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敬奠的空间——鲁迅《野草》的多重意蕴探析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赖以释放、寄托的精神空间,也是他对生命历程重新审度的自省空间,其意蕴的多元性与多层性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精神世界的复杂。现实空间中非人间苦境的体验与梦的幻灭的经验述写、内心空间心造的绝境体验与隐蔽自我的两难处境以及历史空间中对于遗留的憎恶和十字街头艰难的抉择造成了多重的痛楚与绝望。而在多重绝望的边缘,鲁迅在情感上却倾向于充满诗意的翔舞,在思想上呼唤着人性的复苏。
其他文献
元代赋学观念是复古的,是在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反复辩难中发展而来。元代赋的总体倾向是以“崇情祖骚”为引导的,其中复古和抒情是最为本质的特点。在修辞方面不加夸饰,真诚朴实
采用Boussinesq和Geddes解的联合求解方法,得到了考虑复合地基中桩顶和桩间土顶荷载时复合地基中任意深度处附加应力的分布情况;并根据柔性桩、桩间土和复合地基沉降关系,得到了
自先秦时候起,祭祀和丧葬礼仪便成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孔子对此就相当重视,有“祭如在”“事死如事生”的领悟。纳西族的《东巴经》在祭祀,特别是丧葬仪式上与《论语》有着同
为了评测煤矿水灾害救援组织系统可靠性,从事中控制、动态分析的角度,建立了衡量其可靠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由于煤矿水灾害救援组织系统复杂多变、数据获取困难的特点,提出了一
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行新学教育。然而,这种靠政府强力推行的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却举步维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处于弱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