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在新课标的解读中又有了新意。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讽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她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一夜风光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开始自己踏实并勇敢地好好生活。
诚然,玛蒂尔德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她的幸福指数随事件的起伏而不断发生波动,在她经历了借项链—买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说项链之后,终于回归平静。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的命运起起伏伏,幸福程度不停地发生变化。
新课标中对这篇课文的目标做了形象化的解释,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对人物的理解更有现实意义。新课改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自主性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了最重要的条件。教学的“文化—心理”过程即“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事实上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着重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多媒体上课时,我先给出了这节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目标】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然后要求同学们思考:
(1)本课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可以回答出是借项链—丢项链—买项链—还项链—说项链。)
(2)本课的主要人物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形成综合结果,回答大致是喜悦—懊恼—慌乱—抑郁—痛苦—轻松。)
(3)本课的次要人物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同学们分析路瓦栽的心理变化是喜悦—懊恼—失落—沉重—轻松。)
(4)还债前后主要人物的幸福程度有没有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围绕第四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人物的幸福程度肯定是有变化的,从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来说,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是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但是她整天哭泣,所以她是不幸福的,而且此时的她不幸福程度也是最高的。随着路瓦栽被邀请去参加部里的舞会,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再次膨胀,她的幸福感在增长,因为她找到了展示虚荣心的机会,但是女性特有的羞涩还是让她故意装出不满意的神色,以没有装饰物为借口而感到痛苦,在路瓦栽提示她找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的时候,她的幸福感又上升了。舞会上是她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她的幸福程度达到了顶峰,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风光只维持了一夜,这种幸福感就在丢失项链后化为乌有,她到处想办法还项链,甚至去买了真项链来偿还,而不是逃避和耍赖。褪尽虚荣之后净显自尊、诚实本色,她还不是被世俗污染的坏女人,此时她是可爱的,也是最踏实和安全的,幸福得最真实。在还清债务后,她是最轻松的,幸福感是脱胎换骨式的、刻骨铭心的、深入骨髓的。即使得知项链是假的后,给我们留下耐人回味的空间时,同学们在猜测她的反应时,结果是多元化的,她有可能是不要赔偿,有可能是笑对补偿,有可能是要求补偿,也有可能是嗤之以鼻,但是肯定不是失魂落魄,因为这十年让她完全学会了坚强和自尊。
这十年,她失去了容貌和钱财,但是得到了真爱,因为她所有的选择都得到了丈夫的支持。虽然她十年间也许还没有孩子,因此无法享受亲情的乐趣,但是她的精神是高贵的、幸福的,她的生活是真实的、和谐的。当幸福、真实的生活已经握在她的手中时,她就不会再用哭泣去面对人生,取而代之的是用健康、积极的态度去享受人生,这是多少钱财也换不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真心地为她喝彩,为小说喝彩。
在我国现代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大量涌现,许多女性都做着玛蒂尔德的梦,又有多少女性对自己的尊严感觉冷漠,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又有多少女性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看看玛蒂尔德的今昔对比,感受一下“项链”的考验,是否会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好女性,仍然是当今一个热议的话题。
诚然,玛蒂尔德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她的幸福指数随事件的起伏而不断发生波动,在她经历了借项链—买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说项链之后,终于回归平静。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的命运起起伏伏,幸福程度不停地发生变化。
新课标中对这篇课文的目标做了形象化的解释,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对人物的理解更有现实意义。新课改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自主性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了最重要的条件。教学的“文化—心理”过程即“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事实上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着重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多媒体上课时,我先给出了这节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目标】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然后要求同学们思考:
(1)本课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可以回答出是借项链—丢项链—买项链—还项链—说项链。)
(2)本课的主要人物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形成综合结果,回答大致是喜悦—懊恼—慌乱—抑郁—痛苦—轻松。)
(3)本课的次要人物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同学们分析路瓦栽的心理变化是喜悦—懊恼—失落—沉重—轻松。)
(4)还债前后主要人物的幸福程度有没有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围绕第四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人物的幸福程度肯定是有变化的,从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来说,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是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但是她整天哭泣,所以她是不幸福的,而且此时的她不幸福程度也是最高的。随着路瓦栽被邀请去参加部里的舞会,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再次膨胀,她的幸福感在增长,因为她找到了展示虚荣心的机会,但是女性特有的羞涩还是让她故意装出不满意的神色,以没有装饰物为借口而感到痛苦,在路瓦栽提示她找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的时候,她的幸福感又上升了。舞会上是她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她的幸福程度达到了顶峰,她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风光只维持了一夜,这种幸福感就在丢失项链后化为乌有,她到处想办法还项链,甚至去买了真项链来偿还,而不是逃避和耍赖。褪尽虚荣之后净显自尊、诚实本色,她还不是被世俗污染的坏女人,此时她是可爱的,也是最踏实和安全的,幸福得最真实。在还清债务后,她是最轻松的,幸福感是脱胎换骨式的、刻骨铭心的、深入骨髓的。即使得知项链是假的后,给我们留下耐人回味的空间时,同学们在猜测她的反应时,结果是多元化的,她有可能是不要赔偿,有可能是笑对补偿,有可能是要求补偿,也有可能是嗤之以鼻,但是肯定不是失魂落魄,因为这十年让她完全学会了坚强和自尊。
这十年,她失去了容貌和钱财,但是得到了真爱,因为她所有的选择都得到了丈夫的支持。虽然她十年间也许还没有孩子,因此无法享受亲情的乐趣,但是她的精神是高贵的、幸福的,她的生活是真实的、和谐的。当幸福、真实的生活已经握在她的手中时,她就不会再用哭泣去面对人生,取而代之的是用健康、积极的态度去享受人生,这是多少钱财也换不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真心地为她喝彩,为小说喝彩。
在我国现代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大量涌现,许多女性都做着玛蒂尔德的梦,又有多少女性对自己的尊严感觉冷漠,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又有多少女性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看看玛蒂尔德的今昔对比,感受一下“项链”的考验,是否会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好女性,仍然是当今一个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