”表面、有一定厚度的透明组织,是外界光线进入眼内并最终成像的必经之路。当角膜的防御能力减弱时,外界或体内各种致病因素均可以引起角膜炎症,即角膜炎。  目前,角膜炎仍是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农村卫生状况差、医疗相对落后,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随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非感染性角膜炎也在逐年增加。  病因有新变化  根据病因,角膜炎一般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