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呼唤诗性回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荐科,浙江省庆元县濛洲高级中学教师。
  所谓诗性语文,就是以诗意情景、诗情表达、诗性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诗性感觉,让诗意与诗情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地流露与呈现,以“浸润”与“体验”为特征,涵盖言语、文化、审美三个层面,在创设情境中营造诗意氛围,在言语表达中激发课堂诗情,在浸润体验中追寻语文诗意的语文教学理念。
  诗歌的本质属性就是诗性,而诗性回归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的。以诗性引导创设诗性情景,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性,让学生在诗性情境中体验诗情、感悟诗心,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诗性回归唤醒诗性感觉
  每个学生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诗性感觉,只是因为时代变迁、时间跨越而对古典诗歌略显陌生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苏醒内心的诗性感觉呢?创设诗意的课堂情景是构建诗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充满诗意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地营造诗意的氛围,打开学生的心扉,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性感觉。
  笔者在执教《将进酒》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创设情景的。
  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相处了那么久,可以说是知己朋友。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那么,你们会怎么样劝酒?
  生: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出血。
  师: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劝酒方式。相比之下,古人的劝酒方式更加优雅诗意。有谁能学下古人劝酒?
  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2: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君三盏君始知。
  师:没有诗的人生是枯燥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若论诗酒之道,当然首推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进酒》,看看诗仙李白是如何劝酒的?
  诗性化的导语就奠定了诗意的课堂情境,将人文关怀、诗情画意和生命活力融入到导语之中,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口,渲染出一种典雅的氛围,将推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熔铸在浓浓的诗情氛围中。
  二、诗性回归激发课堂诗情
  诗性回归的课堂就应该是充满诗情的教学,设置富有诗意的教学环节,激发课堂教学的诗情。情,激于心,而发于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沟通与碰撞。诗性回归的语文,是诗意对话的语文。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那么,这首诗歌的教学,就可以从劝酒诗的角度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在情境诵读体验中,把握诗人性格,领会诗人豪情。
  于是,笔者在执教时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举杯劝酒为谁饮、连声规劝如何饮、劝饮何止只为酒、一样美酒别样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声规劝之下的万古愁,特设计了师生对话演绎劝酒的环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诵读中体验。
  师(丹丘生):李白啊,我辈皆已上年岁,功名之事要想开。
  生(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不如干了这一杯!
  师(丹丘生):李白啊,仕途虽然不得意,朋友举杯方痛快!
  生(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知己难遇,千杯亦少,不如干了这一杯!
  师(丹丘生):李白啊,如此狂饮伤身体,醉酒伤身何如意?
  生(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如干了这一杯!
  师(丹丘生):李白啊,放下酒杯少喝些,已无银两付酒钱。
  生(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主人莫急,我有千金,不如干了这一杯!
  教师以自身诗性化的言语表达,将自己与诗歌的沟通、对诗歌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也进行诗意言语表达,建立学生与诗歌的对话沟通,产生思想碰撞,激发出自己的诗情。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有智慧、有诗情的引导者,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主动参与主体情感体验,置身诗歌情境,丰富人生感悟,涵养人文气质。
  三、诗性回归走近诗人诗心
  古典诗歌创作时间久隔,其文风与现代诗歌相距甚大。尤其意象之含蓄,情感之隐含,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易发现诗人原本的创作心思,很难感受其诗歌意蕴。这就要求教师用诗心解读诗歌,以诗人留在诗中的意象与痕迹作为线索与证据,走近诗人,感悟诗心。
  细细读来,会发现“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执全诗牛耳的一句诗。“劝酒”是诗眼,“销愁”是诗心。如何“销愁”,唯有频频“劝酒”。于是,就不难理解“须尽欢”“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千金换美酒”这样的狂歌痛饮。这样的狂歌痛饮,为的就是消除万古愁。
  师:前面我们在情景诵读中体验了李白借酒消愁的狂歌痛饮。那么,你在李白的借酒消愁里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情感变化?
  生1:我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到了人生苦短、韶华易逝的悲叹。
  生2:我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到了酒遇知己、自信旷达的欢乐。
  生3:我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读到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生4:我从“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到了反客为主、一掷千金的狂放。
  师:我们走近诗人诗心,从李白的借酒消愁中,有同学读到了人生苦短的悲叹,有同学读到了及时行乐的欢乐,有同学读到了踌躇满志的狂放,也有同学读到了圣贤寂寞的愤懑,更有同学读到了一掷千金的豪壮。这些都是我们的体验与感悟,那就将这样的诗性感觉发挥到对这首诗的诵读中去吧。
  《将进酒》这堂课,顺“诗”“酒”之藤摸“愁”之瓜,教学过程以“酒”为线索,层层铺开:朋友之情皆因酒,揭壶开饮品对酒,师生演绎频劝酒,反复痛饮传世酒。借酒销愁,本应愁更愁,可是在诗人李白这里却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学生通过学习《将进酒》,体会到中华古典诗歌的魅力,亦为幸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诗性回归的诗歌教学,激发课堂诗情,何尝不也是一种幸甚。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静.营造语文教育的诗性课堂[J].课外语文,2013(1).
  [3]李晓倩.建构诗意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4]刘国华.营造诗性数学课堂氛围,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J].考试周刊,2011(35).
其他文献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所作的一篇记述鲁迅生平的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文章中,萧红以她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捕捉了许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把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多个片段组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全篇采用朴素的语言故事般地叙述着一件件生活小事,几乎没有直接的抒情,但字里行间却抒发了对鲁迅人格的钦佩与无限的怀念。   这篇文章被选入部编
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沁园春·长沙》的注释是这么说的: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1]  这个解释源于“文革”期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笺释》,该书“怅寥廓”词条下注释云:  原义为心中若有所失,不称心,不痛快。这里不是指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由思索而激动的愤慨心情。面对宇宙中自然界万物竞争不息的景象,想起右倾机会主义者对敌人的妥协投降,因而感到无比愤慨。[2]
章桂周,教师,现居安徽舒城。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和“评优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单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然而它们表面上在为学生实质上却更多地是在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
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青少年现代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生成课堂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
陈雪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著有《理论的位置》《由过渡而树立: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等,主编《中国现代文论新编》《“人与文化”读本》等,参编教材十多种。   林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老师,你作为北师大的文学教授,也长期关注语文教育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运用所学鉴赏知识对相关传统节日诗歌进行鉴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风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创意   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苦人”形象   2.领悟主题,感知笑与零度叙事中的残酷   3.拓展阅读,体会鲁迅作品的时代超越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渺小与记忆——梳理课文情节   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曾经回忆,在先生所有的小说创作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但当我们预习过《孔乙己》这篇小说会发现,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绰号。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渺小到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
章桂周,安徽省舒城中学教师。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中学语文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解读文章如过江之鲫,但多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传统要素入手,多为文本细读,争论一词一物之胜。即使少数论文引进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也多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角度来谈,而鲜见谈论叙事结构的。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是整个叙事学的重镇,也可以说是叙事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笔者不揣冒昧,欲以《
“如果完全不學习现代派小说,就会使我们的中学生孤陋寡闻,闭目塞听,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打开心胸,去接纳现代派小说,以扩展审美视察,增长审美经验。”[1]面对激情的呼唤,现代派小说自2000年大张旗鼓地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平台,可一直面临的却是尴尬的处境:“老师不教,学生不学,高考不考”[2]。  没有人会否认包括现代派小说在内的现代派文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没有人会否认其在学习实
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值得关注的是,全国11道作文题,有10道是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其中全国卷3道加上全国新高考卷2道全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自2015年应运而生,经过5年探索历程,2020年已经出现一统天下的局面。展望未来,这种题型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方向。  下面笔者以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题型特点以及今年高考命题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